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属房

 汐钰文艺范 2019-05-14
参加工作,从农村来到林场,因为还是个青涩的毛头小子,没有家属,对家属房的概念不太明晰。那时候光棍一条,全部家当是一个行李卷,加上一个装着牙具、几本杂志和书的拎包。到沟里作业区住宿舍,回场部住宿舍。

  1980年前后,林场在大河对岸白马沟门的一片开阔地上建起了新场部,并有带锯加工车间、食堂、车库等设施。随之又盖了新的家属房。这一回不同于上围子的家属区,全是砖瓦结构的。那个年代,住房都是分配制,大家都巴望着分配到一处公房,可毕竟僧多粥少。

  1979年,我这个大龄剩男终于有了转机,有位姑娘没提任何条件肯嫁给我,幸福来得有些突然。准备结婚了,能在家属区找到安身之地那是最好不过了。正当我一筹莫展时,家属区有一户搬迁,腾出两间房来,还没等我和场里打招呼,场领导便研究决定把这两间三十多平方米的住房分配给我。

  结婚那天,场子里的工友们几乎全都去了。书记、场长帮着操办主持,要车出车,要人出人,那情那景,温暖至今。在林场家属区安了家,有一种归属感,更感觉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林业人了。此后,无论走多远,无论进山的活累或不累,天气冷或不冷,总盼着回家。望见林场家属区的炊烟,就觉得那里有一个温暖的巢。

  1981年,林场在距场部两三公里处购置了一块土地,在那里高标准建造了一个新的家属区。这个家属区砖瓦结构自不必说,两户一栋,每户居住面积80多平方米,每户都有自己的院落,这在当时已是很不错了。

  今天的林业工人,曾经的名字是“木把”。那时候冬天上山做木头,住的是地窨子。春夏两季在江上放木排,住在江面上,归宿在什么地方不知道。

  近些年,林场许多职工都在城里买了楼房,乡下有房子,城里也有房子。夏季住乡下,冬天住城里。自己买了车,来去自如。退了休的,冬季飞往海南,加入了“候鸟老人”的行列。

  有时,我乘车路过热闹的上围子,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朝那三排家属房的位置望上一眼。家属房不知什么时候倒塌了,房址已被扩展成苗圃,郁郁葱葱生长的不是红松,似乎是绿化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