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朝心海,春暖花开  ——听联一小学德育展示课有感

 昵称63262467 2019-05-13

面朝心海,春暖花开。

这,是教育的境界,更是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如果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完善人的全面发展,德育便是塑造灵魂的高贵。然而受各种因素局限,当前学校德育普遍存在着形式僵化、内容脱节、权威和习俗影响深远等实然之困。而本次联一小学的德育课堂,开启了一扇新的德育之门:将社会对人的要求和个体内在的需要统一了起来,从单一的、权威性的、灌输型的德育塑造,转向了多元的、自由的和互动型的主体性德育培养,不仅尊重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还从生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到德育的教材、教机,还原了德育为生活服务的本真。

       一、  一反常规,充分尊重主体诉求

单向的灌输式德育模式,多是从现成的事例导入预设的德育知识传授,然而灌输不能代替德育的全部。德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人的生活服务的,是以人为主体和根本的。德育的形成和培养,深受环境和主体自身影响,因此受教育者内在的需要才是德育的切入点。只有在这基础上,丰富其合理健康的需求,疏导和转化非理性需求,才能将被动的德育接受转化为受教育者主动的自我教育,进而内化为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的构建。

而本次的德育课堂,老师首先做到了认真倾听,把发言权充分交给了学生。在尊重受教育者内在要求的基础上,对受教育者进行了积极的启发和疏导,帮助其在纷繁复杂的矛盾当中,理清思路辨别是非,进而引导受教育者在德育活动中形成了良好的心理接受,唤醒和提高了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同时,将德育的重点从道德标准、规范的传授,转向到了思维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使受教育者理解和认同了社会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从而超越了德育知识的短期、低效和浅层,迈向了长期、高效、深层的心理过程,并内化为一种价值体系和行为习惯;将德育接受完成从知之到信之,从信之到行之的升华,进而形成自我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也将片面的强调服从,转化为内在的认同。

二、 针对思想取向,提炼生动教材

德育必须不断实现自我更新,不断调整和充实德育的内容体系,从而保持一种源源不断的内在驱动,否则便会失去其指导性和价值。当前学校德育教材的滞后已经毋庸置疑。高大全的典型形象确实对主流价值观的树立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年龄大小和认知能力的差异,使得受教育者对最高理想,最高要求的理解是不完整和不透彻的。特别是在这些特殊的、极端环境下造就出来的典型缺乏普遍性,受教育者很难感同身受,因此仅仅作为一种浅表的、短暂的刺激也就难以触及内心深处。

本次的联一德育课堂,针对学校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和思想取向,选取了和受教育者同年龄层次的大山里的孩子们上学视频作为主要的教材内容,用那些孩子们上学的艰辛和执着,朴素的人生理想拨动了受教育者们蛰伏在内心深处的、已几近麻木的灵魂之弦。让他们从这些平常的社会现象中吸取了有价值而又生动鲜活的教材,把抽象的社会理想、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还能为将来运用价值体系处理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

德育有别于有形化的知识吸收和释放,是精神和灵魂层面的潜移默化。主体化德育就是以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尤其是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关注现实问题、价值矛盾,在教育者的引导、启发之下,通过互动模式和受教育者主体性发挥,激发其主体意识,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品质。

德育是为人的生活和发展服务的,主体性德育正是在尊重人的本体位置上的一种趋向和必然,这也是我们这次探讨这一课题的意义所在。

曾伟,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学校骨干教师;学校教科研中心教研员,语文学科带头人;多次主持校本课程的研究和编写工作;《基础教育论坛》封面人物;几十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征文活动中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参加各级教学比赛、创课大赛、精品课程建设、教师专业技能大赛都曾获国家级、省级、市级、镇级一、二、三等奖;几十篇文章和研究成果在《教育学》《教师教育论坛》《教育理论研究》《课堂内外·教师版》《文存阅刊》《读与写》《语文课内外》等国家级、省级、市级刊物发表,并被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收录;2018年参加由教育部关工委社区教育中心组织的“中国好老师评选”成功入围终审;现在百度学术网学者(注册)、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广东省教育学会会员、中国导读语文协会会员、中国导读语文协会微信公众号编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