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平常人出现了“濡脉”,会被判断为“无根之脉”

 呵呵8909 2019-05-17

四季各有脉象所主,曰春脉弦,如新制琴弦,夏脉洪,如大水滔滔;秋脉毛,如新生鹅羽;冬脉沉,入睡投石,大抵四季皆有所主,独长夏脉无所应。不过我们在观察四时气象变化,又与人体脉象相应,切脉时,认为长夏脉多濡细,果然如同《素问》中“人与天地相应” ,长夏多湿多于雨,气候湿润,而脉象也多呈濡脉。

“濡脉,极细极软,如丝帛浮于水面,轻手相的,按之若无”,这就是濡脉。《脉经》中不称濡脉为“濡脉”,认为濡脉细软无骨,当称“软脉”,于是我们所见各种文献,独于《脉经》中有“软脉”一名。

濡脉形状极为细小而软,需要轻轻抚摸才能够触摸得到,似有若无,像是水面上漂浮着的丝帛,又如同是水面上漂浮着的一节枯木,初轻轻举按尚能感受脉搏跳动,而循按则飘然无踪。濡脉的这个特点使得其与细脉、微脉相鉴别有十分困难。不过有经验的医生对于濡脉可谓是知根知底了。虽则濡脉濡细而软,类同微脉、细脉,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细脉脉象纵然细弱,总还是能够触摸得到,脉位偏沉,轻按不能够感知,而重按却能够实实在在的感受指下恰如命悬一线。微脉指下模糊不清,相对来说较难以辨别,不过,微脉较濡脉更难以触摸,以时令来分辨,濡脉更容易出现在长夏时分。

濡脉主要见于湿证或见于气血虚证。患者由于崩中漏下,亡血失精,大汗、泄泻等诸多伤津耗液等的原因,致使精血、阳气亏损,脉道因气虚而不敛,无力推动血运,故脉道形成松弛软弱的形态,或湿困脾胃,郁阻阳气,阳气不得宣发,也能出现脉来濡细的感受。

濡脉“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轻轻举按就能够摸到濡脉,不任重按。大病初愈的患者或妇女生产之后出现这种濡脉,反映气血耗损,属于脉证相符,悉心照养,并无大碍,而若是平常人却出现这种脉象则需要当心,李时珍有言“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值得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