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豆瓣评分是8.6,我给它的评分是9.6。 之所以给出这么高的评分,是因为这本书中的一些观点非常具有冲击性,甚至可以称之为颠覆感,并能激发人的深度思考。 比如: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的选择”;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等等。 这些观点使得我重新审视了一些事情,也给予了我看问题的新视角,我想,这或许就是读书的意义吧。借此机会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关于“心理创伤并不存在”这一观点,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听起来有点鸡汤的味道,但仔细想想,的确有些道理。 我并不否认心理创伤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甚至认为有些创伤带来的影响是难以逆转的。但经历相同创伤的人,他们之后的生活可能会有天壤之别,原因就在于他们赋予经历的意义不同。 跟大家分享两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早年的经历相似,之后却拥有不同的人生。 阿木的故事 阿木是我一个朋友的远房表哥,我从她嘴里听到,这个表哥的经历有些“悲惨”,他儿时丧母,父亲不负责任,四处流浪,对他不管不顾。 好心的表姐一家收养了他,给他提供了不错的物质条件,但他却毫不珍惜这一切。高中辍学后家里托关系给找了很多工作,但他每份都不用心做,丢了工作后又开始抱怨自己命不好。按照我那个朋友的说法就是:“我表哥身上就没遇到过好事儿。” 仔细分析阿木的经历,会发现他似乎在跟别人玩一场“游戏”,在“游戏”中他扮演了一个可怜无助的人,等待某个拯救者的出现,当有人帮助他脱离困境时,他又很快把事情搞砸。 他似乎对“可怜虫等待施救者”这一游戏乐此不疲。 之所以说他在玩游戏,是因为他经常以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搞砸一些事,比如因为忘记送一份重要的文件给合作方导致了重大损失而被辞退,而在此之前,领导特意叮嘱了他好多遍这份文件很重要。 对“受害者”身份的热衷使得他直到30多岁依然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作,需要靠家里救济。 亭子的故事 亭子是我的一位朋友,她的经历跟阿木很像,儿时丧母,父亲抛弃了她,之后被亲人抚养长大,同样给她提供了不错的物质条件。 过去的经历并没有让她很快就释怀,并一度使她陷入抑郁中,但她积极配合治疗,即便在极度痛苦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学习,由于生病的原因,她只考上了一所普通大学。上大学之后,我们联系逐渐减少。 前段时间偶然得知她的消息,听说她已经申请到国外一所不错的学校读博了。 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差距? 并不是经历本身,而是他们赋予经历的不同意义,按照《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提到的观点来说:创伤并不存在,每个人都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显然,阿木和亭子在相似的经历中都发现了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阿木想实现的目的是“我不努力也能有人帮我度过难关”,或者“我希望别人为我的人生负责”,所以他总是无(gu)心(yi)搞砸了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事,始终不想从悲惨的境遇中跳出来,因为创伤显然已经成为他混日子的借口,借着自己的经历,他把任何堕落都看得理所当然。 而亭子的目的是“我要变得更好”或“我希望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虽然经历也会让她感到痛苦,但也成为了她努力的理由,因为自己的经历,她把一切努力都看得理所当然。 他们的经历相似,但不同的“目的”使得他们从相识的经历中选取了不同的部分,分别支持着他们的堕落与拼搏。 这样看来,造成不幸的,恰恰是人们自己。 以上是我在《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获得的一些思考,如果你也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欢迎参加本期简单共读,跟我们一起来阅读《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