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夏的配伍应用】半夏配黄连,辛开苦降:...

 xxcc140 2019-05-15
【半夏的配伍应用】半夏配黄连,辛开苦降:半夏辛散苦燥温通,性质沉降,长于燥脾湿化痰浊,降胃气止呕吐,又能辛散消痞结;黄连苦寒降泄,清泄胃热而燥湿,以开中焦气分之热结。两药配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辛开苦降以调其升降。且清热无碍祛湿,燥湿又无妨清热,有相辅相成之妙用,共奏清热化痰,散结止呕之功。临床用于湿热痰浊,郁结不解,胸脘满闷,痰多黄稠,苔黄腻,脉弦滑;寒热互结、气机失畅所致的心下痞闷,按之作痛;胃热呕吐,或干呕痰少。《伤寒论》中的小陷胸汤,以黄连、半夏配瓜蒌合用治疗痰火互结,心下痞硬,按之痛。

  半夏配黄芩,脾肺同治 半夏辛温性燥,入脾胃二经,功能化饮祛痰,和胃止呕;黄芩苦寒,入肺经,苦燥肺中之痰,寒清肺中之热。两药合用,脾肺同治,既杜生痰之源,又清贮痰之器,源清流洁,痰化肺清,湿去逆降之功显矣。临床用于痰热壅肺,肺气上逆之咳嗽痰多色黄者;痰热痞结,气逆不降之呕吐。《袖珍方》中的黄芩半夏丸即以二药治上焦有热,咳嗽生痰。

半夏配石膏,寒温并用 半夏辛散苦燥温通,性质沉降,长于燥脾湿而化痰浊,降胃气而止呕,为治湿痰、气逆呕吐,胸脘痞满之良药;石膏辛甘大寒,入于肺胃二经,为清泄肺胃实热之要药。两药配对,寒温并用,既清泄肺胃之热,又化痰降逆止呕、止咳,有肺胃同治之妙用。莫枚士云:“胃热犯肺者之治,当半夏石膏并用也”。临床用于胃热湿阻,胃气上逆所致脘腹痞闷,恶心呕吐等症;痰热壅肺所致的咳嗽气喘,黄痰粘稠等;肺胃俱热或胃热犯肺而喘呕并见者。《伤寒论》中的小青龙加石膏汤以石膏、半夏配桂枝、麻黄等合用,治疗内饮化热,外感风寒,咳而上气,烦躁而喘的肺胀证。

半夏配夏枯草,调和肝胃 半夏化痰浊,消痰散结,通降和胃。药理研究认为半夏有良好的镇静和安定作用。夏枯草宣泄肝胆郁火,畅利气机之运行,补养厥阴。两药合用,宣散肝火,化痰浊,调和肝胃,顺接阴阳。临床用于痰火郁结的各种病证。

半夏配麦冬,和胃降逆 半夏辛温而燥,燥湿健脾,化痰降逆;麦冬甘苦微寒,养阴益胃,润肺清心,滋而不腻。两药合用,润肺胃而降逆气,清虚热而化痰浊,润而不腻,燥不伤阴。但麦冬用量须大半夏一倍以上,始能取得和胃降逆止呕之功。临床用于热病伤津、肺胃阴虚及肺痈、肺痿等病。《伤寒论》中载有竹叶石膏汤。

半夏配干姜,温肺化饮 半夏辛温而燥,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干姜辛热,主归肺、脾、胃经,有温肺化饮之功,既能温散肺中寒邪而利肺气之肃降,使水道通调而痰饮可化?熏又能温脾胃去湿浊而绝生痰之源。两者合用,对痰浊阻肺、咳嗽气喘之证最宜。临床用于寒痰阻肺,咳嗽气喘,咳痰清稀之症。《金匮要略》中的半夏干姜散以二药等分为末治干呕吐逆,吐涎沫。《普济方》中的半夏丸以此二药治久吐不止。

半夏配皂荚,祛痰开窍 风痰之证多为积痰生热。积热气升则引动内风,痰随气上升则清窍蒙蔽。半夏辛温有毒,功专燥湿化痰;皂荚辛温有小毒,辛散走窜,具祛痰、搜风、开窍之力,善治风痰壅盛、官窍阻闭之证。两药合用,可使皂荚得半夏之佐则祛痰之力大增,祛风痰、开官窍之功更著。共奏祛痰降气开窍之功,痰去则气降,气降则风息,清窍自开。临床用于中风痰厥之卒然昏迷、口噤不开、喉中痰声漉漉;痰湿壅滞、胸闷咳喘、痰多、质粘难出。

半夏配秫米,和胃安眠 半夏辛温,燥湿化痰而降逆和胃,能阴阳和表里,使阳入阴而令安眠;秫米甘微寒,健脾益气而升清安中,制半夏之辛烈。两药合用,一泻一补,一升一降,具有调和脾胃,舒畅气机的作用,使阴阳通,脾胃和,可入眠,为治“胃不和,卧不安”的良药。临床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或胃失安和之夜寝不安。《内经》有载半夏秫米汤。

半夏配甘遂,消痰泻饮 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化饮,和畅气机,为燥无形痰湿之上品;甘遂苦寒性降逆,破气行水,善行肠间经隧之饮邪,为泻有形水饮之专药。两药合用,相辅相成,饮下痰消,邪衰而病愈。临床用于饮留胃肠,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结满。《伤寒论》中的甘遂半夏汤以二药为主治留饮。

半夏配厚朴 力可专通畅中焦,引其他诸药(理气药)力专于调中焦之痞与气滞,治疗食积,积滞;以及中焦之痰浊,湿热;此二药为有效,增效之品。此得之临床应用总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