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不存在“藩镇强唐弱,藩镇弱唐亡”!请君看我分析。唐王朝没有亡于异族,没有亡于藩镇,而是亡于农民起义,而且在农民起义的时候,藩镇将领反倒是为了唐王朝镇压起义军,而不是推翻唐王朝,但是唐王朝中央,在平叛之后已经名存实亡,这种情况类似于东汉黄巾起义后的诸侯割据。但是朱温不是曹操,也无法跟曹操相比。 所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天下局势,因为唐王朝无力剿灭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残余,便和叛军达成了妥协,河朔三镇听调不听宣,成为了唐朝的半独立王国。 注意!是半独立! 为什么是半独立呢?因为唐朝中央在河朔三镇的地区还保有巨大的影响力,河朔三镇本身就是一群武官在治理,这些武官只在意自己的财富粮饷地盘不受侵犯,对于其他方面并不是很在意,所以唐王朝还大量的在河朔三镇地区派遣官员,管理民政。当地节度使为了管理手下的骄兵悍将,也要唐王朝的认同,因此唐王朝在河朔三镇派遣了监军,充当藩镇和中央的沟通方式。 唐朝后期重要改革——两税法在河朔三镇地区也在推行可见一斑。藩镇对于唐王朝的制度还是拥护的。 但是唐王朝在后期,为了防御河朔三镇,还有保障赋税征收和边防,又设立了大量的藩镇,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还不知道藩镇的弊端吗? 答案是唐王朝必须需要藩镇!1,藩镇军队战斗力极强,对唐王朝性价比极高。唐朝设立节度使制度之时,就是为边境战事方便行事而设立,每镇节度使不过区区少则两三万人左右,多则七八万左右,所以纵观唐朝从设立之初到灭亡,藩镇军队都是奉行着“精兵策略”,在封建时代这些一辈子为战争而生的节度使们显然最知道什么样的军队能打仗。 如果这些藩镇将士忠心为唐王朝服务,唐王朝找不出比藩镇更能打,更省钱的士兵。 如果藩镇叛乱,唐王朝同样找不到藩镇士兵之外,战斗力与之对等的军队。 所以矛盾产生,唐王朝不得不用着藩镇,又防着藩镇,来让藩镇为帝国的军事行动服务。 2, 藩镇军队的职业化军人骄兵悍将,除了打仗战斗基本不会劳作,遣散回家必然是哗变,所以在藩镇节度使的统治下尚且骄纵难制,动不动因为待遇问题,将节度使砍了,杀光全家,更别说在中央的统治下会不会杀官造反。 唐王朝即无法肉体消灭这些骄兵悍将,又不能把这帮大爷伺候的舒舒服服。所以节度使制度在一定程度是为唐王朝顶雷,压住士兵的不满情绪,士兵哗变了,节度使被杀背锅。 3,唐王朝边境与异族(如:吐蕃、党项、契丹、南诏)战争作战的需要,这些节度使用最少的士兵,最低的成本完成了唐王朝的边防需要。 比如:对于最强大的吐蕃,河西藩镇让吐蕃数百年不能前进半步,除了安史之乱吞并唐朝河西走廊,再也没有实际寸进,最终因为得不到扩张而亡于内乱。 还有剑南节度使高骈以一藩镇之力险些攻灭南诏,七战七胜,俘杀南诏10万青壮,使南诏气夺,幼童参军,妇女耕地,可以说完成了唐玄宗15万大军都无法完成的任务。 甚至是身处幽州的卢龙节度使,将唐朝东北的大门看的稳稳当当,契丹人就是卢龙军刷战绩的工具。唐王朝直到灭亡,东北都没有形成大患。 可以说没有唐朝的藩镇制度,如果唐朝一味像北宋高压对待打压士兵,以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实力,两宋的结局会提前到来。 4,唐王朝对于除了河朔三镇的其他藩镇,拥有极强的控制力。唐朝除了河朔三镇,其他藩镇基本上都是听从中央号令,人事调动,财赋人口都在唐王朝中央手中,不是半独立的王国,更像是一个个的军区。其他想要像河朔三镇一样独立的藩镇,如泾原朱滔,淮西李希烈,四川刘沔,泽潞刘禛,都在叛乱对抗中央时被平灭。所以除了河朔三镇唐王朝完全可以控制其他藩镇。 5,唐朝一般情况下足够应对藩镇军事威胁。唐朝自从安史之乱后,开始大量重视禁军的建设,设立左右神策军,拱卫中央,保证对任何单一藩镇,甚至河朔三镇的军事优势,所以不出意外,藩镇不能威胁中央,也不能影响唐王朝的施政,反而要服从调遣。如果藩镇要造反,不仅仅是中央攻打,还有身边藩镇的攻打,所以双方形成了平衡。 6,唐王朝本质上灭亡的原因,还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无法跳脱的封建王朝周期律,即人地矛盾,唐王朝后期的土地兼并才是灭亡原因,官吏腐败,横征暴敛,兵士作乱只是表现形式。 那么问题来了,藩镇的强弱对于唐王朝的影响是什么? 1,如果是盛唐的藩镇,那就是藩镇强大了会严重威胁中央,犯上作乱,威胁中央。但这件事的锅本质上还是中央的唐玄宗。 2,如果是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其实跟唐朝国运已经影响不大了,他就像一个个行政区里夹带着河朔三镇这三个自治区一样,如果不是唐朝皇帝找事要削平藩镇,那么藩镇大概率是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好好过日子。 3,但是黄巢起义后,唐朝中央威信尽失,神策军全军覆没,东南财赋之地因为战争残破不堪,这时候已经无所谓藩镇强大与否了,唐王朝已经名存实亡,没有藩镇还会有地方豪强诸侯割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