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九如 今天 红豆薏米水已经风靡大江南北很久了。 现在市场上还出现了各种升级版,比如大枣红豆薏米水,山药红豆薏米水,山楂薏米红豆水等等,琳琅满目。 《神农本草经》,其认为薏苡仁擅长治疗风湿痹痛,能够下气除湿,长期服用还可以轻身益气。一些中医认为,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的功效。红豆虽然性平,但也是利下之物,红豆薏米都是利下之物,寒湿的人吃了会寒上加寒,雪上加霜。气虚的人会更加气虚,严重的会有一种虚脱的感觉。 长期食用红豆薏米,首先你的阳气会被伤害,没有“火”,“水”也无法滋养器官,身体里的水只能滞留造成更严重湿气。 一个好的方子,要讲究阴阳平衡,寒热同调,有升有降,而不是一味的寒而利水之物,所以红豆薏米水虽然看起来好看,喝起来简单。真的不适合长期饮用。 你到底湿不湿? 看舌头 湿热的舌头是怎么样的呢?湿热的舌头颜色是红的,舌苔黄黄的厚厚的。寒湿的舌头是什么样的呢?舌体胖大,有齿痕,这齿痕就像裙子的边一样。舌体的颜色是白的,舌苔也是白白的厚厚的,有的舌苔上面漂浮着一层水汽。 看小便 湿热体质的人小便会发黄,味道很重,寒湿体质的人尿液清长没有什么味道,如水一样。 看大便 寒湿与湿热都会导致腹泻。湿热导致的腹泻又急又猛,所谓暴迫下注,里急后重,上完厕所肛门有灼热的感觉。寒湿导致的腹泻程度缓慢,肚子总觉得不舒服,一紧张就想上厕所,一吃油腻食品也想上厕所,尤其在夏天表现得更加明显,一天要上好几次厕所。每次都是一点点,不成形,很稀薄,中医叫便溏。 如何安全祛湿? 其实祛湿,并不是一种玄学。我们上学的时候,物理课上就讲过水汽蒸发速度的三个决定因素:气温,气流,面积。 中医祛湿理论也是一致的。 升温: 湿气性属阴寒。《内经》说:寒者温之;《伤寒杂病论》说:痰饮当以温药和之。说明,温法是治疗湿气的根本大法。 理气: 人体内气走得不顺,容易生湿气。湿气又阻碍气的运行,形成恶性循环。久坐之人易生湿。所以祛湿,要理气,要让全身气血通畅。 通络: 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让湿气,通过出汗的方式,从体表的每一个毛孔散布出去,扩大湿气去除的通路和面积。 正确答案——参苓白术散 虽然小编也希望用美食偏方就可以轻松治病,但可惜的是,如果真正生病了,只吃豆子,是不行的。 参苓白术散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莲子肉(去皮)、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炒令深黄色),各一斤。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白茯苓、人参(去芦)、甘草(炒)、白术、山药,各二斤。 白术是一味专健脾气的良药,正如《本草汇言》所说: “白术味甘辛,专入脾胃经,乃扶植脾胃,消食除痞之要药也,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是故劳力内伤,四肢困倦,饮食不纳,中气不足乙要药也。” 中气就是脾胃之气,因此,脾胃气虚可以求助于白术。 茯苓归肺、胃、肾经,也有健脾宁心、利水渗湿的功效。《本草纲目》评价茯苓说: “茯苓益脾和胃,渗湿利水,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其性属阳,浮而升,乃其性也。”茯苓的“渗”类似于脾气的升清功能,有助于脾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茯芩利小便,能通过小便这条路把肠胃里的湿气排掉,起到强壮脾气,通畅大便的作用。这正符合中医“利小便以实大便” 之说。 体内有湿是现代人的通病,也是人们健康的最大隐患。因为湿邪往往跟其他邪气纠缠成一团,成为许多慢性病的源头或帮手。除了日常注意适当运动以外,选择对症的药物才能增强体内水湿的代谢、渗湿、化湿将湿邪彻底赶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