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配的招牌、整齐的教辅书、席地而坐的大人小孩。 仿佛几十年了,都还是原来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曾几何时,这个“国民书店”仿佛在一夜间,纷纷变身为高大上的网红点,引来不少吃瓜群众围观。 新华书店的转型,有人说,是参照了日本最红书店——茑屋。 这家神奇的书店,在实体经济不景气的今天,快速超越了各大老牌书店,占据日本连锁书店排行榜第一名,还被评为全球最美书店之一。 头条君听说,在全球已经有1400家分店的茑屋,明年会来到杭州,开启中国的第一站。 这家全世界文艺青年都想去朝圣的书店,谁能想,它的前身竟是咖喱屋。 30多年前,创始人增田宗昭在一次同学会上,得知唱片租赁是投入少回报高的生意。因为自己也是个唱片发烧友,便萌生了开一个唱片行的主意。 好不容易在车站附近的商场,找到一间在5楼的空铺位。当他兴冲冲地跑去找商场老板时,却被对方以该层店铺都必须做餐饮用途的理由婉拒了。 树挪死,人挪活。 出师不利的增田,在家琢磨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一个绝佳的方案,既能租到这个黄金铺位,又不用委屈自己的梦想。 “把唱片和咖喱结合在一起,客人可以边沉浸在美妙的音乐里,边享用美食”放在今天,这种复合模式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但在那个年代还是非常新奇的。 果不其然,开业的当天,大批顾客的涌入直接导致商场电梯罢工。 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人愿意爬楼梯到店里,只为体验一把时髦的就餐环境。 尝到甜头的增田,很快在车站的另一侧又租下一家店。 本质是个文艺BOY的他,把新店打造成“书籍 唱片租赁”的形式,还超前地加入了咖啡元素。 “我想要的,不是卖一杯咖啡”那个时候的增田就明白,自己不是在做一家店,而是在给周围的居民提供一种生活方式。 怀抱着这种情怀,增田把自己对未来的畅想,都倾注在2011年开业的茑屋代官山店。 ![]() “设计师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他来说,设计是打造出一家受欢迎书店的关键。 他特地请来英国著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Klein Dytham architecture来做外观上的打造,而室内部分则委托日本设计师原研哉来做视觉设计。 ![]() 代官山店的茑屋由3栋复式建筑组成,总面积就有13000㎡,每一栋的外观都是用T字形的白砖拼接,简洁却又不失时尚。 ![]() 建筑之间特别铺出一条林间小道。一走进,便有种逃离城市喧嚣的感觉,周遭一下子变得平和清净。 茑屋的内部设计以木色和白色为主调,加上暖黄的间接照明,整体营造出温馨柔和的氛围。 ![]() 桌椅的选择不一味追求高级进口,但一定要有质感且舒适。 ![]() 点上一杯咖啡,找一个靠窗的角落坐着,静静地读上一本书,消磨一整个午后,何等惬意! ![]() 店内的设计,有意弱化了广告和指引标识,把价格、标签等都做了减法。增田说,打造一个以家为概念的生活空间,才是茑屋的初衷。 ![]() 每个走进书店的客人,第一眼,都会被它的设计折服。 但接下来最让人惊喜的,是这里独特的书籍陈列。 不同于传统书店严谨死板的分门别类,这里会根据生活场景,来摆放对应的书籍。不仅如此,旁边还会搭配上各色的关联物品,让主题更加饱满。 ![]() 比如,烹饪主题展台上,料理书的四周会摆上精美的食具,还有日本传统的调料品。 书,不再只是孤零零的个体,而是成为整个场景中,不可或缺的主角。 ![]() 新颖有趣的陈列让整个空间更有生命力,但偶尔还是会让客人迷失在浩瀚的书海里。 这时,店里热情的导购员会充当起指路人的角色。谈笑间,你会惊奇地发现,他们一个个可谓是身怀绝技。 ![]() 给你推荐最新旅游攻略的小姐姐,是走遍全球100多个国家的旅游达人。 同你聊爵士乐的小哥哥,年纪轻轻就策划了200多场演奏会。 “客人的感受永远是第一位”增田把这句话放在员工手册的第一页。 ![]() 为了满足附近生活的老年人的需要,茑屋早上7点就开门营业,在门口还设了专门的出租车区,方便他们上下车。 店里还引进了美容院,爱美的女客人看完书就能去理个发,做个SPA,方便极了! 书店周边有很多独立工作室,为了方便这些创意工作者搜集素材,店里不仅提供摄影、电影、音乐等专业杂志和书籍,还会不定期举办各种沙龙,让这些年轻人有更多交流的机会。 ![]() 闭店时间特地延长到凌晨两点,让这些工作者可以把这里当做另一个办公室,即使在深夜也能继续手上没完成的活。 ![]() 往往,细节代表了一切,而格局,就决定了结局。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但真正去做的人,少之又少。 素材来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