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唐宋词格律》学倚声填词(十)丨《瑞鹤仙》

 lxd加油站 2019-05-21

前言本文为【从《唐宋词格律》学倚声填词】系列第九期:词牌《瑞鹤仙》之作法分析与填词技巧。

《瑞鹤仙》作法分析与填词技巧《瑞鹤仙》格律: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粗体字:表示平声仄声韵脚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韵脚。另,平仄转换、平仄错叶格以不同颜色区分韵部。下划线:领格字。『』:例作对偶;〖〗:例作叠韵。

《清真集》、《梦窗词集》并入“高平调”。各家句豆出入颇多,兹列周邦彦、辛弃疾、张枢三格。一百二字,前片七仄韵,后片六仄韵。第一格起句及结句倒数第二句,皆上一、下四句式。第三格后片增一字。《唐宋词格律》

《唐宋词格律》录《瑞鹤仙》词有三体,一则是周邦彦的《瑞鹤仙(悄郊原带郭)》,一则是辛弃疾的《瑞鹤仙(雁霜寒透幕)》,一则是张枢的《瑞鹤仙(雁霜寒透幕)》。

这三体中,周体上片起句为领字句式,且下片第四韵首句也为领字格,辛词则过片换头韵为两字韵;张体则在辛体下片第四韵多增一字。

周体

辛体(左)张体(右)

其中变化虽然周词较为殊异,但细味吟咏中似也无伤大雅,且笔者填词是依张体所制,所以以下便是以张体格式为示例,其余两体便穿插涉猎了。《瑞鹤仙》上片作法分析与填词技巧

《瑞鹤仙》一调为仄韵长调中极为婉约的一调。虽然它句法变化复杂,但其主音部分却呈现规律性的起伏轮会,同时下片仅有的两处拗怒又颇称筋骨,故而此调整体音容呈现一种雍容暗逆的态度出来,是比较适合感物抒怀且又别有衷肠的情绪。

其实《瑞鹤仙》的起调处与《金缕曲》颇为相似,虽然同样是以五言句立第一韵,但随后的韵位中,《瑞鹤仙》仅是以领字句来提挈一对四言句,因此旋律更为促碎婉转。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韵中领字句宜用去声,又第二处四言句是“平平平仄”,音调特低,不大适合作对仗处理,而更适合在韵内形成一个重到轻的起伏变化,随后再从第三韵的拗怒音节处,逆挽而上,方能暗起波澜。此处重点在第三韵的转承中不可隔意过远。

上片第四韵的处理辛词与张词又有不同,辛词以领字句接两个四言句,而张体则是三-六句式。如用辛体,则上韵用力不可太大,如用力过大则此韵中无法再上一层,便违了领字句的作用;如用张体,则上韵用力要大,如用力过小,则此处三-六句便少落错起伏。

上片末三韵中,尤其要注意,此处单独以四字句为一韵,再接三-四句为一韵;最后一韵则以三-四-六为一韵。这种韵位和句法安排是互相倚合的形式,因此在四言韵往下一韵笔力要渐次用力,最后一韵则要渐次轻笔,如此方能有摇荡生姿之感。而其难点便是如何将四言韵做好转承和发力,初学者如不可兼得,可重启后而轻承前

《瑞鹤仙》上片作法分析与填词技巧

《瑞鹤仙》下片仅以两字成一韵换片。这种换片格式在南宋尤其是姜夔、周邦彦等人的自度曲中较为常见。因其韵短,要从虚笔或是以刷色法折出一层,如用实笔则换头过硬,如用直笔则气短。

下片第二韵以三个四言句一协韵,不算难填,但需要让句式富有变化显出层次,如前两四字句对仗,或后两四字句对仗皆可,但不变化就非常呆板了。

下片第三、四韵则类似于上片的五、六韵。虽然句式相同,但下片后接的“三-四句”中的四字句是拗体句式,故而此两韵要渐进层次,或是以反衬为法,其中前一四字韵处宜轻宜小,后四字拗句中要宜重宜大,其中三字逗则过渡即可。

下片倒数第二韵是整个调子中的华彩处,也是初学者最难把握的地方。此韵以三字句下接两个六言句为一韵,虽然句式特长,但起伏不大没有高调,全在一口气息的流转中暗生绵劲。写的好了自然通篇生色,写的不好就容易毁于一旦。要填好这一韵,便要把握好拗体六言句处的小波折,以自己笔力选好换气位置。

下片末韵同样的也三句一协韵,但却不难掌握,是情景交替、轻重变化、明暗对比都可以,但以总挈全篇为宜。

总而言之,《瑞鹤仙》一调,除去周体韵位最为舒缓之外,其余两体不论是句式还是韵味的变化都非常丰富,同时句法又以四、六字句多,这就使得初学者不易找到发力点和旋律节点,但其实只需要把握好此调上下两个四言韵,以及为数不多的几个拗体句式的层次处理,便可以此为筋节摇动全篇了。

最后稍提一句:《唐宋词格律》录此三家词体的平仄全是定数,不存在可平可则之处,因此在全篇中的要紧处如每韵起字或是每句句脚处尽量贴合“平、上、去、入”四声。四声变化不烦兹录于下:上声舒徐和软,其腔低;去声激厉劲远,其腔高;相配用之,方能抑扬有致。大抵两上两去,在所当避,而篇中所载古人用字之法,务宜仿而从之,则自能应节,即起周郎听之,亦当蒙印可也。更有一要诀,曰“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三声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平,去则独异。故余尝窃谓,论声虽以一平对三仄,论歌则当以去对平、上、入也。当用去者,非去则激不起,用入且不可,断断勿用平、上也。《词律·发凡》拙作例词参看瑞鹤仙

觉来无定准。又送断黄昏,车鸣归讯。和衣懒相问。有邻家、来下趿鞋轻震。慵开幕序,怅夏气、晴阴未稳。正悄然,月隔云深,雨吹暝红飘粉。

陪衬。如光往事,若梦穠华,一回消损。斜风漫引,争知会、人远天近。恼曲声,遍遍巷衢暗转,总是轻离唱尽。莫凭栏、怕把平生,与歌暗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