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赏析的角度谈硬笔书法的创作

 水子88 2019-05-23

从赏析的角度谈创作/俞建华

实用意义上的硬笔字,自然以写楷、行或行草为宜,意在清晰美观。而硬笔字作为书法艺术来对待,那末与传统的书法艺术一样,要讲究书体的繁多以及法度、意趣的追求。于是,篆、隶等古老的书体在硬笔书法中也焕发了新的青春。

从赏析的角度谈硬笔书法的创作

从赏析的角度谈硬笔书法的创作

从赏析的角度谈硬笔书法的创作

路云、张敬孝、李文雄三位同志的隶书作品既有根底,也有追求,尤其在用笔上依然流露出书法的意趣,是很可贵的,这样的点画就不是直别别的硬挺线条,而是蕴涵了骨气的“生命”现象。

路云同志看来得力于《曹全碑》较多,写得秀润而生动,但于结体尚未稳健一一当然不是状如算于的“稳健”。具体而言,整篇字的大小安排不甚匀整,如:“山”、“光”、“忽”、“西“落”、“月”、“タ”、“荷”、“赏”、“山”、“寒”、“愁”等字,或偏小,或某些“部件”写得拘東,有碍左右之势的开展。

从赏析的角度谈硬笔书法的创作

从赏析的角度谈硬笔书法的创作

看张敬孝同志的作品,虽然难以确定得力于哪一本汉碑,但看来他对隶书基本规律的理解还是不错的,整篇匀整,笔法讲究,颇利于应用。如果能在每个字的疏密处理与参差安排上着眼,则可打破过于平稳的格局。而且,我们读汉碑时会发现不少上下结构的字未必都压得很扁,而是因势利导地作适当拉长,并不影响整篇效果,反而增加了笔法的变化。

从赏析的角度谈硬笔书法的创作

从赏析的角度谈硬笔书法的创作

李文雄同志显然追求隶书与行书的结合。看来也吸收了ー些汉代竹木简的意趣,所以颇有跌宕之致。我想,如果今后仍想在这条路上发展的话、要加强得个字的疏密处理,汉简中值得借的地方很多。现在写的犹以紧密为主,虽生动跌宕、奇趣却未足,正是因为疏朗处的文章还可着力。

这三位同志书写的工具看来都是普通的钢笔,不可能在笔下呈现近似软毫书写的效果,因此大可不必刻意去追求软毫的意趣。因为硬笔书法的幅面不大而字又较小,若孜孜于点画的变化、反谨毛而失貌,还是着眼于结体为宜。即以毛笔书法的隶书而论,初学时取法于东汉各个名碑,其点画之精巧、波磔之遒美,需要学者花功夫去理解、去摹仿、因为这正是汉隶的特色所在。但是,我认为对汉隶特色的体现,更加重要的因素是结体。如果只掌握了隶之波磔、点画特点,而结体犹存楷书格局,只能说是不高明的隶书。反过来说,虽不经意于波磔、点画的准确,仅以简炼的篆书笔法书写颇见巧思的隶书结体,则使人有古趣盎然,气息高华之感。”所以我主张硬笔隶书首重结体的道理也同于此。

隶书结体之妙,简而言之是:左右开张的体勢、静中寓动的组成。左右开张的关键,首先当然是“左掠右波”的开展,而更重要的是中宫的开阔,尤其在并列结构的字中,更要加强中宫的拓宽。有的人写隶书压得很扁,而中宫仍很紧密,可见对隶书仅是粗浅的认识。不知左右开展,不解中宫开阔,一味压扇,令人有透不过气来之感,哪里能得虚实相生之妙。所谓静中寓动,即在优秀的汉碑上稍加留意,即可体会得到。在一个安详平稳的字形中,各个“部件”都不是互不相关或“齐头并进”的,总是有所穿插,有所呼应的如,在并列结构的字中,一个“部件”较正,另一个“部件”则稍斜,一个“部件”上耸、另一个“部件”则稍低,绝对不会一般般高下的。再如,上下结构的,上面的“部件”与下面的“作”不会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而是有所“销位”的,诸如此类的“撰移位置”,产生了生动之趣。当然,这“挪移位置”是有一定限度的,必须不违背总体平衡、意趣和谐的原则。如何把擦好,还得多读射、多体会,多实践,才能得个中三昧。

【作者书法作品】

从赏析的角度谈硬笔书法的创作

从赏析的角度谈硬笔书法的创作

从赏析的角度谈硬笔书法的创作

从赏析的角度谈硬笔书法的创作

从赏析的角度谈硬笔书法的创作

从赏析的角度谈硬笔书法的创作

从赏析的角度谈硬笔书法的创作

从赏析的角度谈硬笔书法的创作

从赏析的角度谈硬笔书法的创作

从赏析的角度谈硬笔书法的创作

从赏析的角度谈硬笔书法的创作

从赏析的角度谈硬笔书法的创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