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含水量的不同 新茶一般含水量较低,故茶叶条索紧结,手感干燥,质硬而脆,用手指轻轻一捻则成粉末状。 陈茶因存放时间过长,含水量较高,茶叶湿软而重,用手指捏不成粉末状,茶梗也不易折断。 2、色泽的不同 新茶色泽一般都清新悦目,绿意分明,呈嫩绿或墨绿色,冲泡后色泽碧绿,而后慢慢转微黄,汤色明净,叶底亮泽。 陈茶由于不饱和成分已被氧化,构成茶叶色泽的一些色素物质也因光合作用发生缓慢地自动分解。通常陈茶的色泽发暗,无润泽感,呈暗绿或者暗褐色。茶梗断处截面呈暗黑色,汤色也变深变暗,茶黄素被进一步氧化聚合,偏枯黄,透明度低。 ![]() 3、香气的不同 新茶一般都有茶香,好的新茶茶香格外明显,或清香,或浓香,或甜香,香味清新自然。 陈茶中芳香物质已挥发掉,类脂成分发生水解和氧化,香气偏淡、低沉,并产生一种令人不快的老化味。 4、滋味的不同 新茶茶汤清澈碧绿,鲜亮透底,随着冲泡时间会慢慢转微黄,入口甘鲜,浓醇爽口,且带有板栗香味。口中留甘,回味无穷,使人饮后舌感清纯,心旷神怡。 陈茶由于茶褐素在储藏过程中增加,汤色呈暗绿或暗褐色,枯黄暗沉,混浊暗淡。因茶中酯类物质经氧化后使可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减少,味道淡薄而无鲜爽感,甚至微有苦涩,饮后有时胃部有发胀的感觉。 ![]() 1、明前茶 “明前茶”又称早春茶,是指清明前1~30天内采摘炒制的春茶。茶树经过了头一年秋冬季的休养生息,体内的养分得到充分积累,芽叶细嫩饱满,鲜爽醇香,养分足、口感好。且由于清明前气温偏低,茶树发芽数量稀有,生长速度缓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坊间有“明前茶,贵如金”的说法。 2、明后茶 “明后茶”是指清明后5天内采摘炒制的春茶。由于阳光充足,茶叶长势厉害,所以芽叶不厚实,做出来的茶容易散开。“明后茶”虽不及“明前茶”那么细嫩,但由于这时气温高,芽叶生长相对较快,积累的内含物也较丰富,因此“明后茶”往往滋味鲜浓而耐泡。 ![]() 3、雨前茶 “雨前茶”又叫二春茶,是指清明过后到谷雨间出产的茶叶。采茶“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雨前茶的采制恰如其分,不嫩不老,泡出的茶汤明亮莹黄,香气醇厚,反复冲泡仍回味绵长。 4、雨后茶 “雨后茶”又叫春尾茶,是指谷雨之后采制的春茶。谷雨时节,江南地区气温渐暖,雨水充沛,茶树从寒冬中彻底苏醒,唤起潜藏的能量迅速向上。这种茶,采时叶片已经很饱满,叶的味道盖住了芽的味道,味道会苦涩些,更适合上了年纪的老人喝。 ![]() 明前茶主要的品类是绿茶及少量的红茶,而像铁观音、大红袍、普洱等不存在明前茶。 明前茶上选品特征: 外观: 碧绿新鲜,带油光,白毫多,形状扁直,尖端不弯曲。干茶香气清纯。 底: 茶香呈天然清香,幽雅飘逸。全叶淡绿清翠,形状整齐。 冲泡: 汤色碧绿或呈清黄色。滋味清新刺激,有清新爽口之感。 除了明前茶,还有各类春茶上市时间需要了解下哦~ ![]() 首先。这是一个细致的问题,从茶树鲜叶,或是干茶,或是叶底,都是没有办法的。 其次。茶树的头春,因生长周期长,所以养分物质多,从我们品茶的四点方法,可以进行对比。 1、茶气:气属于高扬明显,浓郁,很容易感受得到。 2、茶汤香:茶汤香气是最重要的一点,茶汤香气浓郁,如是每一泡都有明显的香气,茶叶选料必定是好的。 3、茶汤口感:头春茶,生长周期长,养分较多,茶汤入口,可以感知得到茶汤的浓稠度,在舌面上犹如包含着很多胶质物一般,而不是淡如水味(当然这点,是很多茶品都可以做到的,但是头春茶汤,绝对是舌面的最好享受)。 4、回甘时间:回甘在茶汤入口后,会于整个口腔,或是舌面产生甜韵,而甜韵保留的时间相对较长。如果是二春,或是春尾茶,可以感受茶汤入口后会产生甜韵,但是停留的时间很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