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的帝王得了痛风,医生会给他用什么药?

 信手摘 2019-05-20

今天,我们来聊聊两位和痛风有关的名人。

元世祖忽必烈,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一生武功显赫,算是一位历史地位靠前的帝王,同时,他也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名气最大的痛风患者。忽必烈是一位长寿的君主,他活了80岁。按理,这位来自宽阔草原、雄才大略的帝王应该没有任何遗憾,但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却开始变得消沉和悲观。导致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痛风。

朱丹溪,中医金元四大家之一。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疾病流行,奠定了产生金元四大家的社会基础。痛风和其他中医关节病渐分泾渭的标志,就是朱丹溪明确提出了痛风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治疗方法和鉴别诊断,痛风作为独立病名的地位从此被确立。毫不夸张地说,朱丹溪就是中医痛风的第一人。

看完这两段,您或许会想:都是生活在元朝,被痛风折磨到筋疲力尽的忽必烈,为啥不找朱丹溪来给他看病呢?这是因为,在忽必烈被痛风折磨的时候,朱丹溪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少年。另外,虽然忽必烈认同汉族文化,但他的太医院里,更多的应该还是蒙古医生。不过,我们仍然可以想象,如果朱丹溪遇见了忽必烈,会怎样治疗他的痛风呢?

在《格致余论*痛风论》中,朱丹溪以血分为着眼点,总结痛风的病因是:大率有痰、风热、风湿......血受湿热,久必凝浊,所下未尽,留滞隧道,所以作痛,经久不治......。历史记载,来自蒙古大草原的忽必烈,喜食煮羊肉、烤全羊以及各种肥腻食物,当然也少不了被称为“蒙古八珍”之一的马奶酒。蒙古族的这些饮食习惯至今仍然保留,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内蒙地区男性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21%,居全国之首。肥腻的羊肉加上性温的马奶酒,让已经不需要在塞外草原驰骋的忽必烈,体质开始变得湿热。

在《丹溪手镜》中,朱丹溪认为痛风多为血虚所致:虚者多因正气虚衰、过度内伤......一者血不养筋,不荣则痛;二者血虚则气虚,鼓动无力,痰浊凝滞,亦发为痛风。虽然忽必烈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但要统治庞大的帝国,劳神费心是不可避免的。另外,在忽必烈的晚年,最钟爱的妻子和儿子相继去世,更是让他伤心不已。老年、肥胖、饮食不节、劳累、情志不畅,这些因素的综合,使得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袭于经络,致使气血凝滞,痰浊痹阻,成为忽必烈痛风频繁发作的病因。

说完病因,再来看治疗的处方。《丹溪心法*卷四*痛风》中记载了一个处方,没有方名,却被后世誉为治疗痛风的“通方”。详细处方:南星(姜制)、苍术(泔浸)、黄柏(酒炒)各二两,川芎一两,白芷半两,神曲(炒)一两,桃仁半两,威灵仙(酒拌)三钱,羌活三钱(走骨节),防己半两(下行),桂枝三钱(行臂),红花(酒洗)一钱半,草龙胆半钱(下行)。上为末,曲糊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汤下。

清代中医大家汪昂在其《医方集解》中,对上方作如此评价:南星、苍术、黄柏用量独重,推为主药......黄柏清热,苍术燥湿,龙胆泻火,防己行水,四者所以治湿与热也;南星燥痰散风,桃仁、红花活血去瘀,川芎为血中气药,四者所以治痰与血也。痛风多痰瘀交阻,俾痰去瘀行,胶结得以松解,使疼痛缓解,病程缩短;羌活祛百节之风,白芷祛头面之风,桂枝、威仙灵祛臂胫之风,四者所以治风也;加神曲者,所以消中州陈积之气也。疏风以宣于上,泻热利湿以泄于下,活血燥痰消滞以调其中,所以能兼治而通用也。证不兼者,以意消息可矣。

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上方中的大部分药材除了能抗炎止痛之外,还能降低血尿酸浓度。可见,这个中医治痛风的“通方”,能祛风除湿,逐痰行瘀,清泻蕴热,温散通利。不论是什么病因,不论痛风在哪里发作,都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故名:上中下痛风方。

帝王有很多隐私的地方,医生也不方便了解,因此在诊断和辨证时,信息常常不够全面。上中下痛风方,使治疗的全面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实现了两全,是中医系统治疗智慧的充分体现。给帝王瞧病,不就正该如此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