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必须临摹,通过临摹掌握经典书法的技法和丰富的优美的字形,为我们独立创作积累技法和字形、理论实践的基础。 但在临摹学习过程,往往会出现临摹难以达到惟妙惟肖形神俱似的层次,再者就是不能做到学以致用,离开原帖在创作作品是不能讲学到的技法知识用到创作实践中,出现临摹水平高,创作水平低甚至所学无法用于实践的尴尬境地以至于善临摹者未必善用。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临摹与创作两重天。 临摹不能精准和无法做到学以致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习方法方面存在问题,不能再临摹过程进行对照检查自查自纠和精准的背临。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姜夔在《续书谱》中云: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的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解决办法姜夔已经非常透彻的告诉了我们。 一、临摹中的对照自查。我们在临摹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怎么反复临摹都不像的问题,这非常令人苦恼。帖也进行反复描摹了,帖也进行了认真的阅读与分析,可是按照读帖所得,迁移临摹到纸上却发现和范字有非常大的区别,字形的大小、点画形态位置,结构笔意,形势都发生了变化,而且无论如何反复若干次数,仍然效果不理想。这里面固然有不能做到“察之贵精,拟之贵似”的缘故。有观察方法的问题,心手不合的问题,但关键在于我们没有进行对照检查,临摹一字之后的对照检查和分析。这种分析的最基本方式就是和字帖上都原范字进行重影检查。就是将所临摹练习的那一页或范字双钩下来,然后覆盖在自己所临摹的字上检查,分析观看点画形态与位置的掌握情况,有错位的地方说明自己观察理解的不准,没有精准表达出来。然后根据比对结果发现的问题,在下次的临摹中尽可能纠正过来,反复进行临摹练习,直到能够如灯取影的精准掌握。 (细节的分析) 在就是借助字帖或作品纸上的界格进行对照分析。利用字帖上都界格找准点画位置结构布置布置形式,以及品味点画、偏旁部首的形态字势,同时分析用笔技法,笔墨意趣。同时还要注意找特征抓特点与规律。 如颜真卿的书法的起止多圆浑,起笔藏锋,收笔回锋,而且在藏锋回锋的地方一定要顿笔。柳公权的楷书“勒”画的起笔处方而见棱角,要知道这里不必用藏锋而用切笔就可以,注意这一点与颜真卿的楷书不一样。又如赵孟頫的起笔收笔处接近与颜真卿的方法,也是藏头护尾,但是赵孟頫的顿笔要写的较轻,等等,了解了这些要领才有利于形似乃至神似。 对照检查其实和临摹前的读帖分析方式一样,只不过是比较式的分析。就是说读帖仅晋分析范字,而临摹过程中的读帖是进行两者之间的比较而已。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发现。在临摹练习中不断反复的进行与原帖的对照比较是非常重要的。比较检查一般来说先比对位置,然后检查整体的形神。 具体来说就是,要仍然要将碑帖置于近旁和练习中比较分析,观其大小、点画、结构、笔意、形势,的区别,找出不足之处。也可以用覆盖重影的办法,观其点画线条,位置,观察其曲折婉转之处如何。通过精准临摹过程的比较分析进行精研细摹,力求点画无误,努力掌握特点,摸索技巧,追求笔意神采。要清楚临摹在得师承,求其形似神似,形神兼备。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云:“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墓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坡翁学书,尝将古人字帖悬诸壁间,观其举止动态,心摹手追,得其大意。此中有人,有我,所谓学不纯师也,又尝有句云:“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余尝谓临摹不过学字中之字,多会悟则字中有字,字外有字,全从虚处着精神。彼抄帖画帖者何曾梦见。 无论是读帖还是对临,都与观察范本精细不精细有关。如果在摹写过程中不注意观察范本的运笔之法,那就收效不大。所以我们就必须要学会如何正确的读帖,对临,特别是临摹过程中比较分析。当然要临摹的似,不仅要得形更要得见神,形神兼备,方不废功夫。 二、有意的背临。临摹练习书法如果不培养背临的良好习惯,在创作时就会捉肘见禁,甚至其书写或创作水平不能和临摹水平同日而语,这种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为什么会出现临摹一流,创作末流的情况呢,就是没有做到背临,从单字的背临到章法处理的背临以及不善于总结归纳规律。所以一旦进入创作阶段,落笔一片茫然,不知何去何从。 米芾和王铎通过自己的实践给予了我们最真切的答案。 米芾的书法可以说中岁以前都是以集字创作为主,而王铎却采取了另一种临摹与创作结合的方法,改变原帖的大章法与幅式的临摹学习。米芾说自己“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本始自成家,人见人不知以何为祖也”。 由此可见,米芾的书法艺术成就是在兼收并蓄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择善而从之,最终形成了他“集古字而自成一家”的独体书法面貌。 所以,我们临摹练习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做到字字背临,甚至进行通篇的背临的临摹学习。单字背临,有利于今后的借用,通过临摹有利于掌握经典的书法作品的章法处理技能。在我们临摹练习至掌握法帖基本规律和尽可能丰富的字形以后,再进行创作,也就不会出现捉肘见禁的尴尬状况了,反而能够做到有的字形,随意调用,没有的也可以通过偏旁部首和基本规律来按照原帖特点进行组成形,继而创作出高质量的具有艺术造诣的书法作品来。当然在背临的临摹过程中也一定要坚持尽可能做到形神俱似,惟妙惟肖,然后再创作过程中才有有高质量的字形供我们使用。在就是创作过程对背临下来的字形的运用,也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作品章法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变化。 说到这个临地志移的变化,莫过于王铎驾驭运用的最为精彩了。我们知道,王铎是一日临摹一日应请。王铎临摹学习了大量的以《淳化阁帖》为范本的作品。王铎的临摹实际上是意临。也就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甚至有选择目的的临摹。这种不拘一格的临摹,并不意味着王铎没有临摹功夫,临摹不像原则,实际上我们看王铎临摹的《圣教序》堪称经典的临摹甚至足以成为我们师法对象。王铎的临摹,实际上是临摹创作结合的背临形式,是一种非常高级的背临方式。对于初学书法的临摹,是不可能做到如此水平的临摹的,当然最好不要这样做,以防止出现邯郸学步的状况。在具有相对扎实的基础以后完全可以参考王铎的临摹方式,实际上,启功也进行过类似的临摹学习练习。 综合以上二位大家的经验,可以这样说,学习书法,至背临集字阶段,才能真正使自己走向高质量的书法创作之路。具体方法就是背临,背临集字创作,意临和融入个人见解的背临式的创作,继而登堂入室进入书法创作的大门,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这是一条非常扎实的学习途径,也是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 关于临摹过程中的比较分析以及背临有关问题,高惠敏这样说:艺术到了高级阶段,本来是只能感受、意会,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来解释的。但在此之前,通过临摹,归纳一些基本原则和机械规律,还是十分必要的。 又说:从形式上看,临摹是用自己的手写别人的字;从本质上看,这实在是训练形象感受能力的极好手段。临写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观察得越细,说明感受力越敏锐。两个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这样敏感的眼力,应是每书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质。 临摹是一种思索。老学不象,究竟问题在哪里?是哪一笔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么?要找症结、抓关键,多找几个角度分析。 临摹是一种比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写的字是比较的双方笔画的方向、长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整体的感觉、局部的造型,应该一点一点地解剖、对照。临摹是一种记忆。临得象了,还要总结。以前不象,是因为什么;后来如意了,是抓住了什么主要矛盾。这样,就能抓住一个字的基本骨架,然后反复现固,记在心里。高慧敏先生说的是非常有见地的 ,这些对于我们掌握正确的比较分析以及对临书法,具有非常大的指导价值与意义,故选录部分附之与后,以供同好参考与商榷。 |
|
来自: i7456i7456 >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