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辟疆辨治糖尿病肾病经验

 369蓝田书院 2019-05-24

编辑推荐语

朱辟疆教授在糖尿病肾病的诊治方面有独到的经验,他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标实瘀血阻络贯穿病变始终,且与脾肾虚衰密切相关,提出该病的治疗原则为补益脾肾、活血祛瘀,结合分期辨证施治,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借鉴。

[摘要]介绍朱辟疆教授辨证论治糖尿病肾病的经验。朱老师依据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特征将其归类于中医学消渴下消、消渴病肾病、溺毒范畴,认为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为脾肾不足、脉络瘀阻、阴阳失调、气机升降失司,临床多从消渴病肾病辨证施治。临床治疗时注重疾病分期及分阶段治疗,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糖尿病肾病(DN)是由慢性高血糖导致的肾小球硬化综合征,是最为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一,早期以微量蛋白尿为特点,随着糖尿病肾病的不断进展,持续发展为大量蛋白尿,最终引发肾功能衰竭而需要肾脏替代维持。有研究表明,糖尿病肾病是发达国家血液透析患者的首要病因,在我国也超过慢性肾炎成为高居血液透析第一位的病因。有研究显示,无论1型或2型糖尿病,超过30%患者均伴随肾脏功能损伤,且高达5%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糖尿病时已出现肾脏损害征象,病程时间超过10年者20%的患者最终发展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晚期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很高,医疗费用负担高昂,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朱辟疆教授是国内知名的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家,从医近50年,学贯中西、治学严谨,在糖尿病肾病的诊治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卓著。现将朱老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机为脾肾不足、脉络瘀阻

1.1  阴虚为本,伴有标实

由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中医学的消渴具有相通之处,临床上,中医学对于糖尿病多从消渴论治。朱老师认为,糖尿病肾病多由消渴病久治不愈逐渐发展而来,由发病初期的阴虚燥热灼伤津液,久而损伤脾肾两脏,导致气阴亏虚,阴损及阳,最终导致阴阳俱损。肾主藏精,为封藏之本,肾气亏虚则精关失于固摄,人体精微物质下泄形成蛋白尿;另一方面,肾为水脏,肾亏则蒸腾气化功能失司,导致津液内停,湿邪聚集为痰,阻遏气机运化,引起人体气机逆乱。在糖尿病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多合并有痰湿、瘀血、热毒、湿浊等实邪。

1.2  瘀血阻络贯穿病变始终

糖尿病发病涉及多脏腑,病变较为广泛,常对机体气血运行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糖尿病病久入络,气阴亏耗日益显著,气虚则瘀血更重,这是瘀阻肾络形成的基础。糖尿病肾病各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血脉瘀阻征象,该病的各系统并发症也与瘀血有关。

1.3  与脾肾虚衰密切相关

《素问》说:“肾者,主蛰,为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灵枢》说:“脾脆则善病消瘅。”《景岳全书》亦言:“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清代陈士铎《辨证录》中说:“夫消渴之症,皆脾坏而肾败。脾坏则土不胜水,肾败则水难敌火。二者相合而病成。倘脾又不坏,肾又不败,亦无消渴之症矣。”上述主要从先天禀赋方面论述了脾肾不足与糖尿病的相关性。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水病无不由脾肾虚所为,脾肾虚则水妄行,盈溢皮肤而全身肿满。”亦从脾肾虚衰角度阐明水肿的发病机制。喻嘉言曰:“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精气上升而灌注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小肠,从便溺而消。”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为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的功能正常,则机体布散水谷精微至全身。另一方面脾之运化功能依赖肾气的鼓舞,肾之封藏亦依赖脾气运化精微以滋养。《圣济总录》有言:“消渴者……久不治,则经络奎涩。”可见消渴日久失治,病及脾肾,久病入络,则为该病基本病机。

1.4  糖尿病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

消渴虽以阴虚为本,但病情日久,阴伤气耗,阴损及阳,引发阴阳两虚之肾病。消渴肾病患者临床多见肢体水肿,并逐渐进展成为顽固性水肿,这与机体阳气亏虚、气化功能失常有关。《临证指南》云:“阴亏阳亢,津枯血竭,致使血液循环受阻,而成血癖,阴虚日久,无阴则阳无以化,故阴损及阳而为阳虚,阳气不足无力鼓动血行水运,湿浊内滞,血行迟缓,疲于脉络。”患者由于疾病后期阴液耗损,虚阳外越会出现烦躁、眩晕、恶心、呼吸深长等症状,甚至出现昏迷、脉微欲绝等阴阳俱损之征象。

朱老师综合历代医家论述以及临床诊治经验,根据当地饮食结构特点,提出消渴肾病的主要病因为脾肾不足、瘀血内阻,病机的关键在于脾肾不足、脉络瘀阻、阴阳失调、气机升降失司,清浊逆乱为患。

2  治疗原则为补益脾肾、活血祛瘀

依据糖尿病肾病的病机特点,朱老师提出补益脾肾、活血祛瘀的治疗原则。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肾共同主宰水液运化,通过补益脾肾的治疗方法,能够起到滋肾生精、活血利水之效。益气能够生血,亦能够促进血行,血脉通畅则瘀血得除,新血得生。清代王清任说:“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疲,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朱老师临床常选用黄芪、当归、川芎等益气活血、祛浊通络药物。《神农本草经》认为黄芪能够“逐五脏间恶血”“通调血脉、流行经络”,能够起到益气通脉之效。现代研究发现,黄芪主要成分为黄芪皂苷和黄芪多糖,该类物质能够有效抑制肾系膜细胞增殖。黄芪多糖能够有效增加红细胞免疫水平,降低尿蛋白。川芎味辛性温,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为血中之气药,川芎与黄芪同用,起到益气活血通络的效果,加之黄芪益气生津,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较强针对性。《医学启源》说:“当归,气温味甘,能和血补血,尾破血,身和血。”朱老师针对消渴肾病伴有血瘀症状者,常用当归、桃仁、红花等品,起到补血活血之效。研究表明,当归挥发油中分离到的当归内酯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效果,能够有效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

3  分期辨治

早期糖尿病患者依据Mogensen分期多为Ⅰ到Ⅲ期之间,此阶段患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仅能通过实验室检查发现尿白蛋白排泄率上升,这与中医学的“下消”相吻合,可视为消渴肾病早期。由于现代生活条件和习惯的改变,迟睡、缺乏运动、饮食不节等不良习惯有所增加,加之饮酒、房事不节,常导致中阳不足,脾气虚弱,浊阴难以敛降,水谷精微输布失司,患者临床常见口干渴、多饮、尿多、肥胖、小便浑浊、大便稀溏等。朱老师认为该时期患者病机多以脾肾亏虚为本,痰浊水饮瘀血等病理产物蓄积为标,治疗当注重补益脾肾。黄芪味甘而性温,能够补气益血、温通三焦,配合灵芝补益肾精,顾护先天,助养后天,此时黄芪用量应当超过30 g,并依据患者舌苔脉象、疾病深浅、体质情况等酌情增减,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中晚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水肿加重,同时伴有高血压、贫血及肾功能下降,严重者伴随代谢性酸中毒、尿毒症神经病变、尿毒症脑病、心肌病变等,依据患者病情程度可表现为中医学虚劳、关格等。由于日久失治,损伤肾络,进而导致中焦之气运化失司,此时期患者以肾气亏虚为本,治疗应当注重补益肾气,辅以补益脾气,方能取得良效。药物可选用灵芝、黄芪、淫羊藿等,以补肾益精,部分患者肌酐显著升高,应当及时进行透析治疗。

4  兼证的治疗

4.1  兼有湿热、寒湿之邪   

依据患者湿热、寒湿的不同,选择配伍适宜的祛湿药物。湿热为著多出现口干苦、舌苔黄腻、脉滑数,若湿热偏于上焦,加藿香、佩兰轻灵化湿之品;若湿热停聚中焦,加苍术、白蔻仁、半夏、厚朴以祛湿理气;若湿热蕴结下焦,加茯苓、泽泻、车前子、猪苓利水渗湿。寒湿为著常伴有脘腹痞闷、肢体困倦、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腻、脉沉迟,可选用苍术、厚朴、蚕砂、独活、木瓜等,其中苍术为健脾化湿之主药,同时具有调节血糖的效果,依据患者体质、病情酌情增减剂量。朱老师认为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黏滞难消,临床当配合芳香燥湿药物,方能取得良效。

4.2  水湿内停  

糖尿病肾病患者多存在水湿停聚之征象,需配伍利水药物。朱老师常用茯苓、车前子、冬瓜皮、泽兰、荠菜花、冬葵子等,其中车前子利水渗湿而不伤正,茯苓健脾益胃化湿,赤小豆通利水道,诸药合用利水渗湿之效更为显著;泽泻利水祛瘀,祛除肾络秽浊邪气,若临床见患者面色黧黑,多为肾络瘀血内阻,朱老师多用泽泻30 g以上,配合牛膝、桃仁、红花、丹参等活血祛瘀之品。玉米须治疗糖尿病肾病引起的肢体水肿,针对性较强,伴有血糖偏高的人群尤为适宜。肉桂温补元阳,鼓舞气血,化气运水,增强利水消肿的效果;适当配伍桂枝通经活络、温阳利气,对寒凝血瘀导致的肢体水肿尤为适宜。

4.3  大便秘结     

朱老师常依据糖尿病肾病患者舌苔情况进行辨证分析,热势较重者选用生大黄,热势较轻应用制大黄,伴有寒象者选用肉苁蓉、锁阳温补肾阳、润肠通便。部分消渴肾病终末期患者,由于口服药物较多,常引起间断便秘症状,此时期应当以滋阴生津、益气活血为主,药物常选用生地黄、麦冬、天冬、玉竹、当归、桃仁、红花等。部分患者应用当归、桃仁、红花等活血润肠之品,效果不显,可以酌情选用火麻仁、郁李仁以加强润肠通便之效。消渴肾病患者以本虚为主,临床应慎用峻下逐水之品,避免损耗正气。

4.4  小便泡沫  

糖尿病肾病患者常见夜尿增多、泡沫尿等症状,另可见大便溏薄、完谷难化,小便清长、尿中浑浊等征象。多与脾肾不足、精气亏耗相关,治疗多选用收敛固涩、封藏摄精之药物,如金樱子、山茱萸、炒芡实、覆盆子、益智仁,治以涩肠止泻、缩尿止遗;另可配伍五味子、乌梅涩肠止泻、生津止渴,有利于阴液的恢复。值得注意的是,选用药物时应当注意中药中植物蛋白的含量,尽可能选用动物类固涩之品。

5  验案举例

女,42岁,2016年12月以多饮多食多尿9年,反复双下肢浮肿6个月余就诊。2007年发现糖尿病,曾服用二甲双胍等药物治疗,自诉血糖控制不佳,2012年开始用胰岛素治疗,目前血糖控制尚可。2013年8月无明显诱因下发现双下肢水肿,至某医院就诊,查尿常规示尿蛋白+,门诊予雷公藤多苷片等药物治疗,服药后病情缓解。2015年7月再次出现双下肢水肿,住院期间予以肾穿刺病理检查,病理结果:糖尿病肾病。此后患者水肿症状反复发作,期间多次门诊复查尿蛋白3+,血肌酐121~156 μmol/L,血浆清蛋白25.3~33.8 g/L,血红蛋白111~123 g/L,后一直予护肾降脂,控制血压、血糖及降蛋白等治疗。2016年11月患者再次出现双下肢水肿,查尿蛋白3+。刻诊:双下肢浮肿,腰酸痠软,畏寒肢冷,时有气喘,活动后加重,面色萎黄,胃纳一般,睡眠差,大便干燥难解,夜尿增多,每晚3~5次,舌淡,苔黄腻,脉沉细。查血生化:总蛋白47.2 g/L,清蛋白25.5 g/L,白球比1.18,尿素15.24 mmol/L,肌酐233.4 μmol/L,尿酸495.2 μ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20.1 mmol/L,胱抑素C 2.45 mg/L,葡萄糖6.45 mmol/L,总胆固醇10.75 mmol/L,三酰甘油 4.94 mmol/L;24 h尿蛋白总量4.546 g。既往高血压病史3年余,血压最高160/110 mmHg(1 mm Hg=0.133 kPa),现服缬沙坦氨氯地平片 80 mg、富马酸比索洛尔 5 mg 每天1次控制血压。辨证为糖尿病肾病气阴不足、湿瘀内阻证。治法:益气养阴,益肾和络,化湿泄浊。处方:生黄芪30 g,熟地黄15 g,炒山药15 g,牡丹皮10 g,山茱萸12 g,猪苓15 g,茯苓15 g,川芎10 g,炒党参15 g,鸡血藤15 g,炒当归15 g,生甘草6 g,砂仁10 g(后下),白蔻仁10 g,积雪草30 g,桃仁10 g,红花10 g,三棱10 g,制大黄15 g,车前子30 g(包煎),陈皮10 g。水煎服,日1剂。

2017年6月27日二诊:双下肢水肿较前明显好转,稍觉乏力,活动后偶有心慌不适,胃纳尚可,舌淡紫,苔黄腻,脉细弱。复查24 h尿蛋白2.455 g/L,血总蛋白52.9 g/L,清蛋白32.7 g/L,肌酐176.1μmol/L,尿素氮11.29 mmol/L,尿酸502.0 μmol/L,三酰甘油3.73 mmol/L。处方:熟地黄15 g,炒山药15 g,牡丹皮10 g,山茱萸12 g,猪苓15 g,茯苓15 g,川芎10 g,炒党参15 g,炒当归15 g,生甘草6 g,砂仁10 g(后下),白蔻仁10 g,积雪草30 g,桃仁10 g,红花10 g,三棱10 g,制大黄15 g,车前子30 g(包煎),陈皮10 g。

2017年9月4日四诊:水肿较前明显改善,无不适主诉,胃纳可,睡眠可,舌苔脉象无特殊变化,仍以前方治疗。

2018年1月18日五诊:患者一般情况好,无特殊不适,复查肌酐97.3 μmol/L,24 h尿蛋白定量2.7 g。原中药继服。

按:本患者消渴日久,阴虚燥热演变为气阴亏虚,湿热、浊毒、瘀血等病理产物内阻。朱老师认为,在消渴肾病早期即应进行中医药治疗,同时配合降血糖、控制血压及血脂、调整饮食结构等措施。本病临床以气阴两虚、瘀血内阻最为常见,朱老师常选用益气养阴治其本,活血祛瘀、清利湿热、祛湿泄浊治其标,常选用益气养阴药物山茱萸、熟地黄、黄芪、女贞子、麦冬、天冬、知母、黄精、制何首乌、桑椹子、墨旱莲、炒山药等,活血多选用丹参、桃仁、川芎、当归、红花、赤芍之属。现代医学认为该类药物有助于降低血压,同时能够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降低尿蛋白排出,改善肾功能,延缓肾小球滤过率的降低。现代研究显示,黄芪具有明显的降血糖、降低尿蛋白效果。利水渗湿多选用车前子、茯苓、猪苓、泽泻之品,轻药重投,适当应用能够防止机体阴液的耗伤。通过益气养阴、活血祛瘀、泄浊祛湿治疗,使患者病情稳定,肾功能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责任编辑:李庆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