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在别处》第四部《诗人在奔跑》读1——雅罗米尔的奔跑从一个类比开始

 人也昔兮 2019-05-17

      阿尔蒂尔·兰波,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

在这个信息里,我们找不到雅罗米尔奔跑的类比意义,但在兰波的生平介绍里,可以看到他身上更为凸显的是诗人纯粹的野性状态这样的文字。他的确有两个妹妹,伊莎贝尔和维塔丽,父亲长期服役,喜欢冒险,在兰波6岁时离家出走;母亲孤僻,严厉管束子女。家庭的不和造就了兰波矛盾不安的灵魂由于他充满反叛精神,在墙上写下“杀死上帝”而被看成是一个坏小子。他放荡不羁,自小几次离家出走,1871225日第三次出逃是为了参加巴黎公社运动巴黎公社失败,失望的兰波逃回家乡。1874年,兰波从母亲手上得到一些钱,他刚抵达维也纳,邀请车夫喝酒后,却被对方劫去所有财物与大衣,最后只能流落街头卖钥匙扣和鞋带,直到一天与奥地利警察发生争执,被遣返法国。

米兰在这里这样写他:

“他十六岁的时候第一次挣脱母亲的怀抱,在巴黎,他遭到警察的逮捕,他的老师伊桑巴尔和他的姐姐们让他在在他们的屋檐下暂避了几个星期,接着,令人窒息的冷冰冰的母爱再次将他重新包围,这一次是两记耳光开始的”(在这段描写前,米兰描写他“走在两个人一排的队伍中,前面一列他的两个妹妹,伊莎贝尔和维塔丽,他在她们身后,和弟弟弗雷德里克在一起,最后是他们的母亲,就像船长一样,领着孩子们。”不管是妹妹还是姐姐,在兰波的身边有三个女人,这是一个事实)

小说家有关兰波在姐姐的屋檐下暂避了几个星期,应该指的是1871那一次出逃后吧。(兰波出生于1854年)

尽管在兰波的传记里查到的信息,与小说的描写还有些出入,但这都不要紧,要紧的是,小说家把兰波的出逃看成了对母亲的逃离,而在兰波的传记里,他被认为具有诗人纯粹的野性状态”。

在小说里,米兰把兰波的三次出逃归因到诗人对母亲的背叛或逃离,而在传记里(或者说现实里)兰波的三次出逃表达的是他的野性状态。

我们没有必要为这段公案大伤脑筋,我知道的是,米兰认为兰波的出逃,就是弗洛伊德情结的表达。

只不过,雅罗米尔是在海滩上不停的逃跑,他逃离的是母亲拿着白色的浴巾要为他遮挡身体。兰波也在一次又一交接地逃跑。他们逃跑的最终原因是对母亲的背叛,在米兰看来,他们,或者说每一个男人,如果不首先背叛母亲,他们的身体就只能失败。

那么,除了他们自己的逃跑,还有没有别的路子可以让男人的身体能够完全属于自己不失败。从雅罗米尔的相关描写里,小说家两次描写雅罗米尔,只要当姑娘的脑袋靠在他的肩上,他的身体就会冲动起来。这个形象描写的寓意十分明白,只有当他处在美好感觉的爱意里时,身体才会随之冲动。

然而,这种美好的爱意境界,哪里能容易得到呢,在雅罗米尔的两次身体冲动里,他都因为世俗杂念的侵入而陷入身体的耻辱。

总之,兰波的奔跑,其实是雅罗米尔的奔跑。这应该是两个诗人的类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