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短篇论著】超声联合DSA引导的经皮顺行双J管植入术治疗输尿管梗阻

 莫言今日无知己 2019-05-17

文章来源:中华放射学杂志,2019,53(4): 314-315

作者:李智 胡波 闫乐乐 徐家晨 李明明 沈健 邹建伟 倪才方

摘要  

报道24例(32侧)超声联合DSA引导的经皮顺行双J管植入术治疗输尿管梗阻的结果和经验。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肾盏,然后在DSA引导下采用导丝交换法植入双J管。其技术成功率为90.6%(29/32),临床有效率为84.4%(27/32),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输尿管梗阻是泌尿系统常见疾病,如处理不及时,可导致肾积水、上尿路感染,甚至肾功能衰竭[1]。2015年始,笔者在超声及DSA的引导下,采取经皮穿刺的方法,顺行植入双J管,取得了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

2015年8月至2018年4月,我科收治24例输尿管梗阻患者。其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26.0~89.0(53.5±13.7)岁;16例单侧病变,8例双侧病变;恶性肿瘤及转移所致梗阻12例,外科手术及损伤所致7例,炎症及其他因素所致5例。24例患者共32侧输尿管梗阻,其中内镜逆行置管失败者13例(17侧),首诊11例(15侧)。

2.操作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检测凝血常规,并纠正异常指标。同时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手术在局部麻醉配合药物镇痛下进行,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肾移植患者取仰卧位),采用超声(苏州,VINNA G60)和DSA(东芝INFX8000V)两种影像设备引导。超声引导:(1)超声探头在脊柱、腋后线、第12肋围成的区域纵向扫查,获得肾脏纵切面。选取穿刺点,并标记。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5 ml局部麻醉穿刺点,做3 mm皮肤切口。将21 G穿刺针(Cook NPAS-100-RH-NT,美国)经肾盏刺入扩张的肾盂内(图1)。回撤针芯,见尿液流出。(2)在DSA透视下,经21 G穿刺针手推注入对比剂(碘佛醇,江苏恒瑞)5 ml,显示扩张的肾盂、输尿管(图2)。引入铂金导丝,交换6.0 F导管鞘(Cook NPAS-100-RH-NT,美国)。(3)在DSA下,引入4.0 F单弯导管(Cordis,美国),在0.035 in(1 in=2.54 cm)超滑泥鳅导丝(Terumo,日本)配合下,顺行通过梗阻的输尿管,进入膀胱(图3)。经单弯导管注入对比剂,证实导管位于膀胱后,交换0.035 in超硬泥鳅导丝(TERUMO)。(4)退出6.0 F导管鞘,沿超硬导丝引入10.0 F导管鞘(Cordis,美国)。建立经皮肤至肾盂的10.0 F通道,以及贯通膀胱、输尿管、肾盂,直至体外的导丝轨道(图4)。(5)沿超硬导丝,经10.0 F导管鞘引入7.0 F双J管(Bard,美国),带固定线端位于肾盂。用推送杆(中空,可通过导丝)推送双J管,使其远心端位于膀胱内,近心端位于肾盂或输尿管狭窄段以上(固定线位于体外)。对于严重狭窄,双J管推送困难的患者,选用6 mm×60 mm的球囊(INVATEC,意大利)进行预扩张。(6)退出10.0 F导管鞘,沿超硬导丝引入8.5 F猪尾巴引流管(Cook G09501,美国)。当侧孔完全位于肾盂后,退出超硬导丝,回拉固定线,使猪尾巴导管头端盘曲在肾盂内。(7)回拉双J管的固定线,使远心端位于肾盂内(图5)。位置满意后,剪断固定线环路,使之成为单股,拉出体外。(8)开放外引流,当尿液清澈后关闭(图5)。1周后经外引流管注入对比剂,复查造影,证实双J管位置良好,引流通畅后,再拔出外引流管(图6)。

图1~6 女,54岁,宫颈癌术后复发,右侧肾盂积水。图1显示超声引导,21 G穿刺针(↑)经后肾盏穿刺肾盂。图2显示DSA下,经穿刺针注入对比剂,输尿管上段呈S形扭曲(*),下端梗阻,呈'鼠征'(↑)。将导管置于近梗阻处,注入对比剂,显示输尿管下段重度狭窄(↑),膀胱(*)显影(图3)。导丝、导管配合,探过梗阻段。建立贯通膀胱、输尿管、肾盂,直至体外的导丝轨道(图4)。置入双J管,并置入外引流管,封闭穿刺(图5)。1周后拔出外引流管,双J管位置良好(图6)

围手术期,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检测血肌酐变化和尿量,合并泌尿系感染的患者予以抗生素,出现肉眼血尿者予以卧床制动及止血治疗。术后行尿路X线或B超检查1次/月,随访双J管位置。术后每6个月膀胱镜下更换双J管。

二、结果

24例患者32侧梗阻输尿管中,21例(共29侧)采用顺行途径成功植入双J管,技术成功率90.6%。其中,5例(7侧输尿管)肾盂高度扩张,在放置外引流后1~2周内Ⅱ期置入双J管;13例(17侧输尿管)为膀胱镜逆行置管失败病例,改用顺行途径,14侧成功置入双J管,技术成功率也达82.4%(14/17)。失败的3例皆因输尿管严重狭窄,导丝难以通过所致。技术成功的患者中,1例宫颈癌患者夹闭外引流管后,穿刺点渗尿,复查造影,显示对比剂滞留,未能拔出外引流管;1例后腹膜纤维化患者,复查造影提示肾盂萎陷不明显,对比剂排入膀胱缓慢,考虑患者为孤立肾,遂保留外引流管。因此,临床有效率84.4%(27/32)。

门诊及电话随访,随访时间1~3年。期间,1例在拔除外引流管时,双J管移位,部分进入肾实质,经膀胱镜调整后,位置恢复。7例肉眼血尿,卧床1周内缓解,未行输血和介入栓塞。1例出现患侧腰痛,对症处理后缓解。1例发生尿路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后缓解。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三、讨论

本组患者29侧采用顺行途径成功植入双J管。其中17侧膀胱镜逆行置管失败的病例中,改用顺行途径,14侧成功植入双J管。这说明影像引导的顺行途径较膀胱镜引导的逆行途径,在技术上具有显著优势。笔者采用超声联合DSA的模式,整合了超声实时引导与DSA整体观强的优势[2]

双J管的跟进是顺行置管的难点,我们有如下体会。第一,经中极入路。单纯肾造瘘时,习惯上采取下极入路,尽可能沿Brödel线穿刺,避免损伤血管。但导丝经下极进入输尿管会形成锐角折曲,降低推送力。而所谓Brödel线指的是肾动脉前、后支供血区之间的相对乏血管平面[3]。该线位于肾脏侧凸的后方,沿长轴走行,并非肾下极所特有。因此,对于需要顺行置管的病例,我们选择经后肾盏的中极入路。第二,使用10.0 F导管鞘。导丝轨道建立后,我们首先引入10.0 F导管鞘。这不仅消除了腰背部肌群的摩擦力,而且鞘的头端可达肾盂输尿管连接处,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双J管遇到阻力时在肾盂内的弓起。第三,球囊导管预扩张。对于输尿管严重梗阻的病例,我们引入直径6 mm球囊进行预扩张。需要指出的是,预扩张前必须放置导管鞘。因为球囊瘪陷后呈不规则状,回撤时对肾实质的损伤远大于10.0 F鞘。第四,Ⅱ期置管。对于肾盂严重扩张的病例,笔者先放置外引流管。待肾盂萎陷、输尿管水肿消退后再Ⅱ期置入双J管,难度相对降低。此外,文献还报道了使用抓捕器经尿道拉出导丝的引线技术[1]、用生理盐水充盈膀胱以调整解剖结构的方法。

双J管头端的位置是顺行置管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如头端过低,则难以卷曲成襻,容易向下移位;如头端过高,则有突入肾实质,导致出血可能。因此,我们在置入双J管后,继续沿导丝送入外引流管。其作用不仅是压迫穿刺通道,防止出血及尿瘘,而且在穿刺通道封堵状态下,回拉双J管固定线可确保其头端位于肾盂而不突入肾实质。

总之,经皮顺行双J管置入术是治疗输尿管梗阻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膀胱镜逆行置管失败的病例也有较高的成功率,超声联合DSA的引导模式具有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