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编者就“19年中日书法名家交流展”的参展作品有过发文,不曾想受到各位书友、网友大量讨论。论其内容,无非是就中方的“名人”与“丑书”表达强烈的不满,编者认为其实更是对现今书法创作乱像的讽刺与无奈! 中方部分参展作品 ▲ 那么,除了在充分宣泄这些情绪之后,更多的是,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我们还能做什么? 在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上,有无数的前辈解能够解答我们目前的这种茫然与疑惑。远的不说,我们就来谈谈当代最为著名的女书法家——萧娴,看她有何秘诀?又是如何在书法学习与创作的道路上积极而为的! 一个书法家首先要勤奋努力多读书!书法、书家,首先都离不开一个“书”字。书法在古时,早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古名谓之“书学”。其涉及的领域广,学识多。因而书法不仅要习字练字,更得要多花时间读书,读的越多越广,才是好事。 书中有我,眼底无它 多读书可以培养一个书家的气质!不读书,就没有了书卷气,难免落俗。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而最先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由此可见,读书增加气质,这话不假!然而气质又非一时间可得,惟有逐渐养成,经历长久的德育和情感熏陶。气质对于书艺,犹如土壤之于植物。面对同样的阳光雨露,盐碱地无从播种,但贫瘠的土壤却可以改良;同理,人的气质也可变化,但必须以无穷毅力,不稍间断的阅读熏陶。 多读书可以增加一个书家的文学涵养!我们自古以来,就有书文并茂的优良传统。且看历代书法之名人大家,无不精通学术。从帝王将相、寒门布衣,到革命先驱,凡能书者皆能文。试问各位书友可曾见过基于“啊,大海啊,你真大”这类文字介质的书法作品?胸中藏有万千应景之词,即刻挥毫泼墨,岂不快哉?总之,书学离了文学,便成梁上君子。 多读书还可以陶冶一个书家的情感与想象力!读取书中内容,既是生活之外的“他人工夫”,却又有助于我们的生活体验。古有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猛然有感,书艺大进。这便是典型的书家向生活汲取的范例。但唯有丰富的知识,乃能即时发生联想,汲取有成。 其次,一个书法家要自视平凡,脱略名利!试看当今“书法名家”,哪一个不是拥有着诸多的头衔与身份,编者琢磨着要是这些人各作一个完整的自我介绍,能讲上个三天三夜!名利之贪心萌发,艺术之真趣顿失。花着诸多的时间应酬赶场,自然少了时间读书习字。没有殉于书法艺术的操守,其书法艺术断无成就。艺术需要痴情,名利场窒息一切艺术。 最为重要的是,一个书法家,除了优秀的字,更要有益于社会民众!谈及此处,编者就借用上一篇文章中各位书友、网友的评论转述一下。首先作为一个书法家,其字要是字,要具有字的基本形态。写成“鬼画符”并非就是大师风范,我估摸着让其自己看其两三次后也认不得全了。这样的字,不仅误人子弟,还拉低了整个书法圈子的水平与智商,甚至我国的书法“被某些代表”丢脸丢到国外,简直是贻笑大方!不如置身于基础书法教育,利国利民,方是真正大师! 面对书法创作中层出不穷的怪象,各位书友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留言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