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书不能把你带回生活里去,那还要书做什么?

 明峤 2019-05-24

亨利·米勒(1891—1980)是美国著名作家,其代表作《南回归线》是世界最经典的禁书之一。本文节选自他的杂文,原题为《读与不读》。

亨利·米勒的文字一向激烈,略带冒犯之意,但确有令人深省之处:阅读应是一场自由的历险,它的终点应在书本之外,重要的是启发人对生活与世界的兴趣、热情,否则就也有可能“开卷有毒”。


文 | 亨利·米勒  

译 | 陆薇

首先我想说明一点:在度过了60年不加选择的读书生涯之后,我的读书欲望是越来越小了。(这是件何等难以做到的事啊!)每次我的邮件里都夹着大批的书,这些书中的大部分我是正眼都不瞧一眼的。如果我明智一点,早点听从我青年时期的朋友罗伯特·哈米尔顿·查拉克姆的劝告,那么我不仅视力会比今天更好,身体会比现在健壮,而且会是一个眼光更敏锐的有识之士。

我记得我在《南回归线》中曾写过这位朋友是怎样在有意无意之间传授我读书之道的。他本人到了而立之年还未读完三四本书。(这几本书是惠特曼的、梭罗的和爱默森的)他是我见过的最能从书中榨出更多东西的人,或者说他比我见过的任何人都更能从书中挤出每一滴橙汁,这是门学问,其伟大丝毫不亚于写作本身。掌握了这门学问,一书能抵万卷。

我为那些所谓的“坏书”哀叹,但更令我哀叹的还是那些不好也不坏的平庸之书。一本“坏书”对于读者的影响和好书一样,是刺激。我之所以把书称为“所谓”怎么怎么样的,是因为我从心底里认为没有谁能告诉别人一本书对于对方是好书还是坏书。

我认为真正对人有害的倒是那些平庸的作品,因为写书的人是机器般的人,读书的人也是机器般的人。而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是以这些书为精神食粮的。

那些机器般的人对社会的危害其实比恶人更大。如果上天注定让我们被一颗炸弹炸死,点燃炸弹的人很可能是梦游者。

我在自己的书中强调过这样一个观点,但不幸的是人们要么是没有注意到它,要么是忽略了它。我说读书应该从自己时代的书读起,读同代人的书。然而全世界的教育体系都建立在这样一个错误的概念之上,那就是年轻人应该先把过去的事情都弄清楚,然后再读今天的书。这是个最荒谬、最无用、最错误的说法。难怪那些所谓的“成年人”没有个性,缺乏想像力,而且变通力为零。我真奇怪我们大家到了成年人的时候居然还没有变成疯子。

“人首先要了解本国文学”,一想起这句话的含义,我总是惊讶不已。文学尚且如此,就更不要提了解什么艺术、科学、宗教和哲学了。我对自己逃离大学的那个日子至今记忆犹新。(我只在大学呆了三个月,就告别了它)让我做出这个决定的是斯宾塞的《美丽的皇后》一书。想想看吧,至今所有的大学课程还把这部鸿篇史诗列在必读书目之中呢!前几天我又把它翻了出来,想看看我当年是不是犯了个致命的判断性错误。但我必须承认我现在对它的看法和 18 岁时毫无区别。请别误会,我说的不是别人,就是那位被英国人称为“诗仙”的诗人斯宾塞。这对于品达歌颂体诗来说是多么可悲的一刻啊!

让我再次重申,我的文学欣赏能力大多是从下层社会的穷哥们儿那儿学来的,而不是从那些霸占着讲台的学究们那儿学来的。承认这一点我丝毫不感到羞愧。有谁若想自由激烈地讨论他所喜欢的作品和作家,在学校里是休想找到这样一块论坛的。这让我联想起了我们那所谓的“民主”选举制度。我们选举的只是那些被提了名的人,而那些人又大多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有头脑、有执政能力的人。大概我本人与文学最格格不入的一面也就是我不爱读书的一面,这一点恰恰被评论家们所忽视了。真正让他们头疼烦心的还是我书中的故事。

如果书不能把人们带回到生活中去,不能让人们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营养,那么还要书做什么?

我们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寻求到一本好书,其意义远远大于读这本书。

简单地说,书和其他东西一样只是一种借口,我们想要得到的不是书本身而是别的什么东西。如果导师是在适当的时机和条件之下向我们推荐了一些书,它们也许会达到预期的效果。但谁又能说得准什么时候该读什么书呢?换个角度来说,如果那些书(我指的是真正的文学宝藏,而不是垃圾)有一天落到我们手里,而我们还没有准备好,或者我们精神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再或者我们根本就不想去读它们,那么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

如果说自由之路是人生中应该选择的道路,那么读书也一定应该如此。

还是让读书成为一种历险吧!就让它自然而然地来到我们身边吧!每天人们都在按动太多的按钮控制世间的一切。这个世界已经越来越不适合于人的生存了。

每当伸手去拿一本书的时候,我们都怀着同一个愿望,那就是去结识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去尝试一些我们自己没有勇气尝试的悲剧与喜剧,去做一些会使生活变得更加五彩缤纷的美梦,或者去发现一种生活哲学使我们在承受痛苦与磨难时有更充分的准备。如果读书只是为了丰富知识或者提高修养,(不管这是什么意思)那么书对我来讲都没有什么意义。我最不能忍受的莫过于看到读书人变得越来越呆了。一本书如果不能感动他去做什么事情,就是去犯罪也比做书呆子强。

……

也许我们从书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收获就是产生与人交流的愿望。

读书犹如从沉睡中醒来,开始新的生活,邻居产生新的兴趣,特别是对那些平日里仿佛离我们很远的邻居产生兴趣。

当今的社会是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社会,人对同类的痛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冷漠,或者可以说人已经没有了自己思考与行动的能力!

一本书其实并不比其他的什么东西更好,例如一块石头、一棵树、一头野生动物,或者一片云、一层浪、一面墙的影子;有时书的作用未必比得上这些东西。我们这些写书的人真正应该感谢的不是书籍,而是那些大自然中赋予我们写作灵感的东西,如土地、空气、水与火。如果世界上不存在这样一个作者与读者可以共同汲取养料的源泉,那世界上就不会有书。

没有书的世界真的会是场灾难吗?难道我们就不能口头交流我们的发现与喜悦吗?若是这样,我们就不必去摧毁大片的森林、污染美丽的田野与纯净的空气,或者用书的形式去残害那些辛勤劳作为我们创作提供精神养料的劳动大众,使他们的身心都变得迂腐不堪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