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简介折叠 产地牛抵茶产于湖南省石门县的夹山地区。这里山高林密,山下的
折叠 历史由来武陵之尾,澧水之滨有夹山,山之西坞有茶园,善会禅师手植也。唐咸通十一年,善会赴上海秀州华亭吴江畔,受船子德诚衣钵,后辗转湖南石门夹山,创立夹山大同禅院。时茶汤之礼已成禅林清规,禅僧人自怀挟,到处煮饮,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善会卓锡夹山十余年,日与寺僧以茶参禅,人皆呼为"夹山"。 夹山禅师首倡"茶禅境味"之说。《五灯会元》载:夹山吃茶毕,自烹一碗,递与侍僧。侍僧正欲接碗,夹山缩手而问:"这一碗是什么?"侍僧一时语塞。夹山于是在禅房之侧树碑立碣,题额"茶禅一味",众僧醍醐灌顶,恍然而悟。 一日,夹山禅师于西坞茶园采掇新芽,但见半坡茶园云蒸霞蔚,鹰嘴雀舌,绿闹茶山。园之外,又有两牛抵角相触,难解难分。夹山见之,忽发奇想,于是尽选园中一芽一叶者,将其杀青炒压、理条造形而成牛角形状,泡入碗中,但见那茶,叶柄朝下,芽尖向上,不落碗底,不浮水面,叶叶相碰,宛如两牛抵角,奋蹄争先。禅师饮之甚喜,遂将此茶名之曰"牛抵茶"。 自此,夹山法嗣不绝,"牛抵"代代密传。 折叠 标准牛抵茶的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加工工艺分为摊青、杀青、初揉、炒坯、复揉、初干、摊凉和烘茶八道工序。 鲜叶采回后,摊青1~2小时,以提高香气和滋味的鲜爽度;杀青用双手翻炒,有时也用炒耙先滚后抖,滚抖结合的方法,进行3~4分钟。杀青叶置于篾盘内,迅速抖散,以祛热气。然后将手指伸直,手掌用力,先轻后重,前后搓揉,进行初揉,待茶叶初步成条,投入锅温为75~80℃的锅中炒坯。炒法是低扬与高抛相结合,反复交叉进行,当手捏茶叶无粘性时出锅,略经摊凉,再行复揉,其目的是使茶条更臻紧细,再投入锅中初干,方法与炒坯同,达八成干时出锅,摊凉后,烘茶至干即可。 折叠 名茶已被列为湖南省优质名茶之一。 折叠 历史牛抵茶早在宋代已被列为贡品。元、明以后,每年茶季前,朝廷都要派员到牛抵茶产地监督采制,制后全部运至京城。 折叠 编辑本段 制作方法折叠 摊叶鲜叶采回后,光摊放在篾盘上,防止鲜叶发烧,同时让鲜叶失去部分水分(大约15~20%),促使其内含物转化、味醇、回甜。 折叠 杀青杀青锅要磨光,洗净。锅温要掌握在130~150℃之间,茶叶落
折叠 初揉将杀青叶放入篾盘内,迅速用手抖散,让水分迅速挥发。约3~4分钟后,双手在蔑盘中由轻到重,前后揉搓,直到茶叶汁溢,初步成条为止。 折叠 炒坯目的是让水分进一步蒸发。锅温保持在75~80℃之间,每锅500~750克。茶叶落锅后,先将茶叶擒开,火温升高后,用抛炒低炒相结合的方法反复交叉进行,炒6~7分钟后,用手捏茶若稍有粘性,及时出锅摊开,抖散茶团,摊3~4分钟。 折叠 复揉在篾盘中进行。用力较初揉重,主要使茶条紧细。 折叠 初干使茶条水分继续挥发。锅温在60~65℃之间,方法与炒坯相同,不过手势要轻,防止芽尖打断。炒到茶条无粘性时出锅(约干到60%)。 折叠 摊凉摊25~30分钟,然后用双手握茶条于手掌心中,运用掌力,轻轻地进行回转搓揉,使茶条整直显白毫,防止产生黑色。 折叠 烘茶在烘盘中烘,温度为40~45℃,翻动2~3次,茶叶烘干为止。 折叠 编辑本段 品质特征折叠 形牛抵茶芽头肥壮,外形条索紧结,略扁,似牛角,银毫显露,色泽翠绿光润,泡入杯中,叶柄朝下,芽尖向上,不落杯底,不浮水面,叶叶相碰,宛如两牛抵角。 折叠 质内质香气高鲜,滋味醇厚,汤色碧绿,叶底黄绿。 折叠 编辑本段 冲泡解说早在宋代位于湖南省石门二都乡八坪峪的牛抵山,出产着贡茶牛抵茶 。清嘉庆《湖南通志》引《一统志》:"澧州,石门牛抵山产茶,谓之牛抵茶"。条形炒青绿茶,因其外形肥壮带扁锋利似牛角。泡入杯中,芽芽相碰,状似牛抵角而得名。 曾经因种种原因,牛抵茶的采制技术年久失传,1978年重新恢复,并优化制作工艺,一般在清明前后采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经摊青、杀青、清风、初揉、炒坯、复揉、初干、摊凉、烘干制成。如今,牛抵茶重新获得品饮者的青睐,并屡获"湘茶杯"等殊荣。 为利于观看牛抵茶在杯中相抵、起落的优美姿态,选用的冲泡器皿是透明的玻璃杯,冲泡之前细心洁具,在轻柔的注水转杯之中,引领冲泡者与品饮者达到静心宁神的品茶境界。 精茗蕴香,借水而发,且有一方水沏一方茶,茶味最佳之说,故今选壶瓶山泉水来冲泡,以冲分发挥牛抵茶的茶性。 现在向杯中投入3克的牛抵茶,茶叶直落杯中,怀着豪怀万丈的君子情怀。然后向杯中注入适量开水进行温润,轻轻摇动杯身,茶芽吸水舒展,随着水的热气,茶香四溢,令人陶醉。再向杯中注水至七分满,此时,细细打量杯中如牛角状的茶芽,因吸水变得饱满,随着在杯中的上下舞动,有的呈现牛抵角的景观,有的上下游弋,灵动鲜活。 细品茶香,清香中透着沁人的兰花香,轻饮茶汤,味醇回甘,品着这色香味形俱美的香茗,在忙碌的生活中获得一份宁静和快乐。 折叠 编辑本段 获得荣誉2008年,"牛抵"首次参加北京茶叶博览会,即获第五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茶界专家好评如潮:形似牛角媲银针,香赛洞庭碧螺春,味压龙井更深长,美倾峨眉竹叶青。有诗赞曰:"千年贡品不失传,一代茶痴勇争先。炒就灵草似牛抵,誉满五洲扬夹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