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杏坛归客 2019-05-22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刘麒子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最宏伟的抒情诗篇,全诗372句,2400字。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爱国诗人。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直到今天仍备受高度评价。他以国家为重,以诗赞美自我的高尚人格,率性任情,真是袒露,热情洋溢,淋漓尽致。歌颂烈士壮烈牺牲的诗篇,激昂慷慨,悲凉豪壮,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融化在诗行之间,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熏陶教育了后一代。他开创的《楚辞》体,对后世诗歌的形式和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投汨罗江而死的伟大爱国诗人,把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定为诗人节。我国人民以糯米配馅用竹叶包成粽子随同新蒲草投入江心祭拜,并在江河湖海赛龙舟纪念他,虽岁月悠悠,民风民俗,衍演至今,从不间断,可见其精神感人之深。

李杜诗风对后代的影响

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唐代诗歌涌现出不少著名诗人和名篇。唐诗崛起两座并峙的高峰,即历史颂为诗仙的李白与诗圣的杜甫。

李白饱满炽热的情感,奔放豪雄的诗篇,是这一代人理想与艺术的升华。他超脱而又积极入世的人生,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正直的人格和放纵不羁的个性,不畏权贵、鄙视邪恶、自由解放的理想情操,融化在他的每一篇诗作里,对后世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他的《月下独酌》《春思》《关山月》《子夜吴歌》《长干行》《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蜀道难》《长相思》《行路难》《将进酒》《送友人》《夜思》《怨情》《送孟浩然之广陵》《下江陵》《清平调》等诗篇,在民间广为传诵,几乎无人不知。

杜甫的家庭给予他正统的儒家教养和奋进仕途的雄心。李白的风采与出众才华,深深吸引了杜甫。“安史之乱”使杜甫饱经忧患,了解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写下不少好诗。这些诗集中体现了人民性和爱国精神。《新唐书·杜甫传赞》说:“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杜甫富于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把个人的命运同时代的苦难联系在一起,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来控诉人世的不平和社会的黑暗。感叹“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些既写自身又折射出历史面目的诗篇,浸透他包括无数贫苦人民的辛酸血泪,表现了诗人的高尚品德与人格。尤其在《兵车行》中揭露唐玄宗好战喜功,置无辜生命于不顾:“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战争导致“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的严重后果。诗人以大无畏的精神,站在人民立场上,把诗笔指向封建统治者一手酿造出来的血淋淋历史事实。历代把杜诗誉为“诗史”,毫不过分和夸张!

唐代诗人拓开诗歌的视野,开创了一个上至宫庭、下至庶民的诗国氛围。诗人们在各自不同环境展示了襟怀、气魄与人格力量,对后世的社会文明和诗歌的继承、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也是中华民族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两宋诗词的正气豪篇

宋代文人重视和反映思想感情的体裁还是诗歌。宋词可与唐诗相提并论,被认为是似乎难以企及而另辟蹊径别开生面的体裁,改变了固有的诗歌节奏、语脉,选用更口语化的方言与街谣巷语,意象更亲切,意脉更流畅,意境更自然,音律更精美。它因调而异,风格上或豪雄深婉,或缠绵细腻,各尽所然。两宋时期,词的发展,意境、形式、技巧已臻完美并到了鼎盛时期,遍及繁华都市的歌馆楼台及寻常巷陌。但无论如何,宋诗的数量浩繁,佳篇名作,熠熠生辉。诗词是同根生成的并蒂艳葩。宋代爱国诗词长期激励着中华儿女热爱国家、民族和人民!

苏轼的品德和诗词风格

苏轼是有良好道德而又正直豪放的诗人。他从来不盲从、不徇私、,是非分明,表里如一。他富于社会责任感。诗僧参寥在《东坡先生挽词》中写道:“峨冠正笏立谈丛,凛凛群惊国士风。却戴葛巾从杖履,直将和气接儿童。”就歌颂苏轼严正而又平和的品格、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操。苏轼的词写出抱负和效忠国家的理想。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下半阙:“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把面对自然、感怀今昔哲理性的人生感受和高逸旷达的心态,以雄壮豪放、开阔明朗的艺术风格,淋漓尽致地表达在词作中而成为千古绝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