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初平元年,曹操败于汴水后,离开让他失望透顶的河南诸侯,跨过黄河,北投袁绍。这年夏天,一个深夜,袁绍和曹操在大帐内,彻夜叙谈。曹操道:“本初,河内陆界,虽兵马精壮,钱谷众多,然四战之地,恐不能久。”袁绍拿起铜爵,轻轻叹了口气,一饮而尽,道:“孟德所言极是,皆因河内故吏众多,党羽丰茂,董贼起势太快,不得已而择此处也。” 曹操正欲答话,袁绍抢先一步,又问曹操道:“如果起兵不成,何处可拒守?”曹操知道,袁绍是在试探他。一方面,试探他有没有自立的野心,一方面,试探他对今后发展的规划。曹操自是机警,没有正面回答袁绍,将绣球抛了回去:“您以为如何?”袁绍没有压住自己的野心,露出了志向:“南以黄河为天险,北以燕代为屏障,加之北夷众多,我南向争天下,功业可成了吧?”曹操狡黠,虽然给出了答案,但模棱两可,没有透露任何具体信息:“我任用天下英才,以道义统御他们,无所不能。” 袁绍 曹操和袁绍这段对话,史载:
后面的事,诸位知道,曹操离开袁绍后,南征北战,最后官渡一役,火烧乌巢,大破袁军,又用数年荡平河北,成千古帝王之业。 但三国后1500年,清朝大儒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中一句话,却解开袁绍和曹操这段太极式对话的深层含义,王先儒如是说:
大意是:袁绍、曹操,同起义兵,袁绍颇为信任曹操,之后两人反目为仇,与刘邦、项羽之事类似。 楚汉争霸前,刘邦项羽原本是合作状态,后来分崩离析;袁曹争霸前,袁绍曹操原本也是合作状态,后来也分崩离析。惊人的相似背后,是共同的逻辑:袁绍和曹操,先背靠着背,扫平各自的劲敌,然后再翻脸,一决雌雄。 袁绍和曹操,为何要这么做? 袁绍身处四战之地袁绍是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收掉韩馥,占领冀州的,我们先看他占领冀州后,身处何种地缘环境。 袁绍
以及,像黑山军、黄巾军这类起义军的战斗力,也很了得,董卓入洛阳前,曾随皇甫嵩讨伐黄巾,连他也打了败仗:
而这所有,都比不上袁绍南面混乱:西南面,有匈奴於夫罗和张杨;正南面,有吕布;东南面,有陶谦、刘备和臧霸。 袁绍地缘势力 曹操身处四战之地曹操在东郡取得第一块立足地后,情况并不比袁绍妙些。除了有个黄河可据,身后是一堆烂摊子。实际上,曹操的根据地东郡,都是他击败黑山军才争取到的。以及,他西边有黑山军、张杨;西南有宛城张绣;南面有袁术;东面有刘备陶谦。 曹操地缘势力 曹营内部,也不省心。是时,曹操袁绍,高下未分,曹操尚未博得天下世族之心,加之杀边让,杀孔融,自家后院陈宫放火,叛迎吕布,几乎端了东郡老巢。 故而,袁绍和曹操,自从初平二年一别,到官渡争锋,十年间,实际上处于背靠背作战的姿态。哥俩意思清楚:虽然我们有分歧,但咱俩先把争议搁一边,背靠着背,你收你的公孙瓒们,我灭我的吕布刘备们,待外部矛盾解决了,咱俩再一决雌雄。 这,就是他们背靠背的原因。 合着,如果二位没有背靠背,而是提前翻了脸,又会怎样? 按照初平二年的战局,如果曹操拿下东郡后,就和袁绍反目,事态最终的受益者,可能是刘备。曹操和袁绍反目,对曹操会很不利。曹操领东郡后,虽然解决了地盘问题,但兵马钱粮,远不及袁绍。兖州东郡,辖十五城,户13万,口60万。而袁绍所在的冀州,有口580万,以及,东郡所在的兖州,和袁绍地盘紧邻,曹操怎么和袁绍斗。 但袁绍也不可能倾其全力进攻曹操,因为他身后还有公孙瓒。前面说过,袁绍在背后有曹操帮他挡住河南的情况下,尚且用了近十年,才荡平北方,如果没有曹操这道屏障,可想而知。所以,曹操不会即刻被袁绍消灭,但要发展壮大,也极为艰难。 刘备 刘备便不同。首先,刘备的能力,不逊曹操,这一点,当时兖州、豫州、青州、徐州的诸侯们,都不如刘备。第二,刘备有荆州刘表这颗大树靠着。刘表是坐守之辈,他和刘备的内部矛盾,只有到天下只剩二位时,才会爆发,实际上,刘表也活不到那时。故而,如果刘备能在曹操和袁绍酣战之际,南奔刘表,取一立足地,他的地缘势力,就简单许多。西面,刘璋和张鲁,不足惧;北面,他和曹操隔着刘辟的黄巾势力,以及张绣和张杨的部分势力;南面,是刘表这座大山,刘备最大的敌人,则是东面的袁术。 袁术 如此,刘备只需全力摆平袁术即可。至于曹操周围的吕布、张绣、张杨、臧霸们,自会争斗,最后争剩下的,和刘备一决雌雄。曹操周围这些诸侯,虽然都不如曹操本事大,但有一个袁绍牵制曹操,曹操很难取胜。所以,最终的局势,可能是: 北面:袁绍还是能剿灭公孙瓒,荡平河北;曹操和吕布等诸侯常年火拼,分不出高下,但元气耗尽;袁绍南下,灭掉曹操。 南面:刘备击败袁术,扫平豫州黄巾,稳坐荆州北面,背靠刘表坐拥的十万荆州兵。 那么,最后,就是袁绍和刘备,争天下。无论输赢,三国之中,都不会有曹魏这一国家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