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道琅琊|临沂大学美术学院2018级书法学篆刻结课展

 朝歌淇水悠悠 2019-05-22

书法生
艺术生服务号

己亥春三月,临沂大学美术学院18级书法学专业篆刻开课。伊始,同学倾心为之,以回文印、方格印、圆形印入手,以体会篆刻线条之微妙,后临汉印,学其朴拙平整,再习三晋之玺,方寸之间变化微妙,或平或曲,或方或圆,或整齐或斑驳,红白之间皆现宏大气象。凡六十学子,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夕惕不息,虽不得古法之万一,然钻坚仰高,指爪摧折犹不休辍。六周课程,美院诸师倾力传授,与古为徒,师之道心,拳拳之情不能忘矣。问道琅琊,展出拙作,望诸师长指正。结课在即,是以为记。

己亥四月十三日

2018级书法学专业全体同学

xue

sheng

zuo

pin

安姝静,杜工部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跟着卞老师学习篆刻的时间里,卞老师似春雨一般,一点一滴润泽着我们心中关于篆刻的那一片空白。记得刚拿起篆刻刀的那两天,同学们真的苦不堪言,小心翼翼的刻着那方寸天地,拿捏着手中的力度。渐渐的,在卞老师春风化雨般的指导下,我们能从篆刻里体会到不一样的快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篆刻的路上,卞老师带领着稚嫩的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完成每方印。愿今后的我们,还能保持心中的那份美好,以一颗真诚纯粹的心,一直走下去!

 

常芮铭,篆刻,方寸之间,古风尽显!通过六周的篆刻学习,从一根线条到一方汉印,让我深深体会细节的唯美和古意的质朴。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会让篆刻与书法相辅相成,感受艺术的乐趣。

晁晓晗,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在卞宏老师的带领下,我了解了篆刻这一种“方寸之内”的文字艺术,学习到了篆刻的多样风貌,也从时间空间上浏览了印面之内的跌宕生姿。同时通过篆刻修炼了心性,拓宽了视野,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更深的基础。

丁欣茹,心无杂念地沉浸于金石之间,在达到内心的平静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篆刻哲学的了解。我希望能够继续学习篆刻艺术,欣赏更多的艺术作品。

 

陈嫚,在为期六周的篆刻学习和卞老师的严格督处学习下,从对篆刻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略懂皮毛。时间不长,未来篆刻学习还长,在以后的学习中应牢牢记得卞老师的教导勤加练习。

 

董列娜,篆刻是书法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这段时间临习汉印,我深刻体会到了如何通过书法去理解篆刻中体现的文字,这与时代相关联,汉印展示了汉代的朴实之风,希望以后可以继续从篆刻中得到更多体会。

 

董同烨,初次拿刀刻印,从简单的线条到完成一方印,都不断的体会着刀尖与石面交汇的艺术。刻印这门课,不仅仅是知识与技法的体现,更是对人生的一个考量,方寸之间,大千世界。

 

方开玉,篆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卞宏老师初学,虽自身愚笨但卞老师倾心教学,严格要求,得到较大进步,在学习篆刻的道路上初得一些体会。学习篆刻需静心精学,不可有一丝马虎。方寸之间体现大千世界,要求颇高,考验一个人的专一度,要求一丝不苟,孰能生巧,多在练习。虽路途遥远,但尽心竭力,刻苦学习。在学印的路途上坚持,皇天不负有心人,只要严于律己,方可学得精华。

 

冯玉玉,篆刻使我静下来,隔离喧嚣。在篆刻中体会石头与刻刀碰撞下的线条与空间的美感:其线条或厚重古朴或圆润瘦劲,其空间或工整有序或苍茫豪放。线条和空间共同交汇组合出无穷的变化。一方印,便如同一个小小的世界。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郭世伟,初次学习篆刻这门课程让我受益颇深,将笔换成刀写出来的线条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同时也初步了解到了透过刀锋看笔锋的这种内在联系。

 

郭鑫蕾,山再高总有登上的一天,事再难总有完成的一天,只要肯坚持。开学第六周开始接触石头、刻刀、印泥等一系列与学印有关的东西。第一次开始接触刻刀,用刀再坚硬的石头上两次成一画的刻着一个又一个的回形纹的笔画,第一次发现原来自己手指还会有因为拿刻刀拿到抽筋动不了的时候。但是在经历了6周的学习后我发现,原来学印也是一种容易上瘾的事。所以,坚持去做自己想做的吧!

 

韩明君,篆刻,它古朴里有丝新雅,使人从方寸天地里得到艺术的享受。篆刻,帮我改正了粗心的毛病,学习更加投入,更让我学习到中国印章古老的历史文化。六周的篆刻学习使我受益匪浅。

 

何睿洋,自从学习篆刻,卞宏老师悉心教导,我们从汉官印,私印,玉印到古玺,做了深刻的学习,从刚开始的打基础,练线条,到拓边拓印…细致的学习。从中,我完成了印风从古朴自然,到工整,精美,确切的提高了篆刻技巧,下一步可以多了解其他的印风,也可以继续学习自然古朴的印象风格,确实的提高眼界认识。

 

胡焱哲,为时一个半月的篆刻学习终于告一段落了。这段时间很累,很辛苦,但是很充实。篆刻像写字一样也是需要大量的联系,从一开始的生疏到慢慢熟练也是经过了很长的阶段。很开心自己又掌握了一项新的技能,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

 

黄玲,临摹,上石,再用刀刻,看似简单的步骤,其实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要刻好很难,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马虎不得,所以,学篆刻,慢慢来,总会有收获的。

 

贾宪旺,为期六周的篆刻结束了,收获颇丰,从刚开始都不知道刀怎样放到石头上,再到能刻简单的汉印等,对以前不理解邓石如提出的“印丛书出,书从印入”有了简单的理解和认识,像卞老师平时要求的一样,坚持用毛笔画印稿,理解了用笔,就会用刀,体会铁笔生花,方寸之间,大千世界!

 

姜瀚溯,在卞宏老师的谆谆教导下,从对篆刻知识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到现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官印私印玉印到后面的古玺,都尝试过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见识,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姜至弘,篆刻果然是一座硕大的冰山,但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至少我也可以扳动它的小小一角、窥见它那极有意味的广阔内涵,这样来讲,几个周的努力毕竟不算白费。不过,我自认为自己的水平并未达到这阶段该达到的程度,在下一阶段篆刻课程开始前的的时间里,希望自己别忘记要时常做一些巩固,谋求一下提高。

 

葛文晖,学如才识,不日进,则日退。根根线条至三晋古玺,不仅仅是时间的流逝,刻刀与刻石的摩擦,迸发出知识的火花。

 

谷敏,时维五月,序数初夏,在卞宏老師的带领下结束了为期六周的篆刻临摹学习,  老师讲授了打磨印石、操刀治印、修改作品以及钤印的整个详细过程,记得老师告诉我们先学临摹,再上石,听起来感觉很简单。实际上,在练习过程中,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容易。清人徐坚在《印戋说》中说:“汉人作印,无所谓章法、刀法,而法自在有意无意之间。“”汉印不仅仅作为中国印章发展史上高峰期的代表符号存在着,而且最早、最清晰、最深刻地揭露了中国印章的形式构成规律。艺无止境,以后篆刻的道路还很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蒋雨朔,通过这段时间的篆刻课程,让我对篆刻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期间学习了一些基础性的入门知识,使我对篆刻产生了兴趣。同时从篆字的变形到印面的设计,进而到印章的刻制,在这过程中体会到了篆刻艺术的乐趣所在。

 

来玉香,通过书法篆刻艺术课程的学习,加深了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小小的方寸之间,不仅仅能反映一个人的美术素养、书法艺术,还能反映一个人的刀工、态度,知识素养等等很多,小小的方寸之间果然有见天地的雄魄。

 

李倩,篆刻,使人从方寸天地里得到艺术的享受。拿在手上的石头是有灵魂的,刻刀触碰的感觉,冲切的运用,蹦蹦蹦的清脆响声,很是悦耳,使得自己乐此不疲。从中得到‘方寸之间,气象万千’这种变化,使我受益匪浅。

 

李晨阳,初学篆刻,入门时难度稍有,需要练好过硬的基本功,画印稿的过程也要十分仔细,学习篆刻十分考验细心程度和耐心。作为初学者,感谢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同学的帮助,日后必将十分勤勉。

 

刘晨茜,“方寸之间,气象万千”我特别喜欢在刻印时候的自己,我一直认为篆刻要比书法更容易上手,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也比书法来的更强烈,但同时也会越来越难突破,学习篆刻以来我一直在不断的体会每方印之间的蕴籍,不断摸索不同时代的不同特点,也在为达到那个高度而更加努力!

 

栾晓彬,随师学篆刻六周有余 收获万千也感慨万千 见识到汉印的大气磅礴 窥测到古玺印的奇诡精妙 在这方寸大千世界中,最中意的还是快意淋漓的将军印 巧妙的呼应 爽利的笔画 奇肆的结字 无一不合我心意 我的作品虽然还很不成熟 但足以表达我的成果了。篆刻之妙未学其皮毛,与古为徒,来日方长…

 

乔丽媛,最近一些时间学习的是秦汉印,古人说印宗秦汉,表明秦汉印是学习其他印章的基础,秦汉印古朴自然,篆法清晰,正是学习印章的不二法门。

 

马艳琪,篆刻,它古朴里有丝新雅,使人从方寸天地里得到艺术的享受。也使我受益匪浅。 篆刻,陪伴我度过了寂寞的时光;篆刻,帮我改正了粗心的毛病;篆刻,让我了解了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

 

石金端,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马晓婕,本以为篆刻是个枯燥乏味的课程,但是在不断的进步中慢慢的提升自己,积累经验丰富自己的学习成果,我也不知不觉已经喜欢上了篆刻艺术。

 

裴一诺,就篆刻而言,它有本身的艺术规律,抛开传统不可行,对传统的学习要充满热情,深入体悟,反复研习,孜孜不倦,于其间找到与己秉性相谐的成分,去之泥古不化,佐以自身个性,最终形成个人风貌。

 

李兴旺,篆刻,从方寸之间感受艺术的气息,这算是我第一次篆刻,在老师的教导下我受益匪浅,让我对刻印有了系统的认识,获益良多。

 

汤敏 ,含道映物方寸间——篆刻手札,起初作为一位篆刻小白,从来没有接触过篆刻这一方面,而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从这也不懂那也不懂到慢慢了解感兴趣,从连一条直线都刻不出来到慢慢可以出一块“成品”,学习篆刻让我的心变得踏实了,与中国传统文化面对面交流,师法古人,体会人们对于万事万物那种宁静的发自内心的含蓄的表达。虽然还是刻的不好,但是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于无声处细探索吧。

 

苗银龙,这是人生中第一次学习篆刻,从不会拿刀,到会刻直线。从不会转弯,到学会划圆,再到慢慢刻出笔画,生成完整的一方印。我这只是一个开始,没有终点,这个一个值得需要时间来磨炼,用手指体会的过程,只可能在一点点进步,但没有一个尽头。感谢老师的指点,同学的帮助,让我懂得一方印的过程。加油!

 

吴庆鹏,从开始的一无所知到最后慢慢的理解,通过六周的篆刻学习让我慢慢的喜欢上了它。学印阶段,以临摹为主,汉代是印章艺术发展成熟的鼎盛时期。其影响深远,经久不衰,至今依然是篆刻家们所追摹的典范。汉官印总体艺术风格浑厚古朴,外拙内巧,端庄凝重,平正自然,落落大方。但亦不乏粗放雄伟,瘦劲峻峭和奇崛苍茂一路风格的,正是它的多姿多彩,让我尤其喜爱。

 

王潇晗,篆刻开课,从汉印入手,磨石,裁纸,临摹印稿,水印上石,执刀刻印。初期下刀生涩,线条歪歪斜斜手不应心,经过多次练习,慢慢摸索,逐渐体会到了篆刻这一古老艺术的魅力。印章整体显现出严整、庄重、敦厚、朴实的特色。

 

张珂欣,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对于篆刻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篆刻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的完美结合,一方印中,既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赵云彤,近几个星期开了篆刻课程,勤学不倦,从篆刻小白,到学会怎么用刻刀、如何水印上石,每学到一项技能,就由衷的高兴。我喜欢上这方寸之间的红与白,青田寿山的硬度,昆仑冻的绵柔,让我手中这刻刀与石头更好融为一体,直到如今小有所悟。

 

展家乐,篆刻的学习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当然,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得到一个好老师的指点,当是十分幸运的事。学习篆刻的过程,是一个积累与探索的过程,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攀登篆刻艺术的高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张继康,己亥三月,吾学印于临沂大学美术学院。初,以汉印临摹为主,学其朴拙方整,后试两晋之印,觉其爽朗纵横,虽每日揣摩其形意,然不得其万一也,吾必当将勤补拙,致于书印,不负美院诸师冀望。今将结课,是以为记。

 

张博源,自学篆刻之使,每每闲暇之余,操刀抱石,极尽心力玩刻。每见自作,喜色沾沾!通过学习,知习刻并非易事,更须掌握其技法、创作思想、艺术理论等诸多学问。真应了那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王雨菲,在我看来,学好篆刻的关键在于勤加练习,每天定时定量的进行训练,这也是学习篆刻最基本的方式。当时老师给我们每天布置上定量的作业,刚开始的时候,由于不熟练经常会刻到晚上一两点,再到后来就开始得心应手了,慢慢的,自己领悟到了窍门,再到后来就变得愈发熟练了。

 

张嘉楠,通过学习篆刻这门课程使我受益匪浅,篆刻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的完美结合,从画印稿到上石刻字,一步步的学习使我有了更深的认识。

 

张月,路漫漫。之前一直很喜欢篆刻,可是没有机会去学习,从开始对线条的练习到对各个时期印的临摹,获益匪浅,被玉印的规整与大气所吸引,它的古朴端庄以及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喜欢简洁明了的线条可能是和我性格比较符合的缘故吧,六周的课程,短暂而精彩,紧张而有趣…

策划:临沂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


指导:卞宏

校对:张开超

编辑:贾宪旺、苗银龙、蒋雨朔、吴庆鹏、张继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