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溯源 (2019-05-21 09:31:07)

 武鸣小老头 2019-05-21

 方剂一词,最早出现南北朝(公元420—589)前后,《梁书·陆襄专》记载:“襄母尝卒患心痛,方须三升粟浆……忽有老人诣门货浆,量如方剂。”《新唐书·甄权传》中附许胤宗云:“脉之妙处不可传,虚着方剂,终无益于世。”这里所说的方剂,即是指医方。

  医之有方,从现存文献看,至少可以追溯至汉以前,有2000多年的历史,如《内经》载有药物的处方13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西北出土的《流沙坠简》《武威汉代医简》《局延汉简甲篇》载方则更多。从《汉书》所载“经方”(经验方)“十一家”这个数字看,可知汉以前的方术著作是相当多的。《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有理有法、组方严谨、用药精当、化裁巧妙,疗效显著,故后世一直效法其中的药物配伍组合规律,尊张仲景的方剂为“经方”,并称其为“医方之祖”。

  因为方剂是由方和剂两部分组成等,探究经方的渊源就应从组成经方的药以及剂型两个方面或角度进行。

  经方概念

  经方的概念,字面含义是经验之方。“经方”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也就说经方的概念,早于方剂概念的出现。该书记载有“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部中医经典。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经方的内含也在不断地变化,笔者总结共有三说。首先“经方”指的是“经方十一家”,即十一部记载方剂的书或十一部古籍中所记载的方剂。后来有的文献将宋代以前的方统称“经方”,而宋代之后的方称为“时方”。“经方”成为与“时方”是相对的概念,这是经方的第二说。再后来,清代名医徐灵胎在为医家尤在泾的《金匮要略心典》序中写到“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经方”含义为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这是经方的第三说,也是本文所说的经方。

  经方之方溯源

  经方一共有多少首?由于统计的标准不一致,得出的数目也不尽同。比如《方剂学》认为《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45首,不计重方共有323首;而《中药药剂学》认为是314首;河南中医药大学王付研究认为,经方有260首,河北中医学院的吕志杰研究经方有253首等。

  那么,经方的渊源如何?或曰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时参考了那些文献?从《伤寒论》原序中可知,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清代医家徐大椿在《医学渊源论》一文中也说:“张仲景先生出,而杂病伤寒,专以方药为治,为千古用方之祖。而其方,亦俱原本神农、黄帝之精义,皆从相传之方,仲景不过集其成耳。”可见,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时,一定参考了诸多医药文献。

  经方之药溯源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那么,经方用药有多少味?又来自哪里呢?文献研究表明,经方所用药物有170味左右。河南中医药大学的王付研究认为经方用药有168味;河北中医学院的吕志杰研究经方用药有166味;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王永庆等研究认为经方用药有174味,其中有136味来自《神农本草经》,占78%,25味载于《名医别录》,占15%,剩余13味是张仲景临床增加的新药。

  值得讨论的是,张仲景在运用《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上的药物时,并不囿于记载功效。他还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开辟新的用途,如黄芪用于水肿、乌梅用于蛔厥、秦皮用于热利等,并增加了《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都没有记载的13味新药,如椒目、柯子、猪肤、红兰花、浆水、泉水、井花水、甘烂水、潦水、热汤、热粥、曲、鸡子黄。

  经方的剂型溯源

  每一首经方都有详尽的制备和服用方法。剂型是经方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经方剂型或方剂的制备技术,来自哪里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通过考证发现,《伤寒论》是以《汤液经法》为基础而成书的。《药剂学》中商代圣相伊尹首创了汤剂,并总结了《汤液经》,是我国最早的方剂与制药技术《汤液经》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汤液经》不仅是《伤寒论》重要基础和方源,也对经方的剂型以及制备技术有重大指导或借鉴意义。

  经方在剂型上也有创新,其种类之多,已大大超过了汉代以前的各种方书。文献统计,经方中大多是汤剂,成药占20%,此外还有丸剂、散剂、煎膏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吹鼻剂、灌肠剂、阴道栓剂、肛门栓剂、软膏剂、脏器制剂等。经方对各种剂型的制法记载甚详,对汤剂的煎法、服法也交代颇细。

  制备汤剂,除用水作为溶媒,还用蜜、醋、酒等作溶媒。在用水时,提出了治疗不同疾病用不同的水,如浆水(和胃止呕、清热消滞)、泉水(下热气、利小便)、井花水(清热益阴)、甘烂水(益脾胃)、潦水(健脾胃、去湿热)、热汤(助阳气)。

  丸剂有蜜丸、酒丸、姜汁丸、枣肉丸等,服用丸剂时有水煮丸、蜜煮丸、酒煮丸之别。在使用猪胆汁时(脏器制剂),张仲景首创“导法”,即今日之灌肠法。(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