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文心雕龙.祝盟》篇导读 教学内容:《文心雕龙.祝盟》篇导读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文心雕龙.祝盟》篇的文章内容,进而理解和研究《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教学重点:《文心雕龙.祝盟》篇原文解读、文字诠释、篇章评析。 《文心雕龙.祝盟》篇导读 《祝盟》是《文心雕龙》的第十篇。本篇以论述祝文为主,同时讲了与祝文相近的盟文。祝和盟都是古代“祝告于神明”的文体。盟文在历史上出现较晚,其文学意义不大。祝词在上古人民和自然斗争中就经常用到,后世流传下来的祝词,有的是在没有文字以前便产生了。在有了文字以后,又多以长于文辞的人担任“祝史”,祝词的写作,注意练句协音,以便记诵。所以,祝词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密切关系。 【原文】(一) 天地定位,把遍群神。六宗既禋①,三望咸秩②。甘雨和风③,是生黍稷④,兆民所仰,美报兴焉。牺盛惟馨⑤,本于明德;祝史陈信⑥,资乎文辞。昔伊耆始蜡⑦,以祭八神⑧。其辞云:“土反其宅⑨,水归其壑,昆虫无作,草木归其泽。”⑩则上皇祝文⑾,爰在兹矣⑿。舜之祠田云⒀:“荷此长耜⒁,耕彼南亩,四海俱有⒂。”利民之志,颇形于言矣。至于商履⒃,圣敬日跻⒄,玄牡告天⒅,以万方罪己⒆,即郊禋之词也⒇;素车祷旱21,以六事责躬22,则雩禜之文也23。及周之大祝24,掌六祝之辞25,是以“庶物咸生”26,陈于天地之郊;“旁作穆穆”27,唱于迎日之拜;“夙兴夜处”28,言于祔庙之祝29;“多福无疆”30,布于少牢之馈31;宜社类祃32,莫不有文。所以寅虔于神祗33,严恭于宗庙也。春秋已下,黩祀谄祭34,祝币史辞35,靡神不至。至于张老成室36,致善于歌哭之祷37;蒯瞶临战38,获佑于筋骨之请39;虽造次颠沛40,必于祝矣。若夫《楚辞·招魂》41,可谓祝辞之组纚也42。汉之群祀,肃其旨礼43,既总硕儒之仪44,亦参方士之术45。所以秘祝移过46,异于成汤之心47;侲子驱疫48,同乎越巫之祝49:礼失之渐也50。至如黄帝有祝邪之文51,东方朔有骂鬼之书52,于是后之谴咒53,务于善骂。唯陈思《诰咎》54,裁以正义矣55。若乃《礼》之祭祀56,事止告飨57;而中代祭文58,兼赞言行,祭而兼赞,盖引神而作也59。又汉代山陵60,哀策流文61;周丧盛姬62,“内史执策”63。然则策本书赠64,因哀而为文也。是以义同于诔65,而文实告神,诔首而哀末,颂体而祝仪,太史所作之赞,因周之祝文也66。 【注释】 ①六宗:六种受祭祀的神。六宗的说法很多,据《尚书·舜典》“禋于六宗”注,指四时、寒暑、日、月、星、水旱六种。宗:尊,指尊祀之神。禋(yīn因):祀天。 ⑩这个祝辞载《礼记·郊特牲》。泽:薮泽,积聚之处。 52 东方朔:西汉文人,字曼倩(qiàn欠)。骂鬼之书,东汉王延寿在《梦赋》的序中,说他幼年“尝夜寝见鬼物,与臣战,遂得东方朔与臣作骂鬼之书”(见《古文苑》卷六)。 【译文】 开天辟地以来,各种神灵都受到祭祀。天地诸神既受尊祀,名山大川都按一定次序致祭。于是风调雨顺,各种谷物生长起来。由于亿万民众的仰赖,便对神灵作美好的报答。但供献馨香的祭品,要以光明的道德为根本;祝史陈说诚信,就必须以文辞为凭借。相传古代的神农氏,开始在岁末祭祀有关农事的八种神灵。他的祭辞说:“泥土返回自己的位置吧,水也归还到山壑间去,危害庄稼的昆虫不要兴起,草木归生于薮泽中去(不要生长在良田)!”这就是上古皇帝的祝文了。虞舜在春天的祭田辞中说:“扛着长耜,在南亩农田上努力耕作,四海之人都有穿有吃。”为民谋利的思想,已表现在言辞中了。到了商汤,德行一天一天高起来。他用黑色的牛来祭告上天,把四面八方之人的罪过,都归在自己一人身上。这就是他的祭天之词。商汤还曾驾着毫无装饰的车马,去祷求免于旱灾,列举六种过失来责备自己。这就是他求雨的祝文。到周代的太祝,掌管“顺祝”、“年祝”等六种祝辞,用“万物齐生”等话来祭天祭地;用“光明普照”等话来拜迎日出;用“早起晚睡”等话,祝告于祖孙合庙的祭祀;用“多福无疆”等话,写进祭祖献食的祷辞;此外,即使是出师打仗时的祭天祭地,也没有不用祝文的。这些都是为了对神灵表示虔诚,对祖先表示恭敬。春秋以后,亵黩讨好神灵的祭祀多起来,以致祭礼祝文,无神不至。如晋国大夫张老庆贺赵武建成新房子,有祝他长久安居于此的祷词。卫公子蒯瞶身临战场,还作了请求祖先保佑勿伤筋骨的祈祷。可见即使在十分仓促和困难的情况下,也是要用祝祷的。至于《楚辞·招魂》,可说是祝辞最早讲究文采的作品。到汉代的各种祭祀,对所有的礼仪都很重视。汉代帝王一方面搜集儒家的议论,一方面又采纳方士的办法。于是内宫秘祝,遇有灾变,就祝祷把降罪转移到臣下或百姓身上,和商汤王把万方罪过归于自己的用意完全不同。又如汉代用侲子击鼓驱疫,简直就和越巫骗人的说法相同。春秋以来的祝祀已经变质了。相传黄帝有对白泽兽的“祝邪之文”,东方朔写过“骂鬼之书”,于是后来的谴责咒文,就极力追求善于责骂。只有曹植的《诰咎文》,才是正确的谴责咒文,又如《仪礼》中所讲祭祀死者的祝辞,其内容只是告请死者来享受祭品;到汉魏时的祭文,就同时还要赞美死者生前的言行。祭文中兼用赞辞,是从祭文的意义引伸出来的。此外,汉代的帝王陵墓,还有关于迁移帝王灵柩的哀策文流传下来;周穆王的妃子盛姬死后,有“内史主持策命”的记载。“策”原只是写明送葬之物,为了表达哀伤之情才写成文的。所以,哀策的内容和诔有相同之处,而这种哀文主要是禀告神灵的。它从赞扬死者的事迹开始,最后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内容上用近于“颂”的文体,却以“祝”文的形式来表达。所以,汉代太祝所读的哀策,其实就是同代祝文的发展。 【原文】(二) 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①,在于无愧。祈祷之式②,必诚以敬;祭奠之楷③,宜恭且哀:此其大较也④。班固之祀濛山⑤,祈祷之诚敬也;潘岳之《祭庾妇》⑥,奠祭之恭哀也。举汇而求⑦,昭然可鉴矣⑧。 【注释】 ①修辞立诚:《周易·文言》中说:“修辞立其诚。”原指修理文教以立诚信,这里借指写祝辞的真诚。 【译文】 各种文章都表现出一定的文采,用于降神的祝文则要求朴实。祝辞的写作必须真诚,要于内心无所惭愧。祈祷文的格式,须诚恳而恭敬;祭奠文的格式,应恭敬而哀伤。这就是写祝祷文的大致要求。如班固的《涿邪山祝文》,就是诚敬的祈祷文;潘岳的《为诸妇祭庾新妇文》,就是恭哀的奠祭文。列举这些同类作品加以研究,其特点是显而易见的。 【原文】(三) 盟者,明也。骍毛白马①,珠盘玉敦②,陈辞乎方明之下③,祝告于神明者也④。在昔三王⑤,诅盟不及⑥,时有要誓⑦,结言而退。周衰屡盟⑧,以及要契⑨,始之以曹沫⑩,终之以毛遂⑾。及秦昭盟夷⑿,设黄龙之诅⒀;汉祖建侯⒁,定山河之誓⒂。然义存则克终,道废则渝始⒃;崇替在人⒄,咒何预焉⒅。若夫臧洪歃辞⒆,气截云蜺⒇;刘琨铁誓21,精贯霏霜22;而无补于晋汉,反为仇雠23。故知信不由衷,盟无益也。 【注释】 ①骍(xīng星)毛:唐写本作“骍旄”。相传周平王东迁时,曾作“骍旄之盟”(见《左传·襄公十年》)。骍旄(máo毛),赤色的牛。白马:《汉书·王陵传》载王陵说,汉高祖刘邦曾杀“白马而盟”。 【译文】 “盟”的意思就是“明”。用赤色的牛、白色的马,盛放在珠玉为饰的祭器中,祝告于神像前的文辞,就是“盟”。早在夏、商、周三代时的帝王,没有盟誓,有时须要约誓,用一定语言约定就分开。到周代衰弱之后,就经常进行盟誓了;其流弊所致,竟出现要挟、强制的手段。开始是鲁国曹沫迫使齐桓公订盟,后来有赵国毛遂要挟楚王订盟。到秦昭襄王和南夷所订盟约,用珍异的“黄龙”表示决不侵犯夷人;汉高祖分封诸王侯的誓辞,用山河不变之意来寄望诸侯保持长久。但任何盟誓,只有坚持道义才能贯彻到底,道义不存,就会改变原来的盟誓。可见国家的盛衰,事在人为,盟祝之辞有何相干?如汉未臧洪在讨伐董卓时的《酸枣盟辞》,真是气断长虹;晋代刘琨的《与段匹磾盟文》,也写得意志坚贞。但他们的誓辞,不仅未能挽救汉、晋的灭亡,当初订盟的双方后来反而成为仇敌。由此可见,信誓之辞如不出自真心诚意,订了盟也是毫无用处的。 【原文】(四) 夫盟之大体,必序危机,奖忠孝,共存亡,戮心力①,祈幽灵以取鉴②,指九天以为正③,感激以立诚④,切至以敷辞⑤,此其所同也。然非辞之难,处辞为难⑥。后之君子,宜在殷鉴⑦,忠信可矣,无恃神焉⑧! 【注释】 ①戮(lù路)心力:合力同心。戮:同勠,并力,合力。 【译文】 “盟”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必须叙述有关危急情况,奖励忠孝的品德,约定同生共死,要求合力同心,请求神灵来监视,指上天来作证,以激动之情来确立诚意,并用恳切的意思来写成盟辞,这就是它的共同点。但“盟”这种文体,不在文辞难写,而难在用实际行动来对待所写之辞。对于后来的盟誓者,这是值得引以为鉴的;讲求忠信就行了,不要依靠神灵! 【原文】(五) 赞曰:毖祀钦明①,祝史惟谈②。立诚在肃,修辞必甘③。季代弥饰④,绚言朱蓝⑤。神之来格⑥,所贵无惭。 【注释】 ①毖(bì必):谨慎。钦明:《尚书·尧典》中说,尧有“钦、明、文、思”四种道德,所以能安其所当安者。孔颖达疏:钦是“心意恒敬”,明是“智慧甚明”。这里借以泛指祝盟者应有的道德。 【译文】 总之,慎重的祭祀基于祭祀者自己的道德,祝史的职责主要是写祝辞。道德的实诚在于严肃,祝盟的文辞必须写得美善。晋代以后更重文饰,祝盟就写得华丽多采。要是真的能感召神灵,应以诚信无愧为贵。 【评析】 《祝盟》是《文心雕龙》的第十篇。本篇以论述祝文为主,同时讲了与祝文相近的盟文。祝和盟都是古代“祝告于神明”的文体。盟文在历史上出现较晚,其文学意义不大。祝词在上古人民和自然斗争中就经常用到,后世流传下来的祝词,有的是在没有文字以前便产生了。在有了文字以后,又多以长于文辞的人担任“祝史”,正如鲁迅所说:“连属文字,亦谓之文。而其兴盛,盖亦由巫史乎。”祝词的写作,又注意“练句协音,以便记诵”(《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至文章》)所以,祝词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密切关系的。 本篇分祝和盟两大部分: 第一段讲祝词的产生及其发展情况。 第二段讲祝词的写作特点。 第三段讲盟文的产生及其流弊。 第四段讲盟文的写作特点。 第五段即“赞曰”,本篇文章的小结。 有的学者提出,刘勰将“祝”“盟”作为文体,未免分得过于烦琐,“祝文”和“盟辞”不必成为一体,可以分别归入诗、杂文等。对于此论,应从历史来分析。文体作为历史的产物,它积淀着文化的、审美的传统心理,不仅具有较为丰富的体系和内涵,而且各种文体之间又相互交叉、紧密联系,故而,我们在评论某种文体理论时,不应该用今天的眼光去做定量的、绝对的分析,从而过多的苛责古人,而是要持一种辨证的、通达的思想,既要紧密结合文坛实际,也要立足于作者的本意,把握作者论述文体的主导思想。 综观《文心雕龙》“论文叙笔”部分的思想和内容,刘勰将“祝”“盟”分别列为文体,首先是符合当时的文坛实际,以及作者论文的目的的。在刘勰时代,文坛盛行着浮诡讹滥的形式主义文风,用刘氏之言,可谓“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对此流弊,虽也有曹丕、挚虞等一些文论家间有所论,但大都是“各照隅隙,鲜观衢路”,并不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故此,为了充分发挥文学“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之作用,从而扭转文坛不良之风,刘氏“搦笔和墨,乃始论文”。然而,当时的浮糜之风积习已久,不仅弥漫于整个时代,而且扩及诗、词、赋等各个领域,再加上各种文体之间又具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因此,仅凭对几种文体的辨析和论述,是很难一时改变整个文坛的不良风气的。在此情况下,刘勰尽其所能地全面论述一切文体,客观上便成为当时改变整个文坛浮滥之风的一种必要,也正是符合刘氏扶偏救弊的论文目的。 【原文诵读】 《祝盟》 天地定位,祀遍群神,六宗既禋,三望咸秩,甘雨和风,是生黍稷,兆民所仰,美报兴焉!牺盛惟馨,本于明德,祝史陈信,资乎文辞。 昔伊耆始蜡,以祭八神。其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则上皇祝文,爰在兹矣!舜之祠田云∶“荷此长耜,耕彼南亩,四海俱有。”利民之志,颇形于言矣。至于商履,圣敬日跻,玄牡告天,以万方罪己,即郊禋之词也;素车祷旱,以六事责躬,则雩禜之文也。及周之大祝,掌六祝之辞。是以“庶物咸生”,陈于天地之郊;“旁作穆穆”,唱于迎日之拜;“夙兴夜处”,言于礻付庙之祝;“多福无疆”,布于少牢之馈;宜社类祃,莫不有文:所以寅虔于神祇,严恭于宗庙也。 自春秋以下,黩祀谄祭,祝币史辞,靡神不至。至于张老贺室,致祷于歌哭之美。蒯聩临战,获祐于筋骨之请:虽造次颠沛,必于祝矣。若夫《楚辞·招魂》,可谓祝辞之组丽者也。汉之群祀,肃其百礼,既总硕儒之义,亦参方士之术。所以秘祝移过,异于成汤之心,侲子驱疫,同乎越巫之祝:礼失之渐也。 至如黄帝有祝邪之文,东方朔有骂鬼之书,于是后之谴咒,务于善骂。唯陈思《诘咎》,裁以正义矣。 若乃礼之祭祝,事止告飨;而中代祭文,兼赞言行。祭而兼赞,盖引伸而作也。又汉代山陵,哀策流文;周丧盛姬,内史执策。然则策本书赠,因哀而为文也。是以义同于诔,而文实告神,诔首而哀末,颂体而视仪,太祝所读,固祝之文者也。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祈祷之式,必诚以敬;祭奠之楷,宜恭且哀:此其大较也。班固之祀涿山,祈祷之诚敬也;潘岳之祭庾妇,祭奠之恭哀也:举汇而求,昭然可鉴矣。 盟者,明也。骍毛旄白马,珠盘玉敦,陈辞乎方明之下,祝告于神明者也。在昔三王,诅盟不及,时有要誓,结言而退。周衰屡盟,以及要劫,始之以曹沫,终之以毛遂。及秦昭盟夷,设黄龙之诅;汉祖建侯,定山河之誓。然义存则克终,道废则渝始,崇替在人,祝何预焉?若夫臧洪歃辞,气截云蜺;刘琨铁誓,精贯霏霜;而无补于汉晋,反为仇雠。故知信不由衷,盟无益也。 夫盟之大体,必序危机,奖忠孝,共存亡,戮心力,祈幽灵以取鉴,指九天以为正,感激以立诚,切至以敷辞,此其所同也。然非辞之难,处辞为难。后之君子,宜存殷鉴。忠信可矣,无恃神焉。 赞曰∶ 毖祀钦明,祝史惟谈。立诚在肃,修辞必甘。 季代弥饰,绚言朱蓝,神之来格,所贵无惭。 【学习札记】 钦意恒敬拜祭坛,明德陈情祈福安。肃然虔诚颂祝文,言辞恳切蕴美善。 珠盘玉敦订盟案,指天为证同赴难。齐心协力共生死,神灵可鉴心无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