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器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巅峰,中国宋代瓷器生产,又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出的瓷器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瓷器以汝窑为首,民间素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及汝窑一片”的说法。原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曾评价:“陶瓷中最美的,最典雅的瓷器,就是汝窑。” 相传,汝窑是从宋徽宗的梦中灵感所得。一日,宋徽宗高堂春睡,梦到大雨过后,远处天空云破处,有一抹神秘的天青色,令人着迷,不由得心旷神怡,醒来后挥笔写下诗句:“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拿给工匠参考,让他们烧制出这种颜色。一时间,不知道难倒了多少工匠。最后汝州工匠技高一筹,烧出了宋徽宗最满意的天青色,故得名“汝窑”,而后天青色也称为汝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极具尊贵感的汝窑,以玛瑙入釉,追求玉石质感,当1300℃的炽热逐渐褪去,釉面随之细微开裂,这自然产生的冰裂纹,让每个器物都各不相同,独一无二。 汝窑四件套邮票 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官窑是官府经营的瓷窑,也泛指明、清时期景德镇为宫廷生产的瓷器。官窑最早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元代景德镇官窑称“枢府窑”。明清景德镇官窑,近代常以帝王年号分别命名,如“宣德窑”“成化窑”“康熙窑”等,明清官窑亦称“御窑”,存世量极少。 明永乐 青花缠枝花卉纹折沿盘 官瓷是官办瓷窑制器,专供皇家使用。相传官窑造出以后,宫里的太监便来检查,发现稍有瑕疵的便摔碎。剩下的精品才可呈到皇宫里,供皇室使用。正因如此,官窑存世量极少。 南宋官窑粉青釉花觚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窑烧纸的瓷器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为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官窑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便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要说谁是宋瓷中的小妖精,那非钧窑莫属了。钧窑明明是属于北方青瓷系统的一支,但和其他清淡含蓄的宋瓷相比,却做到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现代烧制的钧窑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其色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来赞美钧窑的色彩。 渣斗式花盆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 定窑它是继唐代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是我国白瓷最负盛名也最具代表性的窑口之一。其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 ![]() 北宋-金 定窑 婴儿枕 ![]() 西元960-1279年 定窑 填白梅花盘 定窑原为民窑,五代到北宋早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苏轼曾多次咏赞定州瓷:“镕铅煮白石,作玉真自欺。琢削为酒杯,规摹定州瓷。”元代刘祁《归潜志》中曰:“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 当你剥开一个茶叶蛋,是否会被褐色蛋壳上破碎的纹路所吸引?有谁会认为这是一种美的纹饰?恐怕没人会这么想。可是,哥窑却为世人呈现出破裂纹饰的美。 ![]() 哥窑,属于青瓷瓷系,因为烧制时的瓷土中,含铁量较一般瓷土高,所以会呈现出色彩上的变化,釉色上多以粉青、月白、青黄等色为主,清雅素朴。因为窑变作用,釉色时常多显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 ![]() 当然,除开釉色上温润如玉,深浅不一外,哥窑釉层上独特的开片裂纹,也成为了它的经典标识。这些裂纹,有疏有密,有粗有细,有长有短,有曲有直,这种自然形成的“缺陷”,平生出一种特别的美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