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对联,用的是汉字,而汉字是集形、声、义三位一体的特殊符号。撰联时应用汉字之义,是为了诠释形象、陈述内容、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示彰境界等,恰适为上。在浩如烟海的联作中不乏特用汉字之形而撰之联,如同旁联、玻璃联。同旁联是刻意应用偏旁、部首相同的汉字组成的巧对。 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话》中载有一副用“木、水”为偏旁的汉字组成的对联: 梧桐枝横杨柳树; 汾河浪激泗洲滩。 玻璃联,是指将对联上的字贴在玻璃上,在两面看都相同的一些字组成的对联。梁章钜在《楹联续话》中说:吴山尊学士,始出意制玻璃联子。一片光明,雅可赏玩。有一联这样写道: 山中日出; 水里风来。 这副对联符合玻璃联的基本要求。同旁联、玻璃联,显见其巧,概非深思而难成其妙,都是汉字之形的奇用。然而,汉字之声也应为炼字时所需斟酌的。《联律通则》第五条之平仄对立中,最后一句是: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若按今四声撰联,那么,上联句末字的声调只能是上声或去声,也就是三声或四声,而下联句末字的声调只能是阴平或阳平,也就是一声或二声。 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的赵元任为把调值描写得具体、易懂而创造了一种标记调值相对音高的方法:五度标记法。立一竖标,中分5度,最低为1,最高为5。阴平调值是55,阳平调值是35,上声调值是214,去声调值是51。如此,四种基本声调的调型可以简单归结为一平、二升、三曲、四降。按照《联律通则》,上联句末字是三声或四声,下联句末字是一声或二声就可以,那么,句末字按照调值规律如何布置,在朗读时,会更加有美感呢? 三声,即上声,调值是214,上联的句末若选用上声字,那么,调值从2经过1停到了4,下联的句末选用一声更好,即阴平,调值是55,读完上联尾字214的曲折,若再二声,即阳平,调值是35,就又降到3后再起到5,所以接以55,形成2-1-4-5的调值组合,在听觉上更和谐。例如: 画里游心聆碧水; 诗中放胆抱黄山。 四声,即去声,调值是51,上联的句末若选用去声字,那么,调值从5降到了1,下联的句末选用二声更好,读完上联尾字51的坠降,若再读一声,跨度很大,接以35,随1-3-5的调值缓缓上升,形成5-1-3-5的调值组合,更连贯。例如: 百媚千姿生水面; 华裾珠履聚桥头。 综上所述,上联句末字是三声或四声,下联句末字是一声或二声,就符合《联律通则》,若稍加注意,在不损害联意的前提下,形成上联尾字为三声,下联尾字为一声;上联尾字为四声,下联尾字为二声的声调排布,或更佳。 中华楹联(zhylwxgzh)编发,欢迎其他公众号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