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论
抬脚走三山,亲身足桂攀。
上爬岩巉险,下跃水泥湾。
信步千潭笑,飞驰万竹潸。
广巡花草落,普阅九州颜。
《家》论
赤县一家亲,三山九族伦。
高曾宗祖父,四季盼恒春。
吾子孙玄笑,庭园比户珍。
广开文武殿,普育道儒人。
《副词》
会意广修文,知心翰墨醺。
连名形实动,副助拟虚闻。
乐亦耶哉妙,之乎者也云。
三山文胜祭,四海璧泉耘。
《甾》论
耕耘碧石田,点种洒粮连。
春夏盘山绿,团圆涉涧鲜。
嫦娥舒袖舞,玉兔报丰年。
万户甾民唱,千家富庶天。
仓颉造字《腿》论
文字中的腿和现实的腿一样,是立体的腿,是从几个角度都可以观察,且有不同称谓。腿,仅仅是名词的腿,还有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腿。
腿,是从后面看到的称谓,所以它的动词是“退”。从正面看腿是“胫”,所以才有胫直,直径等,都是直接,不能拐弯儿。
从两侧看到的腿,都是腿的动作,步幅有大有小,频率有快有慢。先、竟、见、兜是运动的腿形,表示运动的状态,是副词。兒、兄亦如此,都和人类相关。
九、夊、久,它们也是腿型,表示人或物的持续反复的动作。以九为边旁部首的字:轨、旭、尵等。以夊为边旁部首的字复、夋(qun)、畟(ce)等。
九用腿的形状,用九的数字(多)表示运动的规律性。所以轨道,旭日它们都能体现出规律,用人的腿型喻示太阳,车辆是运动之物。夊(sui),是频率较高的动作。一般出现在文字的部,如反“复”,“逡”巡,畟畟而行等。复的本意是走过来,走过去。逡(逡)的动作稍快,杜甫《丽人行》后来鞍马何逡巡.....。是对在三月三日的活动中,侍从一批一批往复,汇报杨国忠的到来的描述。
久也是腿的形状,是一次动作时间比“夊”长,那一条“腿”还没有到位,所以称“久”。
畟畟而行,就是侧身而行。是说后稷在教人民种田的动作。人扶着农具在后面,只能侧身。文字是在生活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因而要到生活劳动中去学习。仅仅在课堂上学习,只获得感性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得“理”性知识。
仓颉造字《家》论
古人言“家”,实际为“家族”。如同老舍的小说《四世同堂》那样,子孙满堂。儿子之间为亲兄弟,他们的儿子互称“堂兄弟”
老人仙逝,兄弟要分“家”。于是各自有了“家庭”,家,不仅是人口,还表示住宅(领地),宀(冕)表示所谓有法人资格建筑,如宫、室、宣、堂等。户、房、库、庭等是从属的建筑,从字形上已经被分开。
诸子百“家”是指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一起,且有众多门徒以为延续的集大成者为“家”。众所周知:孔子是教育家,孙子是兵法家......。
现在的各“家”是否能按文字中的概念推敲一番呢?理略是否有建树?实践是否有成果?能否持续发展?能否出于蓝而胜于蓝?
不能,理论的没有,成果的不灵。 这些人是啃老家,啃得对虾只剩下须也不愿松口,能不能自己成“家”?
仓颉造字《副词》论
当文字被创造出来,副词就应运而生。副词的作用是广泛的,既可以修饰某一个词,也可以修饰全句。所以副词的理解关系到文章,尤其在古汉语中,副词往往成为字眼。
副词较名词难于理解,其原因是文字是象形字,而象形字多为名词,无论山水天地草木人物。所以象形字实际是“形象”字,而表示副词的字却没有象形,自然也谈不上“形象”,副词准确的讲是“抽象”字,就是用有形的字表示出无形的意思,就是抽象。这种抽象就是《说文解字》所言六书中的“会意”。抽象的会意字比起象形的名词(字),是有困难的。
文章“隽”永,是说文章好令人回味。其实用味道二字本身即是抽象,文章怎会有味道呢?况且味道有多种,雋永又是哪一种?所以要会意“雋”字。《说文解字》:雋上是隹,是天鹅,下是一张弓。意思是眷恋天鹅的美味。
副词较多的为语气词。语气词虽然也经口腔发声,但意思多种多样。如于、咢、乎等。于吁(须)是出长气,是暂缓。骑马驾车使牲口停下喊于,乎是用力平均的喘气,它很像平,平时自然的喘气,左右一点表示平衡。亏、咢下部相同。亏是呼气之后短暂停顿,气之不足,需要再次吸气。咢是呼气时受到某种刺激,停止进气的状态,所以瞪大眼睛,张着嘴。亏下部的勹,是人的下颚骨。
抽象意思的文字,是会意字,是副词。
仓颉造字《甾》
《说文解字》:甾菑(zi),同音同义,不耕田也。所谓不耕,是不能耕,耕也无用。田字上面的(川),是水流的意思。川字之所以拦腰曲折,表示水反复经过,如巡也有反复之意。反复也就意味地表有积水。地表积水的原因是地势平坦且低,地下是不透水的黏土。故水在田上。这种田地易于开垦,但是农作物不易生根,稍有积水庄稼就会倒伏腐烂,自然没有收获。淄博市在山东省,为何叫淄博?字义是十分清楚的。所以淄博不产粮食,却产瓷器。瓷器的原料就是黏土。
《周易-无妄》也有一解曰:不甾畬。甾的本意是只除草,不耕田。畬是垦种三年的熟地,应该是产量最好的时候。不甾畬就是不除草也不垦种却像得到高产田,就是妄想。所以这段话的题目叫“无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