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1 疏肝解郁 行气活血 化痰息风 治疗厥证(突然性昏倒失去知觉抽搐) 翁某 男 1900-01-01 就诊时间:1980-05-20 主诉:眩晕,不时瘛疭3小时。 现病史:因劳累过度,加之情志怫郁,突觉头晕眼花,心里难受,身冒大汗,遂即失去知觉,并四肢厥逆,不时抽搐,经卫生所针灸及其他急救苏醒后仍觉眩晕,不时瘛疚。诊见:面色青黄,口唇发紫,两目直视,烦躁易怒,善太息,饮食明显减少,舌淡暗有深裂纹(系生理现象),脉弦数,二便正常。 舌质:淡暗有深裂纹(系生理现象) 舌苔:白 脉象:数脉,弦脉 辨证分析:“勇者气行则已,怯者着而为病”。劳累过度,正气已衰,七情怫郁,尤易犯肝,肝失疏泄而郁结不解,气机不行而阳郁不达,进而血瘀不行,痰湿阻滞,心脑失养,窍闭不宣,故肢冷厥逆遂发;肝为风木之脏而主筋,阳郁血瘀痰凝,筋脉闭郁失养,虚风随之内动,故抽搐,瘛疭即作。故辩为气郁不解,血瘀痰凝,郁而不宣,肝风内动。 中医诊断: 厥证 组成: 丹参30g,檀香6g,砂仁6g,羚羊角6g(另煎),钩藤12g(后下),郁金12g,赤芍10g,僵蚕10g,川芎10g,川贝母10g(冲服)。 用法: 4剂,日夜各l剂。,清水煎服。 案2 益气养血 养心安神 理气开郁 活血化痰 治疗厥证(突发性昏倒 不知人事) 梁某 女 1900-01-01 就诊时间:1981-02-03 主诉:心胸拘缩,全身挛搐,伴见多汗,面色胱白,四肢无力,阵发性昏厥3年。 现病史:三年前因过度生气,精神创伤,遂觉心跳而痛,1979年底病情加重,自觉心胸拘缩,全身挛搐,伴见多汗,面色胱白,四肢无力,渐至卧床不起,并时有昏厥,发则牙关紧急,四肢发凉,呼之不应。月经量多,色黑有块,经西医作有关检查诊断为“脑动脉供血不良”,怀疑为“冠心病”,但经治病情未见改善。诊见面色青晦,毛发枯燥。舌暗淡,苔白腻,脉沉细而涩。 舌质:暗淡 舌苔:白腻 脉象:沉脉,涩脉,细脉 辨证分析:《灵枢口问篇》载:“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情志剧伤,心气顿挫,故始觉心缩心跳。《临证指南》华岫云按:“郁则气滞,……升降之机失度,初伤气分,久延血分”。血瘀不行,湿聚为痰。气、血、痰、湿诸郁相合,郁结日固,正气日耗,心脑失养,瘀痰阻窍,故昏厥诸症丛生。 故辩为宗气不足,心血亏少,气郁不疏,瘀阻痰凝。 中医诊断: 厥证 方名:甘麦枣汤加减 组成:炙甘草10g,淮小麦30g,大枣5枚,黄芪30g,白术10g,茯苓15g,丹参30g,川芎10g,三七3g(冲服),栝楼15g,薤白10g,郁金12g,降香10g。 用法: 40剂,日1剂,水煎服 医嘱: 忌生气劳累。 案3 疏肝潜镇 活血祛瘀 治疗厥证(突发性昏倒 不知人事) 阎某 男 1900-01-01 就诊时间:1976-03-12 主诉:反复发作性昏倒,不省人事,左上肢抖动8月余。 现病史: 1975年7月因与人争执生气后,当即昏倒,不省人事,左上肢抖动。经当地医生按“癔病性震颤”用针灸及中药治疗后取效。但日后每当劳累、生气又即复发,并日益加重。近日又犯病,烦躁,失眠,头痛眼红,颈项强痛,胃纳差,胸腹胀闷,脘腹疼,吐酸水,喉咙噎,走路左腿强直麻木,左上肢颤抖致诊脉亦需别人按压。舌黯苔白,脉沉弦。 舌质:黯 舌苔:白 脉象:沉脉,弦脉 辨证分析:本患者受情绪刺激导致肝气郁滞,久则导致淤血阻络动风而出现以上症状,故辩为肝郁气滞,络阻风动。 中医诊断:厥证 西医诊断:癔病性震颤 组成: 白芍l0g,木香6g,川芎10g,郁金10g,香附10g,生龙骨15g(先煎),红花10g,甘草3g,丹参30g,川牛膝10g,葛根l0g,鳖甲15g。 用法: 5剂,每日1剂,水煎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