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玄一山人-道德经-第十五章

 玄一山人 2019-05-16

玄一山人-道德经-第十五章

玄一山人-道德经-第十五章

原文

古 之 善 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识 。 夫 唯 不 可 识 , 故 强 为 之 容 。

豫 兮 若 冬 涉 川 ﹔ 犹 兮 若 畏 四 邻 ﹔ 俨 兮 其 若 容 ﹔ 涣 兮 若 冰 之 将 释 ﹔ 敦 兮 其 若 朴 ﹔ 旷 兮 其 若 谷 ﹔ 混 兮 其 若 浊 ﹔ 澹 兮 其 若 海 ﹔ 飂 兮 若 无 止 。 孰 能 浊 以 静 之 徐 清 。 孰 能 安 以 动 之 徐 生 。 保 此 道 者 , 不 欲 盈 。 夫 唯 不 盈 ,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

分段

(1)古 之 善 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识 。 夫 唯 不 可 识 , 故 强 为 之 容 。

(2)豫 兮 若 冬 涉 川 ﹔ 犹 兮 若 畏 四 邻 ﹔ 俨 兮 其 若 容 ﹔

涣 兮 若 冰 之 将 释 ﹔ 敦 兮 其 若 朴 ﹔ 旷 兮 其 若 谷 ﹔ 混 兮 其 若 浊 ﹔ 澹 兮 其 若 海 ﹔ 飂 兮 若 无 止 。 

(3)孰 能 浊 以 静 之 徐 清 ;孰 能 安 以 动 之 徐 生 。 

(4)保 此 道 者 , 不 欲 盈 。 夫 唯 不 盈 ,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

注:本章为四合一、一和四的段落组合模式。也是众多解读这普遍解读错误的一章。错在那里呢?错在一直在解读“道”。这章一直在讲“人道”。第一句就是“古 之 善 为 道 者”.善于行道的人。

关键字

豫:安静、平静、静态、安稳、预防。

犹:警觉、防备、警戒、预防。

俨:庄重、俨然,庄严、容纳。

涣:涣散、解散、释放、消散。

飂:飘、飞、吹风。

孰:谁能、如果、谁。

注:本章重点阐述“道” 作用于人时的“人道”的修持。


解读

古 之 善 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识

“古 之 善 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识”:这里关键字是“善”、这个善不是“善良”的善、是“善于”“善能”“妥善”的意思。

古人凡是“善于”为“道”者;行“道”者;持“道”者、都会“微妙玄通”而“深不可识”。这是讲修道者。一个善于、善能“修持”者:他会与天地自然融合、在兮兮大道的微妙中领会“修道”的玄妙通透。这样的人学识通达、智渊慧博、容纳万事万物于怀、胸怀若谷:自然“深不可识”深不可测、兮之、渊之。

一个善于学习、奋斗、精进、自强不息的人:同样学识渊博、知晓天地、懂事物的发展规律、解人生的喜怒哀乐。以智慧善于众人、以行动践行道德、利人利己、无为而为、必得圆满。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天行健、君子当以自强不息”。反之;自私自利、不思进取、好逸恶劳、于自然相违背、其、终究无果。有“道”者不显:无“道”者尽视。

夫 唯 不 可 识 , 故 强 为 之 容

“夫 唯 不 可 识 , 故 强 为 之 容”:凡是有道之人、看上去都难以看透、难以识别、无法揣测他的思想意识:那是因为他有足够的“德行”、和渊博的知识。 这一切都来自于他的“虚空”能容。故而“夫 唯 不 可 识 , 故 强 为 之 容”。

豫 兮 若 冬 涉 川 、犹 兮 若 畏 四 邻

“豫 兮 若 冬 涉 川 ﹔犹 兮 若 畏 四 邻”:不管是国家、企业、家庭:我们在平定矛盾之后就会享受安宁;在享受安宁生活的状态下:我们要时刻做好未来的矛盾预设和预备。我们要“居安思危”“ 防患未然”;我们如果在沐浴春光时候:就要去思考秋冬的寒冷;就要想到严冬在大川中涉渡的情景:做好“卖冰棍从冬天开始”的准备。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运筹帷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在事业、生活中才能立于不败。故而:“豫 兮 若 冬 涉 川”。

“犹 兮 若 畏 四 邻”这“四邻”不是单纯的指“邻居”而是身边最近的一切人和事。任何问题发生都有内外两个部分。国家、企业、家庭出现矛盾以后:我们应该首先从自身、从周围、从最近的地方找问题的根源。或许:瓦解、摧毁、分裂的根本祸根就在你“身边”;就是你最亲的朋友、你的亲戚、你的邻居。所以你要保持;像“犹鬣”一样的警觉力、视察力、透析力。先排除身边的、周围的、最近的、内在的“忧”、才能制外在的“患”。外面烂了、只会烂一片:里面烂了、外面就揭竿而起、让你无“还手之力,招架之功,死于葬身之地”。故而:达到遏制“内忧外患”的发生、必得做到“犹 兮 若 畏 四 邻”。

俨 兮 其 若 容 、涣 兮 若 冰 之 将 释 

“俨 兮 其 若 容 、涣 兮 若 冰 之 将 释 ”:这句“俨 兮 其 若 容”和“故 强 为 之 容”是一个意思。但不同的是:这是两个状态;第一个状态是在“学识通达,智渊慧博”之后的“容”的状态;第二是在“严肃,庄严”下的“容”、都体现“胸怀若谷”博大浩瀚的“容”度。后者:还有“从容”“心静”的状态。

通常闲话多的人、做事草率的人、随随便便的人、这类都被称为不够“稳重”和“庄重”的人。故而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而”言出必行、行之有效、效之能果”的人、平时话不多:所表现的是“谨严”慎行、“庄严”肃静的状态。这时候你猜不到他心里想什么、接下来要做什么:同时他这样做的资本是因为他肚子里有货、有“干货”因为他有曾经的容、和现在的容;曾经的容是累积叠加、现在的容是淡定从容。故而:“俨 兮 其 若 容”。

“涣 兮 若 冰 之 将 释”“淡定从容”“累积叠加”是能量的聚集。当这种能量一旦“分解涣散”就会出现聚变效能、其能量巨大。南极冰川常年不融、一旦融化其流量巨大、能使整个南极出现气候聚变、导致附近海域增流。这跟宇宙诞生的过程和效果是一样的。

知识是第一生产力:拥有足够多的知识就能改变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家庭、以及个人行为效能。教书育人:而如何“育人”?这来自师资团队本身的素质:老师的沉淀和“涣释”就是为了“学生”的教育;冰川的溶解即可灌溉芸芸万物。聚而散、散而聚、聚散相生、生生不息。故而:“涣 兮 若 冰 之 将 释”也。

敦 兮 其 若 朴 、旷 兮 其 若 谷

“敦 兮 其 若 朴 、旷 兮 其 若 谷”:当一个人不说、不作、不动的时候:所体现的表象是“敦厚”朴实的状态。一旦行为、行动、行使之后:犹如山河峡谷的、气势汹涌、壮大旷广。

修炼金丹大道、成仙成圣者;有道之士,必心地虚明,胸襟开阔,没有贵贱之分、上下之别,相似空谷一样,无所不容,无所不纳。这是“收纳”与“释放”两极效能。故而:“敦 兮 其 若 朴 ﹔旷 兮 其 若 谷”。 是修炼大道之“妙法”。

混 兮 其 若 浊 、澹 兮 其 若 海、 飂 兮 若 无 止 

“混 兮 其 若 浊 、澹 兮 其 若 海 ”:“混”之后的状态是“浊”、是阴阳二气的“无极”。“澹”同(潺):混沌之后的释放、就会像浩瀚渤海“澹”流。上面的“敦 兮 其 若 朴 ﹔旷 兮 其 若 谷”所讲的是“容纳”和“容量”:“释放”和“博大”。而“混 兮 其 若 浊 ﹔澹 兮 其 若 海”说的则是“释量”和“流力”、是成为大海的绵绵巨流。

是混然一体,没有任何分解之意。在本书第四十九章中,“为天下混其心”者,亦是此意。有道之士,性体圆明,湛然清澈,处于万物之中。“ 飂 兮 若 无 止”与天地浑然一体、延绵不断、飂流不止、各有功能 。故而“混 兮 其 若 浊 ﹔澹 兮 其 若 海 ﹔飂 兮 若 无 止 ”。是修炼大道之“妙法”。

孰 能 浊 以 静 之 徐 清 、孰 能 安 以 动 之 徐 生  

“孰 能 浊 以 静 之 徐 清 、孰 能 安 以 动 之 徐 生 ”:这是“道德经”主张的核心思想:是“道”的“有无”和“动静”的原理:所产生的效能和结果。

人的天真本性一动,贪求世味就变为后天的七情六欲。心念趋于尘沦之中,是为”浊”。谁能除尽后天七情六欲,荡尽尘俗一切污浊,使其心宁静呢?只有返回其先天的虚明性体,就如浊水缓慢而静,才能澄清而重现。所以,有道之士,身虽处于尘俗之中,其性顺物而自然,不染不着,不滞不留,相似浑浊一样,其性体常住。

有道之士,身虽处于世俗之中,其心不被世情染着,举止自如,常顺自然,其身自安,安之久而心自定,心定而神自清,神清而性自静。如此这般,人身的真炁自然缓缓而发动,法轮自然常转。

如果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来“清净”、你会获取到更新的智慧、会让你变得思维更清晰明捷。如果能让我们在躁动不安的社会环境中:给自己一个可以“安静”的时间和空间、我们会获取到更新的生命力、进而换发生机勃勃。故而:“孰 能 浊 以 静 之 徐 清 。孰 能 安 以 动 之 徐 生”。

保 此 道 者 , 不 欲 盈 、夫 唯 不 盈 ,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保 此 道 者 , 不 欲 盈 。夫 唯 不 盈 ,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不欲盈”,虚心自敛,隐迹韬光。“蔽”是要抛弃破旧的东西。“新成”发现和更新、即是功名成就、也是荣贵显达。有道之士,常保其虚心自敛,隐迹韬光居于“为而不恃,功成不居,长而不宰”的清静平易之境。

包容的修炼实属不易,而修炼的过程实质上是厚德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一个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在嘈杂中不要忘记给予属于自己的一份清静,在奔波当中不要忘记给予属于自己的一份安定,学会慎独、学会放弃、学会接纳。不盈满是包容的一把尺子。谦卑、谦虚、谦让是包容的另一个注解。对于一个心胸狭窄、芒刺在背、自满或自负的人,试问又有多少包容?

自然之道是一种共生共存的系统,没有任何一个其中的因素能够追求“利润最大化”,你如果要“最大化”,要“欲穷”,就是“欲盈”,就会受到自然之道的限制和报应。所以“最大化”是一时的,“欲穷”是短暂的,只有“最优化”,只有共赢,只有“不欲盈”才能长久平安。


总结论段(原创)

善道妙通、玄妙无穷。

动静互生、不欲常恒。

除之以内、遏之以外。

聚之以容、释之以能。

玄一山人-道德经-第十五章


本章为《道德经》解读之第十五章、请阅读第十六章...

道德经解读:玄一山人

百度:玄一山人更多著作...



作品受版权保护、转载注明处出!

--中华国学独立研究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