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烧过程中,会消耗掉大量的津液。发烧就像是孩子要跑高速了,那油可要多加一些。如果孩子本身津液充足,转化津液的能力正常,那还好说;但如果孩子本身生成津液的能力就偏弱,再大量消耗,就会对身体造成一些其他的影响。 所以这个时候啊,有些受寒发烧的孩子,会因为损失掉过多的津液,生出一种热象。当然,这个热是一个假象,不是真的热,而是缺津液。 当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这样。 所以我们在孩子生病的过程中,需要经常关注津液的情况。如果出现了局部的热,比如嘴唇干、咽喉疼痛、舌尖红、舌苔上有红点点、眼屎耳屎多等情况,就可能是提示津液不足了。今天这个案例,就是受寒的发烧后出现了津液不足的问题,我们不仅得处理受寒,还得照顾局部的热,同时补充津液。 先看看今天的案例 主诉:四岁孩子发烧,有轻微咳嗽,昨晚到现在用了两包风寒感冒颗粒。 「大便昨晚一次,黑干硬,不太臭。」 大便在肠道停留的时间比较久,津液被反复吸收所以黑干硬,说明运化能力是比较弱的,而且津液也出现了不足,结合不太臭,说明是一个虚寒的证据。 「有点怕冷。」 怕冷怕热是判断寒热很重要的证据。后面有提到室温28度,在这样比较温暖的环境中感到冷,就很大程度上说明是受寒了。 「小便黄。」 有热,津液不足时,就会小便黄,这个是阳明的证据。 「没食欲,以前胃口超好,现在只喝甜粥,一天大概四五次甜粥。」 生病期间气血津液都在集中处理病邪,脾胃相对气血不足,所以没食欲,这个是虚寒的证据,归为太阴。在胃口不好的情况下喝清淡的粥是对的,脾胃不需要特别费力的运化食物,身体的气血就可以更集中的去解决病邪。 「爱睡觉,爱躺着,没劲。」 也是生病期间气血不足的表现,说明体质是比较虚弱的,太阴的证据。 「室内28度,不太出汗。以前出汗比今天多。昨天中午发烧到现在出汗两次,都没退烧,但是昨晚出汗后精神好了很多,还玩了一会儿。」 以前出汗多,生病之后不大出汗,说明目前体表毛孔的呼吸不是很通畅,这个一般是太阳寒邪闭表的证据。发烧到现在出汗两次都没退烧,但昨晚出汗后精神变好,说明出汗已经处理了一部分寒邪,但是问题还没完全解决。 「不爱喝水,一直不太喝,现在只喝甜的稀饭。」 对应前面的没食欲,不喝水也是说明脾胃的运化能力比较弱,喝进去的水液没办法转化成气血津液,所以是虚寒的,太阴的证据。 「全身都烫,没有温差。」 温差说明身体不同部位的气血聚集情况差异,这里的全身没有温差,多是受寒的表证,太阳的证据。 「说头痛,轻微痰咳,有轻微眼泪,说怕冷。嗓子不疼,也不红,没有其他异常」 头痛是太阳病(受寒)的常见症状之一,因为大量气血往头往表走去排体表的病邪,头部压力大就会引起头痛。轻微眼泪和怕冷,都是受寒的表证。 痰咳,人体在发烧的时候,气血津液要去抵抗邪气,这个过程中一些津液就会变成废水,就像是战场上的俘虏一样,表现出来就是痰。那有了痰,人就要处理,本能的咳嗽,是为了把这个痰排出来。 「舌尖偏红,舌苔白厚腻,略带点黄色,上面有红点点。」 舌苔白厚腻,说明体内有很多运化不掉的垃圾和水饮,验证了前面说的脾胃运化能力的不足,是一个虚寒的证据,归太阴。 舌尖红,舌苔有黄色,上面有红点点,都是津液不足的表现。发烧时会消耗大量的气血津液,出汗也需要损耗津液,但脾胃虚弱,运化生成津液的能力又不大够,所以就出现了这么一个供需失衡的状况。由于津液的不足,产生了一定的热。 这个热可以归为阳明,是津液快烧干引起的,非积食阳明。 总体看下来是受寒,同时津液不足 起初可能只是一个受寒,但是由于孩子脾胃的运化能力跟不上,所以在发烧过程中,很快出现了津液不足的问题。津液耗散加重内热,这个时候单纯发汗已经解决不了发烧的问题了,还有照顾津液。 六纲辨证:太阳太阴,兼有阳明 太阳的证据:无汗,发烧,怕冷,头痛,有眼泪。 太阴的证据:一直不爱喝水,痰咳,无力,食欲不好。 阳明的证据:尿黄,舌苔厚腻,便黑干硬,舌质红,舌苔上的红点点。 用药建议是葱白淡豆豉陈皮汤,小柴胡 。葱豉汤解决受寒,小柴胡针对阳明、太阴问题,主要是和中焦、补充津液。(这个用药建议并不代表最佳方案,尚未学过辨证的同学,不能套用此方。) 反馈:用药第二天退烧,退烧后停药观察。 讨论 1.咳嗽用不用照顾? 咳嗽比较轻微,考虑是因为表闭,气机上逆,所以表解,咳嗽也可以缓解。有时要不要加针对咳嗽的药,跟症状的表现轻重还是有关系的,不是说一见到咳嗽就要针对咳嗽处理,一见到鼻涕就针对鼻涕处理,找到症状背后的原因,针对病因处理问题也可以解决。 2.为什么小柴胡是照顾阳明? 小柴胡的作用是和解中焦,这个案例中焦是不通的,通过和解中焦,让人体产生更多津液。有人喜欢用作少阳药,也可以,但也可以作为阳明药。也就是小柴胡是少阳证的代表方,但不是少阳专方。其实关于小柴胡的用法,可以写一本书了。 3.那能不能用保和丸呢? 保和丸处理非积食阳明,不是很准确,它没办法直接补到津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