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禾味业--调味品行业的后起之秀

 老三的休闲书屋 2019-05-20

千禾味业--调味品行业的后起之秀

文丨徐策

01 /

前段时间分析海天味业的时候,发现一个可能有潜力的苗子--千禾味业。

千禾味业,年营收10亿左右,但是其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基本和行业老大哥海天的水平相当,要知道,海天的年营收已经超过了170亿,在规模优势上,是碾压千禾的。

因为我比较看好基础调味料这个行业,海天又太贵了,所以只能考虑一下行业里有潜力的新生力量了。

更何况,千禾的体量小,代表着其发展潜力大,相比于成熟的企业,可能会有更高的成长空间。

02 /

千禾味业创建于 1996 年,位于苏东坡故里四川眉山,公司成立后一直从事焦糖色等食品添加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焦糖色主要生产企业。

2001 年,公司向焦糖色的业务下游扩展,开始从事酱油、食醋等调味品产业,定位于酿造高品质健康调味品。

“千禾”品牌得名于苏东坡典故中的诗词“千般美景道不尽,禾草珍珠透馨香”,公司致力于:做放心食品、酿美好味道,传承东坡的神韵。

2015 年之前,千禾最大的业务是焦糖色,收入占比约为 50%,调味品(酱油+食醋等)的占比不足40%。但在2015年及之后,调味品业绩爆发,而焦糖色却逐步缩量,调味品成为千禾的支撑产业。

千禾味业--调味品行业的后起之秀

其实这个也很好理解,焦糖色作为食品添加剂,主要作用是“着色”,其在食品制造中使用的比例不高,并不是食品制造的主要原材料,所以其行业的天花板比较低。千禾作为国内焦糖色生产的头部企业,其在焦糖色上的最高年营收也不到4亿。

另外,由于制作工艺相对简单,焦糖色的上游供应商也开始进入这个行业,加剧了行业竞争。

当然,还有最关键的一点,焦糖色产品大部分被使用到酱油、食醋、料酒等调味品中,所以千禾焦糖色产品的客户,大部分是调味品企业。但是千禾自从2001年涉足调味品行业之后,和之前的客户产生了同业竞争关系,尤其是公司在调味品的业务逐渐有了起色、业务量增加后,这种冲突愈加明显,所以导致客户大量流失,其在焦糖色的业务也一降再降。

为了应对焦糖色业务的颓势,千禾曾做了一定的业务调整,规划产品从单倍焦糖色向双倍焦糖色发展,因为双倍焦糖色主要用于饮料等食品的添加剂,千禾希望通过这个方式将下游客户从调味品企业过渡到饮料等企业,避开同业竞争。

当然,现在来看还并不是特别成功。

虽然千禾在焦糖色产品上业绩一再下滑,但是其在调味品上的业绩增长幅度,远远大于焦糖色产品业绩的降幅。如果公司过去一直坚守在焦糖色这个产品线上,挣点小钱自然没问题,但是想成为数十亿营收的公司,那是万万不能的。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调味料作为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现在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3000亿,这是焦糖色这个行业所不可比拟的。

而千禾虽然和海天这样的巨头没办法相提并论,但十数年的深耕,也让千禾在调味品市场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算得上这个市场中的一号人物。

所以这也就证明了公司进入调味品行业的战略决策,是多么的正确。

03 /

简单看一下千禾的业绩。

千禾味业在2018年营收10.7亿,归母净利润2.4亿。

其10.7亿的营收中,酱油产品占比57%,食醋产品占比17%,焦糖色产品占比17%。

在地域分布上,西南地区是千禾的核心战场,营收占比超过50%。华东地区逐步开拓,营收占比15%左右。其余所有地区的营收总和(包括线上),占比30%左右。

这个也比较好理解,因为千禾起家于四川,所以其在四川和重庆等西南地区的品牌势能很强。在西南地区积累足够能量后,千禾开始核心攻克华东市场。再之后,会逐步向其他区域,尤其是一线城市渗透,期望最终形成自己的全国网络。

产品方面,千禾定位高端,以“零添加”系列为主力产品,在该品类下占据先发优势,核心酱油产品位于15~30元之间,高于目前调味品平均单价水平,维持较高的盈利能力,未来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在潜力、空间较大的高端酱油市场中有望获得持续发展。

而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人们的消费习惯一定会越来越倾向于健康、无添加的产品。

千禾味业--调味品行业的后起之秀

千禾从区域性发力,逐步将经销网络覆盖全国;以高端产品为核心主打,避开与行业巨头的直接竞争。这种差异化的发展战略,让其避开激烈的竞争,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也正是我看重的两点。

这里就引申出我一直信奉的一个理论:短板理论和长板理论。

我认为短板理论,适用于防守,就是说你在阻挡别人竞争的时候,需要自身没有明显的短板,这样才能处处防护得当,不让竞争对手有乘虚而入的机会。

而长板理论适用于进攻,就是说你自身有没有短板不重要,如果要进攻其他的品牌,获取他人的市场份额,你必须要有一个能力,能够明显超越对方,这样才可以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在某个侧面将对方打落马下。

虽然不是100%恰当,但是我认为在调味品这个市场中,尤其是酱油领域中,海天等行业头部品牌是防守方,千禾作为新人(相对而言),是进攻方。

对海天来说,在这场防守战中需要考虑的是短板理论,即自身不能有明显的短板。而作为千禾,在这个进攻的攻坚战中,一定要有明显的长板,不然没有丝毫机会。

我们姑且不讨论海天,单说千禾。我认为千禾有两个明显的长板,就是在西南地区的区域品牌优势,和定位于“零添加”高端产品的先发优势。尤其是后者,如果海天没有在高端酱油产品上有所布局,等千禾把高端产品的用户心智占据之后,那就不好说了。

当然,如果说仅仅靠这一点就能让千禾颠覆掉海天的位置,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而千禾能够把握这个机会,提升自身的行业地位和业绩水平,那就是成功的,毕竟以千禾现在的体量来看,只要营收增长10个亿,那就是100%的增长幅度。

04 /

产能方面,千禾提前布局,短期内无生产瓶颈。

千禾虽然从2001年就开始涉足调味品行业,但是直到2010年之前,在酱油和食醋产品上的产量和销量一直不是很高。

直到2010年,公司看到调味品行业可能迎来的业绩提升,所以战略性提前布局产能。当年,千禾对酱油和食醋产线进行扩展,酱油产能提升至7万吨,食醋产能提升至2万吨。

2016年,千禾IPO时,将募集资金的大部分应用于调味品产品的二次扩产,投入资金超2亿元,增加10万吨调味品产能(5万吨酱油+5万吨食醋)。提升后,酱油产能提升至12万吨,食醋产能提升至7万吨。

2018年年报显示,千禾当年酱油和食醋的生产量分别为11.4万吨、4.5万吨,总产量达到设计产能的85%左右。

为此,公司在2018年第三次做产能提升规划,计划投资建设25万吨酱油、食醋生产线,总投资5.4亿。第一期酱油10万吨,2019年中建设完成;第二期酱油、食醋10+5万吨。

新的产能提升完成后,在焦糖色营收不变的情况下,对应公司的最高年营收16亿(第一期)和24亿(第二期)。

公司对调味品产能持续地进行前瞻性的布局,显示出管理层对公司未来业务开拓的信心,和打造全国化品牌的决心。

对应的,为了能够持续提升销售业绩,达成全国布局的战略,千禾制定了“五大渠道”发展策略,即在零售、餐饮、特通、电商、国际贸易五个渠道全面发力,确保战略目标实现。

结果如何我们还未可知,但是千禾的战略规划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发展策略,让我看到了其后续业绩不断提升的可能。

05 /

最后,我简单整理了千禾自2013年以来应收和净利润的变动情况。

千禾味业--调味品行业的后起之秀

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公司自2016年上市以来,业绩增长迅速,而且净利润增速水平显著高于营收的增长水平。

看过财报的读者应该能够发现,千禾2018年的净利润是有一定水分的,其净利润在去年出现了大幅度的非经常性损益,高达8500万,占比去年全年净利润的35%。

我整理了千禾自2013年以来“扣非净利润”的变动情况,如下。

千禾味业--调味品行业的后起之秀

扣非净利润角度计算,千禾近5年平均增长率为20%,如果不考虑2014年的负增长,则千禾从2015~2018年,其扣非净利润复合年化增速超过30%。

我无数次的提到过,做投资要给自己留出足够的容错空间,所以我假设今后几年,千禾归母净利润均以20%的年度增长速度发展。

这种情况下,至2021年,千禾的归母净利润达到2.7亿元。按照25倍市盈率计算,折算其2021年底市值67亿,对应3.26亿总股本,则股价对应20.6元。

按照我们的投资逻辑,我们给自己设定的买入价在10.3元左右。

当然,现在千禾的股价已经超过20元,离我们的理想买入价相距甚远。这个情况我们在分析海天的时候也出现过,股价不出现腰斩的情况,按我们的投资理念,是没办法买入的。

06 /

但是千禾还是有一定机会的,一方面是千禾有机会出现超20%的增速,而且这个可能性还不小;另一方面,千禾去年非经常性损益高达8500万,这个在今年一定不会持续,那今年业绩出来后,股价承压。

业绩可能的高增速和股价可能的跌幅,正是我们的一个切入时间点。

当然,如果股价没有大幅降低,我还是不会出手,但是对于关注短期的投资者,这或许不失为一个好机会。

最后,做个一句话总结:看好基础调味品行业,同样看好千禾后续的发展,但是太贵啦,留给不怕贵的朋友吧。

好了,今天就到这了。

我们留言区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