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药传奇之“细辛”——温阳散寒止痛功力强

 新宇医馆 2019-05-22

说起细辛这味药,我真是爱恨交加。每当我读到名医妙案中,用重剂细辛治大病、疗顽疾时,总是拍案叫绝,手中发痒, 总想跃跃一试。 然而又每每受到谚语“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掣时,不敢重用而恨恨不已。

      细辛能不能重用并为我所使?几十年临证下来,我可以负责地说,可以重用,而且很好使,如能掌握好,没有什么毒性和危险。并非皆如前人所言,危险多多。

      对于细辛的重剂使用,我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认识和实践的过程。

      早年在学习中医时受教科书和医谚的影响和束缚,不敢越雷池一步, 用细辛从未超过一钱。后来又读到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用小青龙汤的医案,其中谈到,一男性患者咳喘用其他药不效,刘老三剂小青龙汤就解决,该患者奉此方为神方,连续服用一冬,结果引起心力衰竭住院,险些丧命。对此,刘老特别告诚,细辛不可重用、长用、轻易用。因我早年学医时特别崇拜刘老,所以也就把这话当作了圣经,而后一直不敢重用、长用细辛。

      然而,因为我读书较多也杂,每每看到重用细辛的医案和报道,加之受燕赵名医刘沛然《细辛与临床》一书的冲击,想重新实践重用细辛的热情又在我的心中燃起。这也和我每年重温一遍《伤寒论》不无关系,每当我读到仲景先圣用细辛的方证条文时,不禁就想,2000多年前,细辛一用三五两,两按15g折算,也远远超过一钱,为什么都没有事呢? 既然前圣后贤都敢大量应用,我为什么不能效仿之。本着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思想,我开始了重用细辛的实践历程。

      在治疗痰饮咳喘小青龙证时,细辛先用10g,无副反应。有了初步的经验以后,细辛的用量我基本是从10g起步,5g递增,一 直用到过60g,也未见什么危险和反应,但临床效果却大不一样。除了痰饮证,我用小青龙汤,细辛用量一般在15~ 30g外,对于其他重症如心动过缓,一般都是30g起步,一直加到心率正常为止。治疗脉管炎、风湿痹证都是30g、60g,通阳驱寒作用特别显著,非此不行。

      在此要说明一点,我的用法和刘沛然老中医的用法不同, 刘氏是后下,轻煎,我是先下,久煎。因为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细辛含挥发油2.7%~ 3.0%,其中药用有效成分主要是甲基丁香酚(占60%),有毒成分是黄樟酰(占8%),如果单以细辛研末冲服,用量仅4~ 5g即可出现胸闷、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这与《本草纲日》所言“单用末不可过钱, 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十分吻合。但若用作汤剂,因黄樟醚的挥发性胜于甲基丁香酚,所以经煎煮30分钟后,煎汁中还保存着一定量的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而有毒成分黄樟醚的含量经过久煮挥发,含量已大大下降,不足以引起中毒。故而,在大剂量用细辛时我采用先下,久煎的方法。实践证明,我用此法一不影响疗效, 二不产生毒性,多年来从未出过事故。

      自从我学会用重剂细辛后,在治疗一些疑难杂证时屡屡得手,心中甚喜。我经常重用细辛治疗慢性气管炎咳喘证、过敏性鼻炎、寒性便秘、风湿疼痛、血栓性脉管炎,以及一些不明原因非炎性包块等,其特征为寒凝痹阻,阳气不通,用量均10~ 100g不等。下举例示之。

      2006年3月间,曾治一患者谭某,女,32岁。 经人介绍来我处治疗过敏性鼻炎。已近10年病史。

      刻诊:面白胖,穿戴严实,怕风,易寒,清涕不断,纳少,易感冒,月经偏少。舌胖大质淡,苔白腻厚,脉沉细无力。二便基本正常。辨证为气虚感寒,肺窍不利。

      处方: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平胃散加减。

      生黄芪30g、党参30g、防风10g、苍术10g、桂枝15g、白芍15g、厚朴12g、陈皮12g、桔梗6g、细辛10g、辛夷10g、 石菖蒲15g、生甘草10g、生姜6片,大枣3个。5剂,水煎服。

         一周后复诊,诉除吃饭稍好起,不太恶风了,但仍鼻塞流涕。患者再次强调,主要想看鼻炎。余证脉、 舌象变化不大。我诊后,稍沉思一刻。认为是证对药轻。仍用上方,将其中的细辛改为30g,再服5剂。

       三诊,患者告知,这回有效,鼻子时通时不通,鼻涕也少多了,很是高兴,要求继续治疗。效不更方,细辛再次更改为45g,又服5剂,效佳。后以此方,细辛45g, 坚持用药50天,十年痼疾终于蠲除。

      【按】此案治疗成功,除了用方正确外,关键在于重用了细辛。量小,杯水车薪,无助于蠲除十年陈寒,这一点尤为重要。通过多年运用细辛,除了要掌握逐步递增和先下久煎的方法外,还要注意四点,用细辛等处方时一定要抓住“四个不”: 即患者一不口渴,二不舌红,三不苔黄,四不脉数(速)。如有其中之一或二者出现,则表示患者阴血伤而有虚热也。阴伤有热不能用辛温之细辛,切记!切记!

      群贤见智录

      (1)朱良春教授为当代名医,善配伍细辛治疗咳逆、水肿、痹痛及口疮等,用量为10~20g。朱良春教授认为细辛具纯阳之性,为药中猛悍之品,以温散燥烈为能事,用之得当,则立现奇效。朱氏言,有人曾报道,细辛每剂用量达60~ 120g者,未见毒副作用,可能与地域、气候、体质有关,仍宜慎重为是。[《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2) 李述文教授多年来用自拟驱痹汤治疗坐骨神经痛逾百例,均获良效。药用细辛、制川乌、制草乌、麻黄、牛膝、木瓜、乳香、没药,随证加减,方中细辛用量为12~ 15g。注意煎煮时间不能少于1小时,服药期间不能饮酒,以免发生不良反应。经验证明,治疗本病细辛用量不能少于12g,否则疗效不佳。经多年观察,未发现有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者,特别是对用量较大、用药时间较长的患者,亦未发现肝肾功能损害。[中医杂志, 1993, 34 (7) : 391]

      (3)严冰主任医师是江苏名医,认为细辛温里,芳香走窜,破寒凝,涤痰浊,开肺气。常用于治疗因寒或素体阳虚所致之病证,如咳嗽、痰饮、哮喘、头痛、牙痛、少腹疼痛、痛经等。咳嗽、哮喘、痰色白者必用,效佳,用量为6~ 20g。对于体无寒象,或吐痰色黄,或痰中带血,或有其他出血征象者不宜用。误用则病情加重,甚则咯血、鼻衄、头昏、血压升高。[《方药心悟》]

(4)顾维超主任医师是江苏名医,惯以细辛治疗风湿顽痹心绞痛、心动过缓、癫病、雷诺病、复发性口腔炎、鼻炎、头痛、牙痛等,认为咳逆上气、头痛、关节痹痛、四肢麻木等为本品必用之指征。用量为3~ 20g,散剂3g以内为宜。对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或无风寒湿邪的痛证、阴虚咳喘等慎用, 有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病史者亦当慎用。误用有助阳生火、伤阴、升高血压之虞。[《方药心悟》]

(5)周午平主任医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对痰多胸闷者,常重用细辛30~40g,配伍炙麻黄、桂枝、半夏、五味子、百部、紫菀、款冬花等,疗效较佳。[吉林中医药,1985 (2) : 29]

(6)刘亚娴教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证属寒凝血闭者,恒于辨证方中重用细辛20~40g,未见不良反应。[中医杂志,1993, 34(6):326]

(7)冯恒善主任医师习惯以细辛、附子、豨莶草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方中重用细辛30~ 60g。[河北中医, 1984(1) : 16]

(8)渠敬文主任医师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雷诺病,方中重用细辛20~90g,未见有不良反应发生。[陕西中医函授,1991(1): 6]

(9)代云波教授以自拟乌附麻辛桂姜草汤为治疗风寒湿痹之基础方,随证加减,疗效显著。药用川乌、附子、麻黄、细辛、桂枝、干姜、甘草,方中细辛用量为12~ 90g。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痹证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