文/鹦鹉夜阳
不知道在哪里看过这种说法,爱吃豆腐的人,有德,是吃中国的那种豆腐,不是吃女人豆腐的吃豆腐。原因就是,因为爱吃豆腐的人,他能克服贫困,安于质朴,他坚韧,所以有德。这是,我第一次对美食文化产生了兴趣。
第二次,就是看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舌尖上的中国”。让人感兴趣的不仅仅是这部纪录片,而是他的导演陈晓卿。对他的好奇,我也百度百科了一下,给他的定义是导演,制片人。其实我觉得他更像是一位智者,一位人文学家。很清楚的记得,他说过:一切不下饭的菜都是耍流氓。这句话就很能体现:中国最重要的饮食习惯,主食。这其实是和中国每隔一段时间发生全国性的饥荒有很大关系,它已经深深的写进了我们的DNA里,它可能就是我们过去行走,我们过去生活的印记。而食物呈现了舌尖上的印记,舌尖上的中国和陈晓卿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舌尖上的故乡。
什么是故乡,故乡就是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开心过的地方,甚至悲伤过的地方。允许自己吐槽,但绝对不允许别人说他一句不好的地方。
回得去的叫家乡,回不去的叫故乡。张爱玲的上海,汪曾祺的高邮,梁实秋的北京,还有作者小编的合德镇。我们都能看得出我们文章里写,与其说是怀念故乡的食物,不如在说怀念自己的成长。但城市超速发展,我们从城市外观已经很难区分北京,上海,广州,长得都是一个样子,高楼大厦。而关于故乡情景的记忆远没有味道的记忆那么的浓烈。
我的家乡是美丽的黄海之滨——射阳县,一个小县城,他没有贵州那边小山区县城的偏远贫穷,也没有魔都上海附近县城的繁华喧闹,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城,他有着自己的方言,有着自己的街道,有着自己的人文景色,安安静静的在变化着、发展着。
和朋友经常在一起调侃,我们家根本没什么好玩的地方,但每当在外地,别人问起我们家乡的时候,总会侃侃而谈:我们是丹顶鹤的故乡,也是“四不像”麋鹿的家,在我们这里能吃到很多海鲜,息心寺一到佛教节日总是佛声朗朗,射阳的大米一点也不亚于东北黑土地里的粮食。镇上的鸡蛋饼更是对于这种曾经在家念书,后来又远赴他乡的我们来说,看见它就跟看见亲人一样亲切。
而对于我,关于舌尖上的故乡的记忆,就是爷爷下的方便面,里面加上一个也只有老爷子能煎出来的煎蛋;奶奶炒的各种肉丝,虽然盐糖会放很多,但每当自己在外地吃到类似的味道总会感叹,就是这味道。这些都是深深印刻在我脑海里、舌尖上,伴随着我二十几年光阴岁月的味道。
有一天,故乡会飞速发展,会焕然一新,虽然他已经不再是我们记忆中的那个小镇,小镇上也没有了当年的小镇姑娘。但是,无论何时回到镇上,回到家中,总能找到隐藏在你记忆中的那个味道,我们心里的那个小镇,他一直都在。

左岸记:很亲切的一篇文章,读着踏实,也回味无穷,那留在舌尖上的记忆终生难忘。有什么比饿了吃一碗分量十足的汤面来得实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