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砖文书法研究 [节选](三)

 昵称30598236 2019-05-16

汉代砖文书法研究 [节选](三)

文/刘明科

一、汉代砖文概述:

(一)砖文的产生

砖文,简单地说就是写在刻在或模印在砖上的文字。砖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构建材料。夏朝时就已经有“治土为砖四周于棺”的记载。砖主要由黏土制坯而后入窑烧制而成,可用于砌墙、铺地、贴壁等,是古代建造房屋、城墙、道路、陵墓的主要材料,一般有方形和长条形两种。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砖文是战国时期的,当时只是戳印的小印记,也有极少部分是刻画上去的,这大概是受“物勒工名”的生产管理制度的影响。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西汉初期。自汉武帝后,砖文内容不断丰富,并且表现形式也渐趋多样化。

那么,为什么砖文在汉代会如此兴盛起来,这首先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自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称帝,汉朝历经四百多年的统一局势。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在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经济上采取“与民休息”的措施,休养生息,国家很快富强来。《史记·平准书》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虽然国家富裕了,但汉统治者仍较为节俭。文景二帝时“自秦之俭约,……宫室苑囿车骑无所增益。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即位之后,在政治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汉代的统治思想,同时又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以此来巩固统治。从此西汉国力逐渐强大,疆土辽阔。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也全面繁荣。尤其是此时期的艺术,无论是建筑、雕塑、工艺、绘画、书法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汉武帝一革汉初节俭之风,统治者也大多滋长了享乐思想。于是大兴土木,广建宫殿陵寝,一派豪华盛丽。可谓“非壮丽无以重威”。史载,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宫室之修,自此日盛”。统治者为了标榜儒家孝道,厚葬风气盛行,甚至“重死甚于生”。这无疑间接地刺激了砖文的发展。王莽新政时期,意欲实行托古改制,其间又加上绿林、赤眉起义,汉代经济基础受到动摇。光武帝刘秀即位,吸取西汉奢靡成风的教训,提倡节俭和薄葬。他对自己的寿陵也只是“令所制地不过二三倾,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至明帝时,汉代经济已有明显好转。《后汉书·明帝纪》中记载:“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东汉后期,皇帝昏庸,外戚宦官专权。有的外戚竞相建立庄园豪宅,一般的地主、士大夫也跟风相竞。因此,宫廷府寺的墙壁上,官僚、地主贵族的墓室中,皆有装饰性的画像石、画像砖。而作为墓室用砖,除了实用之外,当然不能独守素身,砖文便是其最好的证明。汉代很重视丧葬,这与儒家思想的推行有直接的关系,对父母丧葬的重视程度成为一个人获得社会声誉的重要依据。也成为“举孝廉”的条件之一,因此,有些人不惜倾家荡产来举办丧事。东汉时的丧葬可以从王符的《潜夫论·浮侈篇》看到:“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甚至出现重死甚于生的情况。“以厚葬为德,薄终为弊”的社会风气进一步导致了厚葬风气的蔓延。有些人为博得“孝悌”之名,在修坟造墓上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这更进一步刺激了砖文的发展。后汉崔瑗去世后,其子崔寔“剽卖田宅,起冢茔,立碑颂,葬讫,资产竭尽”,便是很好的证明。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统治者对奢侈豪华之风的追求、以“儒”治国的社会理念以及“举孝廉”的选官制度等方面的原因,直接或间接地刺激了砖文的产生与发展。

(二)砖文的分类

砖文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将从砖文的制作方式、砖文的内容形式以及砖文中不同书体类别三方面进行分类。

按制作方式分

砖文分为模印、刻画与书写三种。模印砖文为汉代砖文中所见最多的一类。这大概与宫室陵墓建造中砖的大批量生产有关。这类砖文需要先将文字和花纹刻在一种模子上,然后在未干的砖坯上压印。等砖坯晾干之后,再入窑焙烧而成。戳印砖文与此类似。秦朝的砖文印模较小,汉以后才逐渐变大,许多印模与砖坯一样大。可以这样认为,有些印模也是坯模,工匠事先在坯模上刻好图案文字,在制坯的同时也模印好了砖文,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模印的砖文多为阳文,阴文相对较少。与瓦当不同的是,文字作为纹饰并非在圆形平面展开,而主要是在砖的正面与侧面的方形或条形上展开,装饰性较强,与汉印有异曲同工之妙。

西汉时期的模印砖文,主要存在于宫殿的铺地砖上。比如“长乐未央、子孙益昌、千秋万岁”砖、“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无饥人”砖、“夏阳扶荔宫令壁与天地无极”砖、“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砖等,将方形砖面按字数等分为9或12格,装饰性的文字处于其间。或为优美的小篆,或为屈曲盘旋的缪篆,生趣盎然。东汉时期的模印砖也非常多,比如《阳嘉二年七月》砖、《熹平三年造》砖、《永寿三年作》砖等等,皆为有代表性的模印方砖。

刻画砖文又分为干刻与湿刻两种。干刻砖文主要是用尖锐的金属利器比如凿子、刻刀之类在烧好的砖面上刻画而成。与刻石较为相似,一般先用毛笔朱书或墨书起稿,然后再按照笔画线条刻画。有的砖文在刻好后还要填上颜色,以增加美观。刻画砖文笔画一般来说入刀处一端较尖,线条痩劲挺拔。比如东汉的《公羊传砖》,文字共5行54字,为《春秋公羊传》隐年的开头部分,从文字笔画的丰润、波磔的分明和大量的圆转弧线来看,显然是先书丹而后刻画。也有未书丹而直接刻画的,以东汉《急就奇觚砖》为例,文字共3行25字,所刻乃是在汉代普遍流传的《急就章》的开头部分,笔道率意尖利,初三字较为平稳,之后速度加快,连笔意识加强,如见当时行笔之状,应是制砖工匠未经书丹的即兴之作。干刻砖文除了双刀刻成亦有单刀而就。比如《洛阳刑徒墓砖铭》,因为是刑徒,所以对死者不必庄重对待,刻画随意草率,奔放不羁,酣畅淋漓。对于单刀刻线,粗细变化少,也少波磔,一刀一笔,圆转的笔画很少。为了契刻方便,弯曲的笔画往往分成两刀或三刀刻成折笔。此外刻画时并不随笔画的先后顺序,而是怎样方便怎样刻,这与用毛笔书写时的“笔势”不同。然而,由于书刻者无拘无束的自由心态,又仓促急就,所以刻写随意简率,放荡不羁,看似散乱,又往往自然成势。简单的一块方砖,了了几个记述其姓名籍贯的文字,大概已是死去刑徒的唯一陪葬物品。几千年后,当我们看到这些刻画的砖文,仍能感到无限的凄楚和悲怆。

另一类是湿刻砖文。湿刻砖文是在未干的泥坯上用锥形的杆棒之类的硬物,也有的用手直接刻画,然后再经过烧制而成。因为泥坯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这种砖文的线条富于弹性。使用刚性的硬物在湿软的泥坯上写字与用毛笔在硬性的简牍上书写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湿刻的文字与墨书文字在书写时都能够按笔顺写就,笔势连贯,转折自然。而且湿刻文字笔画交叉处后书之笔道往往会将前笔之笔道截断,笔顺的先后十分清楚。但由于书写工具的不同,硬性的杆棒并不能像柔软的毛笔那样通过提按而表现笔画线条粗细变化,也不易出现汉简牍中的波磔。比如《八月大吉》砖文、《丁次豪砖文》、《一日持书砖文》、《为汉所炽砖文》、《会稽曹君砖文》、《为将奈何砖文》等等,皆是湿刻砖文。虽是不同的书体,但用笔急疾,一气呵成,飞动自然,书写技术十分熟练,其书法艺术性也较高。东汉的湿刻砖文主要有上世纪20年代在陕西西安南郊出土的30多块刻字砖和70年代在安徽亳县南郊一带出土的400多块刻字砖。西安南郊出土的刻字砖当在章帝元和二年前后,主要有隶书和草隶两种,用笔迅猛果敢,畅快淋漓。曹操宗族墓志砖除了少数模印砖和朱书砖之外,其余基本上是湿刻砖文,书法价值也很高。

——(本文未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