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禹襄《太极拳论》

 天地虚怀xia 2019-05-13
纵观整个拳论,从练的角度着手,条理清晰,内容翔实,相对于王论可操作性更强。大体分如下几部分内容:
一、对“灵劲”和“整劲”目标的总要求。
二、合成“整劲”
三、“整劲”应用的锻炼
四、通过虚实锻炼“灵劲”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此段是对太极拳要达到“灵劲”和“整劲”目标的总要求。
“灵劲”的要求是精神内收,注意力高度集中;地面的支撑反作用力贯穿至顶端形成虚灵顶劲,虚实鼓荡变化灵活,运动时周身轻灵。
“整劲”的要求是:间架结构稳固,没有缺陷;力量平衡均整,没有凸凹;劲力连贯顺达,没有断续。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此段主要阐明如何达到“整劲”。
首先寻找出“其根在脚”的“根”。绝大多数习练者以为“其根在脚”就是用脚蹬地,其实只对了一半,因为用脚蹬地利用的是地面的摩擦力,一蹬人就出去了,根本没有“根”。要想有“根”,就是在蹬出的反面寻找出拉住的力量(平衡力),就像一张弓,弓背外撑,弓弦拉住一样,主要利用地面的支撑反作用力,这样“根”就产生了。
其次,沿脚、腿、腰、手指的传导路径节节贯穿的整合为一体,达到“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之境,也就是过去所谓的“五弓合一”。
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此段主要阐明“整”与“不整”的内部体现。
如果整为一体,无论上下前后左右怎样运动,皆能运动自如、劲力顺达。如不能运动自如、劲力顺达,必是在腰腿的传导或整合方面出了问题。这些都是内部地感觉,不是从外表能看出来的。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此段主要阐明“整劲”的运用。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是指利用对方人体杠杠破坏其平衡。“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字句很难解释,举一例马上明白,如我们在打开箱盖时,手向斜上用力,而力却作用到下面的合页上,箱盖很容易打开(倾翻力矩)。如果作用在人体,破坏其平衡,必速败也。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此段主要阐明如何才能锻炼出“灵劲”。
虚实宜分清楚。如果不能将“虚实”彻底搞清楚,将永远无法踏入太极拳殿堂之门,永远无法去掉“双重”之病,永远无法达到“灵劲”之境界,所以太极门将“分清虚实”列为第一要义。虚或实不是独立的,既对立又统一;有虚就有实,有实就有虚;虚不离实,实不离虚。如杨式太极拳懒扎衣中的“按”,后撤时,后腿弓的弓弦(阴面肌肉)主动收缩为“实”,弓背被动拉长为“虚”;前进时,后腿弓的弓背主动收缩为“实”,弓弦被动拉长为“虚”。
一处有一处虚实。还是以“按”为例,后退时背部为“实”,胸部为“虚”;肩下部为“实”,肩上部为“虚”。前进时相反。 
处处总此一虚实。有一处一处的“虚实”,合成一个总的“虚实”。还是以“按”为例,后退时整个后部为“实”,前部为“虚”。
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当全身合成一个总的“虚实”,周身也就节节贯穿没有间断了。这时也就达到了“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灵劲”的总要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