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系列写作主题:《枢纽:3000年的中国》(六)

 云锦居士 2019-05-19

这是悟空昱彤五月份发表的第九篇文章,系列写作的第七篇文章。

今天继续系列写作的内容,还是来聊中国历史,以施展老师的《枢纽》一书为主要参考。

系列写作主题:《枢纽:3000年的中国》(六)

今天来聊聊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时空坐标:周秦之变。

战国末期的动荡终结了封建社会,中国走向了大一统,带来了周秦之变。周秦之变对中国思想史还带来了自然延伸的影响,也就是从秦皇到汉武,帝国的官方思想经历了从法家到道家再到儒家的转换过程。

系列写作主题:《枢纽:3000年的中国》(六)

先来看看周秦之变是怎么发生的,这与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逻辑紧密相关。对诸侯们而言,随着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提升国家的战争效率成为重中之重。由此不难看出,法家在这方面显得最有优势,儒家显得迂腐,道家追求出世,都不被诸侯们所重视。只有法家告诉诸侯们要想富国强兵就得变法,传统已经不合时宜。过去人们的身份高低由血统决定,法家则认为身份的高低有你在战场上拎回来的人头数量决定,血统的标准已不重要。这项政策的激励机制很强大,刺激人们争先恐后出去打仗,战争效率当然大幅提升。法家这套逻辑一出,天下风云开始变化。

魏国在公元前400年左右第一个开始变法,这就是著名的李悝变法。魏国起初地理位置及战略环境都不算太好,但因为变法成为了战国初期的顶级强国,把还没有变法的秦国打回老家。其他诸侯国一瞧这情形,纷纷效仿开始变法。各国发展起来的力量相互抵消,形成了又一轮的均衡,魏国优势消失殆尽。魏国变弱还有其自身原因。在魏国优势逐渐下降的时候,魏惠王做了一件蠢事,他拒绝了任用当时正在魏国寻找当官机会的商鞅。

系列写作主题:《枢纽:3000年的中国》(六)

商鞅在魏国找不到机会,就投奔了秦国,后来就发起了著名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提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变法不仅使得秦国发展壮大,对于后来秦国实现统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秦国把法家的逻辑发展到极致,迅速崛起。

系列写作主题:《枢纽:3000年的中国》(六)

相较于其余六国,秦国在最西边,地处今陕西一带,这个位置战略上易守难攻,它可以一边坐看东边六国互相牵制,一边能独自侵占和掠夺弱小的西戎和蜀国。这一种特殊的战略位置,基本上只有它打别人的份,难得见到别人打它。因此,秦国变法虽然是最晚的一个,但是却后发先至,最终完成天下一统。说到这儿,我们大抵明白为什么百家争鸣的局面最后输给了法家。

但是,秦统一天下这件事,却让法家的逻辑走到尽头。这是怎么回事呢?变法的国家主要讲究的是战争效率,都是靠掠夺外部来滋养内部,秦国统一天下后,没有外部的滋养了,秦国只有掠夺百姓来滋养朝廷,这种统治是不可能长久的,所以秦帝国二世就亡国了。于是,楚汉两个势力,开始角逐下一任霸主。

系列写作主题:《枢纽:3000年的中国》(六)

楚汉争霸中,一度占据优势的是楚霸王项羽,而他犯下了致命错误,就是他想恢复天下的分封制。分封制并非不好,只是已经不再适合当时时代的发展要求。历史上有些节点,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就如同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项羽还是分封了天下,对各诸侯国君而言,法家逻辑又走通了,因为重新有外部世界可以掠夺。可是,最终中国还是会走向天下一统。巧合的是,占据当年秦国地盘的人再度胜出,没错,正是刘邦,自此西汉建立。

周秦之变走到了一个重要的节点上,就是用法家逻辑可以征服天下,却不能仅仅依靠法家逻辑治理天下。大一统的帝国必须找到新的逻辑来治理天下。于是帝国官方思想开始变化,这也是汉朝能够持续数百年的重要原因。

系列写作主题:《枢纽:3000年的中国》(六)

西汉初年的政治,放弃了秦朝的法家逻辑,在历史上留下了是一种道家无为而治的形象。为什么汉高祖会选择道家的无为而治呢?肯定不是因为他是楚国人出身,根本原因是力量均衡。与秦始皇比较一下,秦始皇一统天下,靠的是祖先的积累,经过数百年的变法,秦国内部有能力挑战君主的力量早已粉碎,秦始皇可以依照法家来统治和扩张。而刘邦起家于平民,征服天下依靠的是一群仁人志士,不是因为自己有力量,而是因为自己有威信。刘邦和这群人近乎合伙人关系,并没有压制性的力量来钳制他们,反倒会被这群人所制衡。由此,皇帝想专制已不可能,道家的无为而治是其没有选择的选择。

系列写作主题:《枢纽:3000年的中国》(六)

或许有些历史爱好者会有这样的疑问:刘邦称帝后不是也实行了分封制吗?没错,看上去刘邦又要恢复旧制,但实际上刘邦的分封不过是一时的不得已,他只是在表面上恢复分封制,将帝国领土的三分之二分封给当时这群合伙人。但由于技术进步和新的经济资源的开发,刘邦的汉朝有能力在制度上继承秦朝。比如,商鞅曾有法令,如果一家当中有两个成年男丁不分家,则这家的税赋加倍;规定村子里不可同姓聚居。这些法令在汉代被继承下来,其目的是将社会彻底打散,将大宗族拆散为小家庭。这套政令恰恰是为了削弱诸侯们的力量,与无为而治背道而驰,但表面上刘邦仍在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刘邦在登基后花了八年的时间,分步骤地将能够威胁皇帝异姓诸侯都剪除掉,将他们的封地转给刘氏宗亲,意图巩固汉室江山。然而历史证明,同姓封王不见得比异姓封王更可靠。以刘邦的政治智慧,他肯定能看到这一点。实际上刘邦只想构筑一种力量均衡。刘邦没有把开国重臣们都杀掉,因为北方还有匈奴呢,得有人打仗;他再封一群同姓王爷,可以制衡这些重臣;同理,重臣对同姓王爷也形成制衡。皇帝则超越各种力量之上,来操控这种平衡。汉高祖一死,同姓王爷果然谋反作乱了,军功重臣与同姓王爷的相互制衡作用显现,他们把王爷们的作乱平息了。此后几代汉朝皇帝经过不懈努力,到汉武帝时终于将同姓王爷的封地逐渐消解为郡县,此时汉朝初年的军功重臣也死的死、亡的亡,皇室不再需要这两种力量互相制衡了。于是,大汉帝国终于从貌似分封的结构回归到本质上的大一统结构上来

系列写作主题:《枢纽:3000年的中国》(六)

历史走到这一步,官方思想的又一次转型提上了日程。汉武帝雄才大略,从内外两个方向开始重整帝国秩序。讲求无为而治、追求出世的道家逻辑已不合时宜,他需要寻求新的意识形态,来论证和巩固自己行为的正当性。于是便有了汉武帝时期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儒家逻辑和观念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对于儒家观念,人们历来都是褒贬不一。《枢纽》一书中认为其实此后的中国两千年的历史命运,基本形态确是'阳儒阴法',或'外儒内法'。也就是说,从观念层面,是儒家观念主导,儒生解读天意,君主不敢完全违背儒家的教导而行事。儒家表面上的迂腐,却为君主划出来大致的行动边界;但是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却还是法家逻辑。由此,安邦治国的效率和标准都已具备,周秦之变终于走完了它的转型之路。

系列写作主题:《枢纽:3000年的中国》(六)

《枢纽》一书中提到的周秦之变,并非到秦朝就结束了,而是从周朝开始,经过秦朝,最终到汉朝(西汉)完成了这个转变过程。汉朝(西汉)能够取代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寿的大一统朝代,很重要的原因是它能结合时势有效地综合了道家、儒家和法家的观念,从而影响了两年多年的中国历史。

系列写作主题:《枢纽:3000年的中国》(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