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数学建模 | 建模素养的表现形式

 老苏读书 2019-05-23

小学生的建模素养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厘清建模素养不同的表现形式,有助于教师对小学生所处建模水平进行界定与划分,以更有效的方式实施建模教学.

      (一)精简提纯: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课程很多内容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背景或原型,真正的数学知识是关于抽象对象的研究,数学学习只有深入到抽象的层面,才是一种真正的数学学习.面对信息纷繁复杂、形态各异的生活问题,能否把它抽象转化为数学问题,是考量学习者建模素养的关键一环.经过信息筛选、提纯、组合、精简等思维加工过程,把生活问题抽象转化为数学问题,这是数学建模的第一步.

      (二)勾勒架构:抽取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骨架

       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承载着重要的学习功能.“情境”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在小学数学教学语境下,包含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学生探究所要学习的内容信息,经常有大段的文字叙述.能否从文字叙述背后勾勒出其基本的数学骨架是对学生建模素养的考量.

      (三)建立模型:用数学符号形式化表达数量关系

       面对形态各异、千变万化的问题情境,知识水平高的学生能较顺畅地用自己熟悉的数学符号、图形图像及其他方式表示所发现的数量关系或数学规律.

       小学数学建模教学要重视这种“并不十分规范”但能清晰表示模型结构的形式化表达.

      (四)检验模型:把模型嵌入情境加以检验

       问题复杂程度的不同决定了建模的难易程度.多种数量关系综合运用的问题或思维含量较密集的问题,其数学建模过程往往艰辛曲折,不可能一蹴而就,有的需要经过反复修改、补充才能让模型变得更为简约精准.数学模型建立后,将其放回原来的问题情境加以检验,反思建模过程的利弊得失或重新调整模型,使之更简约凝练,这也是建模素养的体现.

        详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2019年第1期观点摘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