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赏】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藏外销瓷

 RK588 2019-05-14

明清时期中国瓷器行销世界

至迟从唐代开始,中国陶瓷已大量销往海外。

宋元时期,贸易陶瓷的烧造窑场遍布东南沿海。

明初海禁严厉,通过“朝贡贸易”输出海外的陶瓷数量有限。

明代陶瓷的大规模外销始于明中期,

自成化、弘治起,大量中国陶瓷经由私人贸易运往东亚、东南亚一带,并通过转运销往南亚、中东等地区。

正德以后,随着新航线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人相继开展对华贸易,欧美地区成为中国瓷器的全新市场,贸易格局自此改变。

明代 外销葡萄牙市场青花花卉纹长颈扁瓶

明末清初,欧美地区已成为中国陶瓷最重要的外销市场,

这一贸易格局在清初社会稳定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强化,

而贸易的主导权则在不同国家之间转换:17世纪,葡萄牙对华贸易衰落,荷兰后来居上,在中西陶瓷贸易中独占鳌头;

18世纪,荷兰的优势地位又逐渐被英国所取代;

此外,法国、瑞典、丹麦、美国、奥地利等国,都曾来华从事瓷器及各类商品贸易;

与此同时,传统的亚洲区间贸易仍在延续。

“应该说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期,每年都至少有上百万的中国瓷器行销到国外,这个数量相当大,在西方人眼中,拥有中国瓷器已经成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吕成龙说,

仅举几个例子就可以体会中国瓷器外销的规模:1984年哈彻发现了 “哥德马尔森号”沉船,并从沉船上打捞上来23.9万件中国瓷器,这些从沉船上打捞上来的中国瓷器当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时引起轰动; 

1999年哈彻又从泰星号沉船上打捞上来35万件中国瓷器,主要为福建德化窑瓷器……可见当年中国瓷器外销盛况。

何为贸易瓷?

据上海博物馆瓷器部主任陆明华介绍,

古代销往海外的中国瓷器,我们过去多称为“外销瓷”,而国际上惯用的名称则是“贸易瓷”。

据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介绍,贸易瓷存世量很大,但是国内的博物馆收藏贸易瓷的不多,许多瓷器当时就出口了,中国国内几乎就没有。

明万历青花克拉克盘

明清两代贸易瓷器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集中来自西亚地区,主要是叙利亚;

二、荷兰收藏家倪汉克捐赠,来自于欧洲;

三、馆藏品,不少是早年回流,也有部分受赠品,还有的是不同时期征集于海外。

而之所以选择在去年和今年与故宫博物馆联合办这一展览,是因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重要藏品是近几年、近阶段新近填充入馆的,展品中有近一半是首次在上海展出。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吕成龙则介绍,故宫博物院所藏明清贸易瓷来源一部分是接受捐赠,比如来自于南洋爱国华侨韩槐凖的捐赠;

二是故宫博物院在国内外征集采购;

三是由上级部门拨交;

四是清宫旧藏中有零星的几件外销瓷。

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