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中枢神经系统 第3节 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是大脑皮质与感受器或效应器相联系的神经纤维通路,可分为感觉传导通路(上行传导通路)和运动传导通路(下行传导通路)。 感觉(上行)传导通路:感受器将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质(或其他高位中枢)。 运动(下行)传导通路:将大脑皮质(或皮质下中枢)发出的冲动传至效应器。 一、感觉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是将感受器感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到大脑皮质的通路。一般有3级神经元组成,上行过程中交叉到对侧,经过丘脑和内囊,最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感觉有多种,可分为一般躯体感觉(痛觉、温度觉、触压觉)和特殊感觉(视觉、嗅觉、听觉、味觉)。下面主要介绍躯体一般感觉传导通路。 (一)躯干和四肢深感觉(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深感觉包括骨骼肌、肌腱、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和精细触觉(辨别两点距离和感受物体形状性质的感觉)。 1、通路 肌、腱、关节及皮肤感受器→脊神经节(1级神经元)→脊髓同侧后索(薄束、楔束)→薄束核、楔束核(2级神经元)→丘系交叉→内侧丘系→背侧丘脑的腹后核(3级神经元)→内囊后肢→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上2/3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2、换元部位 第1级神经元:脊神经节 第2级神经元:薄束核、楔束核 第3级神经元:背侧丘脑的腹后核 (二)浅感觉传导路 1、躯干和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浅感觉是指皮肤与粘膜的痛觉、温度觉、触压觉等。 (1)通路 躯干和四肢皮肤的痛、温、触(粗)觉感受器→脊神经节(1级神经元)→脊髓灰质后角(2级神经元)→脊髓丘脑束→背侧丘脑的腹后核(3级神经元)→内囊后肢→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上2/3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2)换元部位 第1级神经元:脊神经节 第2级神经元:脊髓灰质后角 第3级神经元:背侧丘脑的腹后核 2、头面部的痛、温、触(粗)觉传导通路 (1)通路:头面部的痛、温、触(粗)觉感受器→三叉神经节(1级神经元)→三叉神经→三叉神经感觉核群(2级神经元)→三叉丘系→背侧丘脑的腹后核(3级神经元)→内囊后肢→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下1/3部。 (2)换元部位 第1级神经元:三叉神经节 第2级神经元:三叉神经感觉核群 第3级神经元:背侧丘脑的腹后核 (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1、视觉传导通路 (1)通路 视网膜失主细胞、视杆细胞→双极细胞(1级神经元)→节细胞(2级神经元)→轴突聚集形成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3级神经元)→视辐射→内囊后肢→枕叶距状沟两侧皮质。 (2)换元部位 第1级神经元:双极细胞 第2级神经元:节细胞 第3级神经元:外侧膝状体 视野是指眼球固定向前平视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光线经过眼球屈光装置的折射作用,鼻侧半视野的物象投射到颞侧半视网膜,颞侧半视野的物象投射到鼻侧半视网膜,上半视野的物象投射到下半视网膜,下半视野的物象投射到上半视网膜。当视觉传导通路的不同部位受损时,可引起不同的视野缺失: ①一侧视神经损伤可致患侧眼视野全盲。 ②视交叉损伤可致双眼视野颞侧半偏盲。 ③一侧视交叉外侧部的不交叉纤维损伤,则患侧视野的鼻侧半偏盲。 ④一侧视束、视辐射或视区皮质受损,可致两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如右侧受损则右眼视野鼻侧半和左眼视野颞侧半偏盲)。 2、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光照射一侧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射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照射侧的瞳孔缩小称直接对光反射,对侧瞳孔缩小称间接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的通路如下: 光线→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顶盖前区→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 瞳孔括约肌收缩→两侧瞳孔缩小。 (四)听觉传导通路 听觉传导通路的第一级神经元为蜗神经节内的双极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的螺旋器(Corti器),中枢突组成蜗神经入脑,止于蜗神经核。第二级神经元胞体在蜗神经核,发出纤维大部分在脑桥内形成斜方体并交叉至对侧折向上行,称外侧丘系。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下丘,其纤维经下丘臂止于内侧膝状体。第四级神经元胞体在内侧膝状体,发出纤维组成听辐射,经内囊后肢,止于大脑皮质颞横回。 由于外侧丘系传递两耳来的听觉信号,因此听觉冲动是双侧传导的。若一侧通路在外侧丘系以上受损,不会产生明显症状,但若损伤了蜗神经、內耳或中耳,则将导致听觉障碍。 二、运动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通路是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效应器之间的神经联系,由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组成。包括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两部分。 (一)椎体系:骨骼肌的随意运动。两级神经元 (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合中央旁小叶)上运动神经元→下行纤维束→椎体系束(系)→①皮质脊髓束;→②皮质核束 1、皮质脊髓束: 大脑皮质中央前回上2/3、中央旁小叶前半(上级神经元)→内囊后肢前部→中脑的大脑脚→脑桥腹侧→延髓→锥体→4/5交叉(锥体交叉→①皮质脊髓侧束→四肢肌)、1/5不交叉(脊髓前索→②皮质脊髓前束→白质前连合交叉→四肢肌、躯干肌)→前角运动神经元(下级神经元)→躯干四肢肌
2、皮质核束:大脑皮质中央前回下1/3的椎体细胞(上级神经元)→内囊膝部→双侧脑干核(下级神经元)(面神经下核2/3、舌下神经核为单对侧)→支配头、颈、咽、喉的骨骼肌 损伤: ①核上瘫:脑神经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②核下瘫:脑神经运动核及其所发出的纤维损伤 (二)椎体外系 1、组成: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区体运动的一切传导路经,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神经核、小脑和脑干的网状结构等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 2、功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体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等 3、主要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 大脑皮质 ↙ ↖ ↙ ↖ 纹状体 → 背侧丘脑 脑桥 背侧丘脑 ↑↓ ↘ ↗ 黑质 小脑 ↓ ↓ 网状结构 红核 ↓ ↓ 网状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 ↙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第4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表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有支持保护营养脑和脊髓的作用。 (一) 脊髓的被膜 1、硬脊膜( spinal dura mater)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厚而坚韧,呈管状包裹脊髓。上端附于枕骨大孔边缘,与硬脑膜相延续;下部在第2骶椎水平逐渐变细,包裹终丝,末端附于尾骨;两侧在椎间孔处与脊神经外膜相延续。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之间的间隙称硬膜外隙(epiduralspace),内除有脊神经根通过外,还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和椎内静脉从等。此隙略呈负压,不与颅内相通。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就是将药物注入此隙,以阻滞脊神经根内的神经传导。 2、脊髓蛛网膜( spinal arachnoid mater)
3、软脊膜( spinal pia mater) 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脊髓表面,并延伸至脊髓的沟裂中,在脊髓下端移行为终丝。软脊膜在脊髓两侧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齿状韧带。脊髓借齿状韧带和脊神经根固定于椎管内。 由两层构成,外层即颅骨内膜;内层较外层坚厚。两层之间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硬脑膜与颅盖骨连接疏松,易于分离,当硬脑膜血管损伤时,可在硬脑膜与颅骨之间形成硬膜外血肿。硬脑膜在颅底处则与颅骨结合紧密,故颅底骨折时,易将硬脑膜与脑蛛网膜同时撕裂,使脑脊液外漏。
1)大脑镰( cerebral falx):呈“镰刀”形,伸入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前端连于鸡冠,后端连于小脑幕的上面,下缘游离于胼胝体上方。 2)小脑幕( tentorium of cerebel-lum):形似“新月”形伸入大脑和小脑之间。附于枕骨横窦沟和颞骨岩部上缘,幕的前缘游离形成小脑幕切迹。小脑幕将颅腔不完全地分隔成上、下两部。当小脑幕上发生颅脑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时,位于小脑幕切迹上方的海马旁回和钩可能被挤入小脑幕切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而压迫大脑脚和动眼神经。 (2)硬脑膜窦(sins dure mater):内含静脉血,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损伤时较难止血,容易形成颅内血肿。主要的硬脑膜窦有以下几种。 1)上矢状窦( superior sagital sinus):位 于大脑镰的上缘,向后流人窦汇。 2)下失状窦( inferior sagital sinus):位于大脑镰下缘,其走向与上矢状窦一致 ,向后汇人直窦。 3)直窦(straight sinus):位于大脑镰与小脑幕连接处,由大脑大静脉和下矢状窦汇合而成,向后通窦汇( confuence of sinuses),窦汇由左右横窦、上矢状窦及直窦共同汇合而成。 4)横窦( transverse sinus):成对,连于窦汇与乙状窦之间。 5)乙状窦( ipnid sius):成对,位于乙状窦沟内,是横窦的延续,向前内于颈静脉孔处出颅续为颈内静脉。 6)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为硬脑膜两层间的不规则腔隙,形似海绵,故而得名。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在窦的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 海绵窦与颅外的静脉形成广泛交通。向前借眼睛脉与面静脉交通,向下经卵圆孔的导血管与翼静脉丛相通,故面部感染可蔓延至海绵窦,造成颅内感染,也可累及经过海绵窦的神经,出现相应症状。 7)岩上窦和岩下窦:分别位于颞骨岩部的上缘和后缘,将海绵窦的血液分别引入横窦和颈内静脉。 硬脑膜窦内的血液流向图 2、脑蛛网膜( cerebral arachnoid mater ) 薄而半透明,缺乏血管和神经,与软脑膜之间有蛛网膜下隙,内充满脑脊液,此隙向下与脊髓蛛网膜下隙相通。脑蛛网膜除在大脑纵裂和大脑横裂处以外,均跨越脑的沟裂而不伸入沟内,故蛛网膜下隙的大小不一,此隙在某此部位扩大,称蛛网膜下池。在小脑与延髓之间有小脑延髓池,在视交叉前方有交叉池,两大脑脚之间有脚间池,脑桥腹侧有桥池等。 在上矢状窦附近蛛网膜呈颗粒状突入窦内,称蛛网膜(arachnoidgranulations)。脑脊液经这些蛛网膜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 3、软脑膜(cerebral pia mater):薄而富有血管,覆盖于脑的表面并深入沟裂内。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血管与该部位的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并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 二、脊髓和脑的血管 (一)脑的血管 1、脑的动脉:主要来自颈内动脉、椎动脉。 (1)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眼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供应大脑半球的前2/3及部分间脑 (2)椎动脉 左、右椎动脉→横突孔→基底动脉→左右大脑后动脉。大脑半球的后1/3、脑干、小脑和部分间脑 大脑动脉环:由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互相吻合成,围绕在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周围。 2、脑的静脉 (二)脊髓的血管 1、脊髓的动脉:椎动脉→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肋间后动脉、腰动脉的脊髓支。 2、脊髓的静脉:脊髓内的小静脉最后汇合成脊髓前、后静脉 →前、后根静脉→硬膜外隙的椎内静脉丛。 三、脑脊液循环 无色透明液体,充满在脑室和蛛网膜下隙内。成人约为150mL左右。 1、产生部位:脑室脉络丛 2、循环途径:左、右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 3、作用:营养、缓冲震动、分散压力和保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