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瘫总结(待续)

 369蓝田书院 2019-05-24
概念: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茎乳孔内面神经急性非特异性炎症所致面神经麻痹。
病因:
1.急性非化脓性茎乳孔内的面神经炎: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病毒)。
2.面部受风或受凉引起局部神经血管的变态反应:血管痉挛,神经缺血、水肿。
3.部分原因不明:比如,生气。
机制:面神经管内面神经受压出现神经麻痹,久之可发生神经变性。
1.神经缺血学说
2.免疫学说:机体免疫力下降,见于妊娠妇女、糖尿病患者;自免,格林-巴利综合征。
3.病毒感染:病毒沿支配神经末梢逆行到膝状神经节,潜伏感染,诱发因素下致病,如上感、月经、寒冷、免疫力下降等。
4.遗传
临床表现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就是起病可快可慢,多在数小时内达高峰,仅占其不超过2~3周,多认为一周内为急性期。周围型面瘫为自限性病程,一般不超过2~3周,1年内症状可治愈或改善。部分非典型面瘫,1年内症状无改善,且经过多种检查排除明确病因。

2.任何年龄可发病,多单侧,极少数双侧。

3.前驱症状发病前几日或病初同侧耳后、耳内、乳突区、面部,疼痛或不适感,可累及咽部、颈部、上肢;部分患者有发热、鼻塞、肌肉痛、咽痛、口唇疱疹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类似感冒。

4.多数患者在睡卧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呆板麻木,或漱口时发现一侧口角漏水;亦有患者睡时因吹风不觉,醒后出现症状;亦有患者开车当风,渐出现症状;亦少数人在暴怒后出现症状。

5.范围上,神经所有分支区域受累;程度上,可表现为完全性、不完全性面瘫。

6.症状体征:
静态望诊,额纹不对称、眼裂不对称、鼻唇沟不对称、口角不对称;

动态观察,额纹消失;蹙额、皱眉困难;露睛流泪;眼裂闭合不全;闭目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角膜下缘的白色巩膜(Bell征阳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低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

口轮匝肌瘫痪,鼓腮、吹口哨不能或漏气;
颊肌受累,食物残渣滞留于患侧齿颊之间;
严重时,舌前2/3味觉障碍,舌麻木,眼干,听觉过敏。
病程迁延,可因瘫痪肌肉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形成倒错现象。

7.少数出现脑神经炎表现:
多为三叉神经炎,表现为分布区感觉减退或增强,角膜反射障碍;
前庭神经受累,出现眩晕;
舌咽神经受累,舌咽反射不对称;
舌下神经受累,舌偏斜;
脑干受累,三叉神经功能分离;
不同脑神经先后受累的迁移性表现;
脊髓长束受累,下肢反射降低。
定位:
1.面神经核以下病变:
茎乳孔以下:鼓索支已分出,不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
中鼓索支和镫骨肌之间:舌前2/3味觉丧失,涎腺分泌功能障碍。
镫骨肌支和膝状神经节之间:舌前2/3味觉丧失,涎腺分泌功能障碍,听觉过敏(重听),镫骨肌反射消失。
膝状神经节:腺体(涎腺、泪腺、鼻粘液腺)分泌减少或丧失,听觉过敏,听力下降,耳鸣,眩晕;患侧乳突压痛,耳廓或外耳道感觉减退或异常。Hunt综合征:带状疱疹病毒侵犯膝状神经节,出现耳鼓膜、外耳道、耳廓外侧面、耳廓与乳突之间出现疱疹,伴发热,淋巴结肿大、颈部皮肤感觉迟钝。
膝状神经节和脑桥之间:面听神经一起走行,眩晕、耳鸣、耳聋,中间神经受损,出现舌前2/3味觉减退,涎腺、泪腺分泌减少;波及三叉神经、小脑半球、小脑脚,出现同侧面部疼痛、麻木、平衡共济失调、眼震。
脑桥内核性及核下性损害:损害面神经核或其发出的面神经根纤维,可引起展神经麻痹;损害皮质脊髓束,出现对侧偏瘫,且面神经支配区肌束颤动。

2.面神经核以上病变:
核上性面瘫,即中枢性面瘫。
一侧上运动神经元面肌麻痹,病灶对策面部口周围肌肉麻痹。
一侧椎体束纤维病变,对侧面肌下1/2~2/3的随意运动消失,但表情肌功能如微笑、举眉动作均正常。
辅助检查:多用于排除诊断。
鉴别诊断:
1. 中枢性面瘫(面肌上1/3随意运动正常);
2. 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
3. 耳源性面神经麻痹(腮腺炎、中耳炎、乳突炎、迷路炎、下颌化脓性淋巴结炎、腮腺肿瘤等);
4. 后颅窝病变(脑桥小脑角肿瘤、转移瘤、颅底脑膜炎)。*周围性
西医治疗:
  1. 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冲击疗法,抗炎、抗过敏,但禁忌较多,如糖尿病、消化道溃疡、活动性结核、妊娠、广泛疱疹、真菌感染等。
  2. 抗病毒:针对疱疹病毒引起者,尤其耳廓疱疹,急性期使用,注意药物说明。
  3. 营养神经:维生素B1,维生素B12,腺苷钴胺,甲钴胺。
难治性面瘫成因:
  1. 体质因素: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由于神经变性,不易恢复。
  2. 病毒侵害:亨特综合征三联征,面瘫、耳后疼痛、耳廓疱疹。病毒对面神经损害大,症状重,恢复较难。
  3. 调护不当:熬夜、饮酒、不避风寒、看电视、打电脑、精神压力大。
  4. 延误治疗时机:最好不要超过40天,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1.面部神经兴奋:面肌痉挛、抽搐。紧张,情绪不稳定,神经敏感性高;调护不当,神经处于紧张状态;病程过长,接受刺激机会增多;手法过重,刺激过频繁。

2. 面部板滞:局部发紧。鼻区:上唇沿鼻翼,过内眼角,至前额发际眉冲穴;颧区:嘴角上行,过巨髎、颧髎,到眼眶下部四白穴;耳前区:耳垂下,沿耳前上行,一直到上额角头维。

3. 联动:眨眼时带动嘴角或面部肌肉一同抽动,也有连带颈部肌肉运动,抽动与眨眼频率一致,治疗难度较大。
继发性或特殊性面瘫:
  • 白血病患者疾病侵及动眼神经和面神经,引起面瘫。
  • 面肌痉挛术后出现面瘫。
  • 孕妇出现面瘫。
  • 糖尿病患者面瘫。
  • 中枢性面瘫。
调护:
  • 避免冷水洗脸,防止局部受风受寒,尤其酒后、洗澡、洗头后毛孔张开;
  •  少看书、电视、手机、电脑,长时间开车,减少用眼,外出戴墨镜,避免强光照射,睡觉时可戴眼罩或盖纱布保护;
  • 少吃羊肉、海鲜、辣椒等生、冷、腥燥、刺激的食物;
  • 保持充足睡眠,切忌熬夜;
  • 可配合面部肌肉功能锻炼,
  • 调畅情志,避免不良精神因素刺激。
几个问题:
  • 面瘫病程近年有延长趋势,原因不详。
  • 病程越短,留有后遗症几率就越小。
  • 针具选择,直径0.22~0.25mm,长度在0.5~1.5寸最为合适。
  • 如果十七八天无一点恢复迹象,提示病人恢复缓慢,需稍增加刺激量;如二十天仍无变化,要采取特殊针刺手法;出现面肌痉挛,应采用轻刺激手法。
  • 如合并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密切观察,西药继续服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