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12讲:祝盟篇)

 凌云悟道 2019-05-14

第十二讲:《文心雕龙.祝盟》篇导读

教学内容:《文心雕龙.祝盟》篇导读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文心雕龙.祝盟》篇的文章内容,进而理解和研究《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教学重点:《文心雕龙.祝盟》篇原文解读、文字诠释、篇章评析。

文心雕龙.祝盟》篇导读

《祝盟》是《文心雕龙》的第十篇。本篇以论述祝文为主,同时讲了与祝文相近的盟文。祝和盟都是古代祝告于神明的文体。盟文在历史上出现较晚,其文学意义不大。祝词在上古人民和自然斗争中就经常用到,后世流传下来的祝词,有的是在没有文字以前便产生了。在有了文字以后,又多以长于文辞的人担任祝史,祝词的写作,注意练句协音,以便记诵。所以,祝词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密切关系。

【原文】(一)

天地定位,把遍群神。六宗既禋,三望咸秩。甘雨和风,是生黍稷,兆民所仰,美报兴焉。牺盛惟馨,本于明德;祝史陈信,资乎文辞。昔伊耆始蜡,以祭八神。其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无作,草木归其泽。则上皇祝文,爰在兹矣。舜之祠田云荷此长耜,耕彼南亩,四海俱有利民之志,颇形于言矣。至于商履,圣敬日跻,玄牡告天,以万方罪己,即郊禋之词也;素车祷旱21,以六事责躬22,则雩禜之文也23。及周之大祝24,掌六祝之辞25,是以庶物咸生”26,陈于天地之郊;旁作穆穆”27,唱于迎日之拜;夙兴夜处”28,言于祔庙之祝29多福无疆”30,布于少牢之馈31;宜社类祃32,莫不有文。所以寅虔于神祗33,严恭于宗庙也。春秋已下,黩祀谄祭34,祝币史辞35,靡神不至。至于张老成室36,致善于歌哭之祷37;蒯瞶临战38,获佑于筋骨之请39;虽造次颠沛40,必于祝矣。若夫《楚辞·招魂》41,可谓祝辞之组纚42。汉之群祀,肃其旨礼43,既总硕儒之仪44,亦参方士之术45。所以秘祝移过46,异于成汤之心47侲子驱疫48,同乎越巫之祝49:礼失之渐也50。至如黄帝有祝邪之文51,东方朔有骂鬼之书52,于是后之谴咒53,务于善骂。唯陈思《诰咎》54,裁以正义矣55。若乃《礼》之祭祀56,事止告飨57;而中代祭文58,兼赞言行,祭而兼赞,盖引神而作也59。又汉代山陵60,哀策流文61;周丧盛姬62内史执策”63。然则策本书赠64,因哀而为文也。是以义同于诔65,而文实告神,诔首而哀末,颂体而祝仪,太史所作之赞,因周之祝文也66

【注释】

  六宗:六种受祭祀的神。六宗的说法很多,据《尚书·舜典禋于六宗注,指四时、寒暑、日、月、星、水旱六种。宗:尊,指尊祀之神。禋(yīn因):祀天。
  三望:祭泰山河海。《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三望者何?望,祭也。然则曷祭?祭泰山河海。这里借指祭地上诸神。咸秩:《尚书·洛诰》:祀于新邑,咸秩无文。指都按次序祭祀了。秩:次序。
  甘雨:有利于五谷生长的雨水。
  黍稷(shǔjì暑记):黄米一类作物,这里泛指五谷。
  牺盛(chéng成):祭品。牺,指用于祭祀的牛羊。盛:指放在祭器中的谷类。馨(xīn新),香气。《尚书》伪《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伪孔传:所谓芬芳,非黍稷之气,乃明德之馨。
  祝史:负责祭祀祝辞的官名。
  伊耆(奇):古帝名,一说为神农,一说为尧。蜡(zhà乍):年终的祭祀。
  八神:《礼记·郊特性》郑玄注为:先啬司啬、农、邮表畷(zhuò捉去)、猫虎、坊、水庸、昆虫。《史记·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都说秦祀八神为: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
  反:返回。宅:住所,指土的本来位置。

这个祝辞载《礼记·郊特牲》。泽:薮泽,积聚之处。
  上皇:指伊耆氏。
  爰(yuán元):于是。
  祠:春天的祭祀叫祠。
  耜(四):一种翻土的农具。
  四海俱有:唐写本四海二字上有字。《困学纪闻》卷十引《尸子》,这句原作与四海俱有其利
  履:商代第一个君主商汤的名。
  圣敬:德高行慎。跻(机):上升。
  玄牡(母):黑色公牛。
  万方罪己:《论语·尧曰》中记商汤用玄牡祭天说: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郊禋:也是祭天的意思。
  21 素车祷旱:相传商汤曾素车白马,祷求救旱。素车,白色无漆饰的车。
  22 六事责躬:《荀子·大略》载商汤的祷辞,其中用六件事责备自己:政不节、使民疾、宫室荣、妇谒夜)盛(指内宠的干求太多)、苞苴(bāojū包居)行(指贿赂公行)、谗夫兴。
  23 雩禜(yúyǒng于永):两种祭祀名。雩:求雨。禜:祷晴。这里主要指求雨除旱。
  24 大(tài太)祝:殷周时期管理祭祀祝辞的官名。
  25 六祝:六种祈祷。据《周礼·春官·大祝》,这六种是:顺祝、年祝、吉祝、化祝、瑞祝、筴祝。
  26 庶物咸生:《大戴礼记·公冠》篇中所载《祭天辞》、《祭地辞》,有庶物群生等话,这里用以代指《祭天辞》、《祭地辞》。庶物:即万物。
  27 旁作穆穆:《大戴礼记·公冠》篇中所载《迎日辞》,有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旁作穆穆等话,这里用以代指《迎日辞》。旁:溥,广大。穆穆:美好。
  28 夙兴夜处:一作。这句是《仪礼·士虞札》中所载祔(附)辞中的话。祔:祭名。
  29 祔庙:祭于后死者合于先祖之庙。
  30 多福无疆:这是《仪礼·少牢馈食礼》中所载祭祖祷辞的一句。
  31 少牢:羊豕二牲。诸侯的卿大夫祭祖用少牢。馈(kuì溃):祭祀用的熟食。
  32 宜社类祃(骂):出师的两种祭祀。宜社祭地,类祃祭天。
  33 寅虔:诚敬。神祗(qi奇):泛指天地诸神。
  34 黩(独):亵慢,滥用。谄(chǎn产):奉承献媚。
  35 祝币:一作祀币。币即币帛,古称送人以玉帛等礼品为币帛。这里指祭品。史辞,祝史所献之辞。
  36 张老成室:指张老祝贺新建成的宫室。张老:晋国大夫。
  37 致善:唐写本作致美。歌哭之祷:《礼记·檀弓下》载晋国赵武成室,张老的贺词中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等句。意为新建成的宫室,可作祭礼或丧礼会聚宾客之地。赵武接着讲了两句祈求免祸的祷词。张老的颂和赵武的祷,被称为善颂善祷
  38 蒯瞶(kuǎikuì快上愧):春秋时卫灵公之子。临战:蒯瞶逃亡晋国时,随晋国赵鞅与郑国军队作战。
  39 筋骨之请:《左传·哀公二年》载蒯瞶临战时曾祷请祖先祐护晋师无绝筋,无折骨,无面伤,以集(成就)大事
  40 造次:仓促。颠沛:困顿。
  41 《招魂》:《楚辞》中的一篇,王逸认为是宋玉怜哀屈原而作(见《楚辞章句叙》)。
  42 组纚(喜):指文饰之始。组:冠缨。纚:束发的织物。都是文饰于冠的丝织物。
  43 肃:敬重,严肃。旨礼:唐写本作百礼,指各种祭品。译文据百礼
  44 硕:大。仪:唐写本作,义通议。译文据字。《史记·封禅书》说汉武帝曾与诸生议封禅
  45 参方士之术:《史记·封禅书》说:天子既闻公孙卿及方士之言,……颇采儒术以文之。方士:从事求仙、占卜等活动的方术之士。
  46 秘祝:皇宫禁内祝官。移过:把罪过推给下属或百姓。
  47 成汤:即商履。成汤是以万方之罪归于自己,和汉代帝王移过于下不同。
  48 侲(zhèn如震)子:童男童女。驱疫:《后汉书·礼仪志中》载汉代曾以十一二岁的幼童击鼓驱疫。
  49 越巫之祝:祝一作,译文据字,《史记·封禅书》载一个叫勇之的越巫说:敬鬼能使人长寿,其祠皆见鬼,数有效
  50 礼:一作,指祝祀的大体。译文据字。渐:开始。
  51 祝邪之文:传为黄帝所作,今不存。据《云笈七籤》卷一百《轩辕本纪》所载,祝邪之文是黄帝对一种通万物之情而能说话的白泽兽的祝文。

52 东方朔:西汉文人,字曼倩(qiàn欠)。骂鬼之书,东汉王延寿在《梦赋》的序中,说他幼年尝夜寝见鬼物,与臣战,遂得东方朔与臣作骂鬼之书(见《古文苑》卷六)。
  53 谴(qiǎn浅):责备。咒:祝告。
  54 陈思:陈思王曹植。《诰咎》:曹植曾感于大风为害,而借天帝之命作《诰咎文》(见《全三国文》卷十九),咎(jiù旧):罪过,灾祸。诰:一作,诘咎即问罪。《诰咎文》中有对风神、雨神害苗伤条等罪行的诘问。
  55 裁:同。正义:正确的意义。《诰咎文》的序中说:天地之气,自有变动,未必政治之所兴致也。文中经过对风雨之神的责问,最后使得风调雨顺,年登岁丰,民无馁饥。所以说这才是正义的祝文。
  56 《礼》:指《仪礼》,也称《礼经》。祭祀:唐写本作祭祝,指祭死者的祝辞。译文据祭祝
  57 告飨(xiěng想):报请享受。飨:同享。
  58 中代:本书《颂赞》篇称晋代为末代,可见这里是以中代指汉魏时期。
  59 引神:一作引伸。而:一作。译文据引伸之……”
  60 山陵:帝王的坟墓。
  61 哀策:亦作哀册,文体之一。据《文体明辨序说·册》,这是迁移帝王及太子、诸王、大臣灵柩时用的一种文体。
  62 周:指周穆王。盛姬:周穆王的妃子。
  63 内史执策:《穆天子传》卷六:西至于重璧之台,盛姬告病(郭璞注:疑说盛姬死也),天子哀之。……于是殇(未成年而死)祀而哭,内史执策。内史:主管爵禄废置的官。策:策命,这里指赠死者之文。
  64 书赠:唐写本作。賵(fèng凤):送给死者之物。
  65 诔(lěi垒):以列举死者德行为主的哀祭文
  66 太史二句:唐写本作太祝所读,固祝之文者也。译文据此。《后汉书·礼仪志下》讲帝王丧礼中曾说:太祝令跪读谥策太祝:官名,主管祝辞祈祷,汉代设太祝令。谥(shì市)策:据死者生前德行加以封号之文,亦作谥册。这种文体也是因哀为文,义同于诔。

【译文】

开天辟地以来,各种神灵都受到祭祀。天地诸神既受尊祀,名山大川都按一定次序致祭。于是风调雨顺,各种谷物生长起来。由于亿万民众的仰赖,便对神灵作美好的报答。但供献馨香的祭品,要以光明的道德为根本;祝史陈说诚信,就必须以文辞为凭借。相传古代的神农氏,开始在岁末祭祀有关农事的八种神灵。他的祭辞说:泥土返回自己的位置吧,水也归还到山壑间去,危害庄稼的昆虫不要兴起,草木归生于薮泽中去(不要生长在良田)!这就是上古皇帝的祝文了。虞舜在春天的祭田辞中说:扛着长耜,在南亩农田上努力耕作,四海之人都有穿有吃。为民谋利的思想,已表现在言辞中了。到了商汤,德行一天一天高起来。他用黑色的牛来祭告上天,把四面八方之人的罪过,都归在自己一人身上。这就是他的祭天之词。商汤还曾驾着毫无装饰的车马,去祷求免于旱灾,列举六种过失来责备自己。这就是他求雨的祝文。到周代的太祝,掌管顺祝年祝等六种祝辞,用万物齐生等话来祭天祭地;用光明普照等话来拜迎日出;用早起晚睡等话,祝告于祖孙合庙的祭祀;用多福无疆等话,写进祭祖献食的祷辞;此外,即使是出师打仗时的祭天祭地,也没有不用祝文的。这些都是为了对神灵表示虔诚,对祖先表示恭敬。春秋以后,亵黩讨好神灵的祭祀多起来,以致祭礼祝文,无神不至。如晋国大夫张老庆贺赵武建成新房子,有祝他长久安居于此的祷词。卫公子蒯瞶身临战场,还作了请求祖先保佑勿伤筋骨的祈祷。可见即使在十分仓促和困难的情况下,也是要用祝祷的。至于《楚辞·招魂》,可说是祝辞最早讲究文采的作品。到汉代的各种祭祀,对所有的礼仪都很重视。汉代帝王一方面搜集儒家的议论,一方面又采纳方士的办法。于是内宫秘祝,遇有灾变,就祝祷把降罪转移到臣下或百姓身上,和商汤王把万方罪过归于自己的用意完全不同。又如汉代用侲子击鼓驱疫,简直就和越巫骗人的说法相同。春秋以来的祝祀已经变质了。相传黄帝有对白泽兽的祝邪之文,东方朔写过骂鬼之书,于是后来的谴责咒文,就极力追求善于责骂。只有曹植的《诰咎文》,才是正确的谴责咒文,又如《仪礼》中所讲祭祀死者的祝辞,其内容只是告请死者来享受祭品;到汉魏时的祭文,就同时还要赞美死者生前的言行。祭文中兼用赞辞,是从祭文的意义引伸出来的。此外,汉代的帝王陵墓,还有关于迁移帝王灵柩的哀策文流传下来;周穆王的妃子盛姬死后,有内史主持策命的记载。原只是写明送葬之物,为了表达哀伤之情才写成文的。所以,哀策的内容和诔有相同之处,而这种哀文主要是禀告神灵的。它从赞扬死者的事迹开始,最后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内容上用近于的文体,却以文的形式来表达。所以,汉代太祝所读的哀策,其实就是同代祝文的发展。

【原文】(二)

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祈祷之式,必诚以敬;祭奠之楷,宜恭且哀:此其大较也。班固之祀濛山,祈祷之诚敬也;潘岳之《祭庾妇》,奠祭之恭哀也。举汇而求,昭然可鉴矣

【注释】

  修辞立诚:《周易·文言》中说:修辞立其诚。原指修理文教以立诚信,这里借指写祝辞的真诚。
  式:指祈祷文的格式。
  祭奠之楷:祭奠文的法式。
  大较:大略,大概。
  濛山:唐写本作涿山班固有《涿邪山祝文》,今存四句,见《全后汉文》卷二十六。涿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译文据涿山
  潘岳:西晋文人。《祭庾妇》:指潘岳的《为诸妇祭庾新妇文》。文残不全,见《全晋文》卷九十三。
  汇:类聚。
  昭:明。鉴:察看。

【译文】

各种文章都表现出一定的文采,用于降神的祝文则要求朴实。祝辞的写作必须真诚,要于内心无所惭愧。祈祷文的格式,须诚恳而恭敬;祭奠文的格式,应恭敬而哀伤。这就是写祝祷文的大致要求。如班固的《涿邪山祝文》,就是诚敬的祈祷文;潘岳的《为诸妇祭庾新妇文》,就是恭哀的奠祭文。列举这些同类作品加以研究,其特点是显而易见的。

【原文】(三)

盟者,明也。骍毛白马珠盘玉敦,陈辞乎方明之下,祝告于神明者也。在昔三王诅盟不及,时有要誓,结言而退。周衰屡盟,以及要契,始之以曹沫,终之以毛遂。及秦昭盟夷,设黄龙之诅;汉祖建侯,定山河之誓。然义存则克终,道废则渝始崇替在人,咒何预焉。若夫臧洪歃辞,气截云蜺;刘琨铁誓21,精贯霏霜22;而无补于晋汉,反为仇雠23。故知信不由衷,盟无益也。

【注释】

       骍(xīng星)毛:唐写本作骍旄。相传周平王东迁时,曾作骍旄之盟(见《左传·襄公十年》)。骍旄(máo毛),赤色的牛。白马:《汉书·王陵传》载王陵说,汉高祖刘邦曾杀白马而盟
  珠盘、玉敦(duì对):盟誓用以盛血、食的器具,以珠玉为饰。
  方明:用六面六色方木以象征上下四方的神明,这里泛指神像。《仪礼·觐礼》:诸侯觐于天子,为官方三百步,四门,坛十有二寻,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郑玄注:方明者,上下四方神明之象也。
  神明:神灵,天地诸神的总称。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帝王。
  诅(祖)盟:誓约。
  要(yào腰):约。
  周衰:指东周时期。
  以及要契:唐写本作弊及要劫。译文据弊及要劫。弊:运用盟誓的流弊。要(yǎo腰)劫:要挟,强制,指下面所讲曹沫、毛遂的行为。
  曹沫:春秋时鲁国人。《史记·刺客列传》载曹沫领兵与齐国打仗,三战三败,在鲁国应许献地求和的盟会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迫使齐桓公答应退还齐国已占领的鲁国土地。
  毛遂:战国时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公元前258,秦兵围困赵都邯郸,平原君带毛遂等二十人去楚国求救。因长期谈判未决,毛遂便按剑而上,要挟楚王说: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悬)于遂手。迫使楚王订立合纵之盟,出兵救赵(见《史记·平原君列传》)。
  秦昭:战国时秦国的昭襄王。盟夷:和夷人订立盟约。夷:古代对我国边疆民族的称呼。这里指巴郡阆(làng浪)中(今四川阆中)一带夷人。
  黄龙之诅:《后汉书·同蛮列传》载秦昭襄王与夷人所订盟文是: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黄龙:指难得之物,用以表示秦人绝不侵犯夷人。
  汉祖:汉高祖刘邦。建:封。
  山河之誓:汉高祖刘邦的《封爵誓》中说:使河如带,泰山若厉(载《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厉:同砺,磨刀石。意思是希望所封爵位能长期保持,如黄河不会小得像一条带,泰山不会小得像磨刀石。
  渝始:指违背最初的盟誓。
  崇替:兴废。
  预:参与。
  臧洪:东汉人,字子源。歃(shà啥)辞:指臧洪的《酸枣盟辞》(题目据《全后汉文》)。歃:即歃血,古代盟誓时以鸡狗或牛马之血含于口,以示信用。汉未董卓乱起,一些州郡首领在酸枣(今河南延津县北)会盟,臧洪首先登坛,作了慷慨激昂的盟誓。
  截:断。蜺(尼):同,这里泛指虹霓。
  21 刘琨:晋人,字越石。铁誓:坚定的盟誓。刘琨有《与段匹磾(低)盟文》(载《全晋文》卷一八),与段匹磾相盟,共同效忠垂危的西晋王朝。
  22 精:精诚。霏(fēi非)霜:雪霜,这里喻坚贞之意。
  23 反为仇雠(chóu仇):臧洪后被同时起来讨伐董卓的袁绍所杀,刘琨后被段匹磾所杀。雠:义同仇。

【译文】

“盟”的意思就是。用赤色的牛、白色的马,盛放在珠玉为饰的祭器中,祝告于神像前的文辞,就是。早在夏、商、周三代时的帝王,没有盟誓,有时须要约誓,用一定语言约定就分开。到周代衰弱之后,就经常进行盟誓了;其流弊所致,竟出现要挟、强制的手段。开始是鲁国曹沫迫使齐桓公订盟,后来有赵国毛遂要挟楚王订盟。到秦昭襄王和南夷所订盟约,用珍异的黄龙表示决不侵犯夷人;汉高祖分封诸王侯的誓辞,用山河不变之意来寄望诸侯保持长久。但任何盟誓,只有坚持道义才能贯彻到底,道义不存,就会改变原来的盟誓。可见国家的盛衰,事在人为,盟祝之辞有何相干?如汉未臧洪在讨伐董卓时的《酸枣盟辞》,真是气断长虹;晋代刘琨的《与段匹磾盟文》,也写得意志坚贞。但他们的誓辞,不仅未能挽救汉、晋的灭亡,当初订盟的双方后来反而成为仇敌。由此可见,信誓之辞如不出自真心诚意,订了盟也是毫无用处的。

【原文】(四)

夫盟之大体,必序危机,奖忠孝,共存亡,戮心力,祈幽灵以取鉴,指九天以为正,感激以立诚,切至以敷辞,此其所同也。然非辞之难,处辞为难。后之君子,宜在殷鉴,忠信可矣,无恃神焉

【注释】

     戮(路)心力:合力同心。戮:同,并力,合力。
  幽灵:鬼神。
  九天:九方之天,这里泛指天。正:证。《离骚》:指九天以为正兮。
  感激:有所感动而奋发的心情。
  敷辞,指写作盟辞。敷:陈,散布。
  处辞:指用实际行动来对待盟誓之辞。
  宜在:唐写本作宜存。译文据宜存。殷鉴:借鉴,原意是殷人以夏之灭亡为戒。
  恃(shì市):依靠。

【译文】

 “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必须叙述有关危急情况,奖励忠孝的品德,约定同生共死,要求合力同心,请求神灵来监视,指上天来作证,以激动之情来确立诚意,并用恳切的意思来写成盟辞,这就是它的共同点。但这种文体,不在文辞难写,而难在用实际行动来对待所写之辞。对于后来的盟誓者,这是值得引以为鉴的;讲求忠信就行了,不要依靠神灵!

【原文】(五)

赞曰:毖祀钦明,祝史惟谈。立诚在肃,修辞必甘。季代弥饰绚言朱蓝。神之来格,所贵无惭。

【注释】

  毖(必):谨慎。钦明:《尚书·尧典》中说,尧有钦、明、文、思四种道德,所以能安其所当安者。孔颖达疏:钦是心意恒敬,明是智慧甚明。这里借以泛指祝盟者应有的道德。
  谈:说,指祝辞。这里用字是为了和等字押韵。
  甘:美。
  季代:末代,和本书《时序》篇中季世同,指晋代以后。弥(迷):更加。
  绚(xuàn渲):文采,华丽。
  格:来,至。

【译文】

总之,慎重的祭祀基于祭祀者自己的道德,祝史的职责主要是写祝辞。道德的实诚在于严肃,祝盟的文辞必须写得美善。晋代以后更重文饰,祝盟就写得华丽多采。要是真的能感召神灵,应以诚信无愧为贵。

【评析】

《祝盟》是《文心雕龙》的第十篇。本篇以论述祝文为主,同时讲了与祝文相近的盟文。祝和盟都是古代祝告于神明的文体。盟文在历史上出现较晚,其文学意义不大。祝词在上古人民和自然斗争中就经常用到,后世流传下来的祝词,有的是在没有文字以前便产生了。在有了文字以后,又多以长于文辞的人担任祝史,正如鲁迅所说:连属文字,亦谓之文。而其兴盛,盖亦由巫史乎。祝词的写作,又注意练句协音,以便记诵(《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至文章》)所以,祝词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密切关系的。

本篇分祝和盟两大部分:

第一段讲祝词的产生及其发展情况。

第二段讲祝词的写作特点。

第三段讲盟文的产生及其流弊。

第四段讲盟文的写作特点。

第五段即“赞曰”,本篇文章的小结。
   
刘勰在本篇所论,并不否定鬼神的存在,这是他落后于当时先进思想家的地方。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他讲祝词的产生,是兆民在生产活动中出于对风雨诸神的敬仰,而要有所报答或祈求,这反映了上古人民和自然斗争的淳朴思想。刘勰强调利民之志而反对移过于民,不满于向鬼神献媚取宠,或利用鬼神以自欺欺人。二、刘勰总结史实,从而认识到兴废在人,鬼神是靠不住的,所以明确提出忠信可矣,无恃神焉,要后人警戒。

有的学者提出,刘勰将”“作为文体,未免分得过于烦琐,祝文盟辞不必成为一体,可以分别归入诗、杂文等。对于此论,应从历史来分析。文体作为历史的产物,它积淀着文化的、审美的传统心理,不仅具有较为丰富的体系和内涵,而且各种文体之间又相互交叉、紧密联系,故而,我们在评论某种文体理论时,不应该用今天的眼光去做定量的、绝对的分析,从而过多的苛责古人,而是要持一种辨证的、通达的思想,既要紧密结合文坛实际,也要立足于作者的本意,把握作者论述文体的主导思想。

综观《文心雕龙》论文叙笔部分的思想和内容,刘勰将”“分别列为文体,首先是符合当时的文坛实际,以及作者论文的目的的。在刘勰时代,文坛盛行着浮诡讹滥的形式主义文风,用刘氏之言,可谓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对此流弊,虽也有曹丕、挚虞等一些文论家间有所论,但大都是各照隅隙,鲜观衢路,并不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故此,为了充分发挥文学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之作用,从而扭转文坛不良之风,刘氏搦笔和墨,乃始论文。然而,当时的浮糜之风积习已久,不仅弥漫于整个时代,而且扩及诗、词、赋等各个领域,再加上各种文体之间又具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因此,仅凭对几种文体的辨析和论述,是很难一时改变整个文坛的不良风气的。在此情况下,刘勰尽其所能地全面论述一切文体,客观上便成为当时改变整个文坛浮滥之风的一种必要,也正是符合刘氏扶偏救弊的论文目的。
  
刘勰对之写作,着重强调的是创作者的态度和品德修养的问题,这表面上似乎有偏于文体的写作要领,而实际恰恰如纪昀所云,宕出题外,正是鞭紧题中,刘勰在此处,不仅突出了大体,而且抓住了"论文之本",即作文与做人的关系,又加上二者皆乃容告于神明者,故而刘氏将二者列为一篇。不可忽视的是,虽都强调的是创作者的态度和品德修养,但侧重又有所不同:祝文更强调作家的情感,盟辞则更倾向于盟誓者的人品,再加上二者在内容、文辞等方面又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刘氏虽将二者列为一篇,却又各分为体。
   
总之,刘勰将列为文体,首先是符合文坛发展的需要及其论文的目的,如果否定了二者的存在,就等于否定了二者纠偏扶弊的现实作用,脱离了刘氏的论文目的;另外,刘氏将二者划分出来,是以突出二者的艺术特性为主导思想的,反映了刘氏对文体风格多样性的追求,如果仅仅因二者与其他文体有相近之处,而将其化入其他文体,那么任何文体也将不会存在,因为任何文体都不是绝对独立的。故此,否定刘勰将分别列为文体的作法,是不合理的。

【原文诵读】

《祝盟》

天地定位,祀遍群神,六宗既禋,三望咸秩,甘雨和风,是生黍稷,兆民所仰,美报兴焉!牺盛惟馨,本于明德,祝史陈信,资乎文辞。

  昔伊耆始蜡,以祭八神。其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则上皇祝文,爰在兹矣!舜之祠田云荷此长耜,耕彼南亩,四海俱有。利民之志,颇形于言矣。至于商履,圣敬日跻,玄牡告天,以万方罪己,即郊禋之词也;素车祷旱,以六事责躬,则雩禜之文也。及周之大祝,掌六祝之辞。是以庶物咸生,陈于天地之郊;旁作穆穆,唱于迎日之拜;夙兴夜处,言于礻付庙之祝;多福无疆,布于少牢之馈;宜社类祃,莫不有文:所以寅虔于神祇,严恭于宗庙也。

  自春秋以下,黩祀谄祭,祝币史辞,靡神不至。至于张老贺室,致祷于歌哭之美。蒯聩临战,获祐于筋骨之请:虽造次颠沛,必于祝矣。若夫《楚辞·招魂》,可谓祝辞之组丽者也。汉之群祀,肃其百礼,既总硕儒之义,亦参方士之术。所以秘祝移过,异于成汤之心,侲子驱疫,同乎越巫之祝:礼失之渐也。

  至如黄帝有祝邪之文,东方朔有骂鬼之书,于是后之谴咒,务于善骂。唯陈思《诘咎》,裁以正义矣。

  若乃礼之祭祝,事止告飨;而中代祭文,兼赞言行。祭而兼赞,盖引伸而作也。又汉代山陵,哀策流文;周丧盛姬,内史执策。然则策本书赠,因哀而为文也。是以义同于诔,而文实告神,诔首而哀末,颂体而视仪,太祝所读,固祝之文者也。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祈祷之式,必诚以敬;祭奠之楷,宜恭且哀:此其大较也。班固之祀涿山,祈祷之诚敬也;潘岳之祭庾妇,祭奠之恭哀也:举汇而求,昭然可鉴矣。

  盟者,明也。骍毛旄白马,珠盘玉敦,陈辞乎方明之下,祝告于神明者也。在昔三王,诅盟不及,时有要誓,结言而退。周衰屡盟,以及要劫,始之以曹沫,终之以毛遂。及秦昭盟夷,设黄龙之诅;汉祖建侯,定山河之誓。然义存则克终,道废则渝始,崇替在人,祝何预焉?若夫臧洪歃辞,气截云蜺;刘琨铁誓,精贯霏霜;而无补于汉晋,反为仇雠。故知信不由衷,盟无益也。

夫盟之大体,必序危机,奖忠孝,共存亡,戮心力,祈幽灵以取鉴,指九天以为正,感激以立诚,切至以敷辞,此其所同也。然非辞之难,处辞为难。后之君子,宜存殷鉴。忠信可矣,无恃神焉。

  赞曰

  毖祀钦明,祝史惟谈。立诚在肃,修辞必甘。

  季代弥饰,绚言朱蓝,神之来格,所贵无惭。

【学习札记】

钦意恒敬拜祭坛,明德陈情祈福安。肃然虔诚颂祝文,言辞恳切蕴美善。

珠盘玉敦订盟案,指天为证同赴难。齐心协力共生死,神灵可鉴心无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