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中有望、闻、问、切四诊,其中尤以望诊为先,而望诊又以望“神”为要。 神的概念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神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神,即“神气”,指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即“神志”,指人的意识、思维、情志活动。 望神,即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健康状态,了解病情的方法,这里既包含对脏腑功能活动表征的观察,也包括对意识、思维、情志活动的审查,是对神气与神志的综合判断。 望神的原理及意义 神的产生来源于先天之精,即父母之精的结合孕育了生命,才产生了神。《灵枢·本神》指出:“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同时,神又必须依赖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充养,才能维持健旺的神气状态,故《灵枢·平人绝谷》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其次,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均是神的物质基础,只有当气血津液充足,脏腑组织功能正常,人体才能表现出良好的神气状态。正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所说:“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再则,神作为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独立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方可神旺,此即《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形与神俱”之意,由此可见,神的产生与人体精气、脏腑功能及形体的关系十分密切,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神识精气的外在表现。若体健神旺,则说明精气充足,津血调匀,抗病力强,即使有病也多属轻病,预后较好;若体弱神衰,则说明精气亏虚或津血损伤,抗病力若,有病多重,预后较差。 望神的主要内容 神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状态总的体现,其表现可以通过人的目光神情、面色表情、语言声音、体态举止、呼吸气息舌象脉象等诸多方面彰显于外。 临床上一般将神的表现概括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乱五类,作为判断病情的轻重、预后的重要依据。 ①得神 其临床表现为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肌肉不削、体态自如;动作灵活、反应灵敏;呼吸均匀等。 ②少神 其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嗜睡健忘;目光乏神、双目少动;面色淡白少华;肌肉松弛、倦怠乏力;动作迟缓;气少懒言、食欲减退等。 ③失神 可见于久病虚衰或邪实神乱的重病患者。 ④假神 是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以极度衰竭,突然出现神气暂时“好转”的假象,并非佳兆,古人誉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⑤神乱 是指神志意识错乱失常,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淡漠痴呆、狂躁妄动、猝然昏仆等,多见于脏躁、癫、狂、痫等患者。 山东省中医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科门诊时间: 周一上午东院 周二上午西院 周三上午西院 周四上午东院(特需门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