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第一章 中药与方剂 1. 初步奠定了中药学基本理论的本草著作是《神农本草经》。 2. 首创中药自然属性分类法的本草著作是《神农本草经集注》,它也是首次全面系统整理、 补充了《神农本草经》。 3. 由苏敬等人编著具有药典性质的本草著作是《新修本草》,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采用图文对照法编著,也被认为是世界上公开颁布最早的药典。 4. 集宋代以前本草之大成的著作是《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5. 载药最多的本草著作是《本草纲目》。 6.清代本草的代表作是《本草纲目抬遗》。也是古本草中新增药物最多的著作(716种)。 7. 《中华本草》的民族药卷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苗药卷。 8. 确定四气的依据:概括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 9.温热性对人体的不良作用是伤阴、助火;甘寒药物的副作用足腻膈;大甘药物的副作用是助湿;苦寒药物的副作用是败胃;酸味药物的副作用敛邪。 10. 平性是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 中药一 11. 甘味具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的作用,用于治疗虚证、挛急疼痛等,配入方剂巾又能调和诸药。大多腻膈碍目,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12.淡味具有渗湿利水的作用,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 13.酸味药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能安蛔生津。但易收敛邪气,凡邪气未尽者应慎用。 14.苦味具有燥湿、泄(通泄,降泄,清泄)、坚阴的作用。 15.辛味药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但应用不当有耗气伤阴之弊,凡气虚阴亏者应慎用。 16. 咸味具有软坚、泻下的作用。 17. 涩味药大多能敛邪,邪气未尽者慎用。 18. 单行:单味药治病(人参、黄连、丹参):临床目的:存效。 19. 相须:性效相似增效(麻桂/石膏知母);临床目的:增效。 20. 相使:辅药增主药效(黄芪伏苓、枸杞菊花);临床目的:增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