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讲 汉字与中医文化

 方坤若水 2022-08-08 发布于重庆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而且是当今世界上仅有的仍在通行使用的最古老的一种文字。汉字是联合国规定的6种工作语言之一(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汉语),使用汉字的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1/5。汉字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大气、美丽、端庄,气韵生动。从仓颉造字开始,我们古老的生命便以一种方方正正的方式存在,汉字与中医的起源和发展、人体的生命与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这句话揭示了汉字内涵的丰富性。解读汉字,可以窥见中国本土文化的特色,感悟中国文化之根,领悟人体生命之道。

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

探索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是研究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我们的祖先首先是靠口头说话来交流思想的,但这种方式常常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将这些口头语言文字符号记录下来,汉字就逐渐产生了。关于汉字的起源,主要有三个传说,分别是“结绳记事”“伏羲八卦”和“仓颉造字”。

一、结绳记事

结绳记事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周易·系辞》郑玄注:“结绳为约,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亦云:“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结绳记事的做法,在世界上一些较为原始的民族地区直至晚清还有留存,如中国云南的傈僳族、哈尼族,台湾的高山族等。然而,结绳记事的方法,用来计数、计日或提示注意则可;用记复杂的事件、思想则不可,因为其结所蕴含的符号意义,须由结绳之人来解释。虽然有人认为,汉字如“十”“廿”“卅”“卌”等,似乎反映出结绳的痕迹,不过,很明显,结绳还不是可以记录语言的成系统的符号。

二、伏羲八卦

《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尚书·孔序》:“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八卦分别为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艮(☶),代表山;离(☲),代表火;坎(☵),代表水;兑(☱),代表泽;巽(☴),代表风。八卦实际上,它只是上古先民原始的记事符号,后来演变为卜筮的符号,进而再度组合推演为六十四种卦象。应该说,无论是八种还是六十四种符号,均无法表述千差万别的世间万物。很显然,八卦也不可能成为记录语言的系统符号。

三、仓颉造字

《荀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荀子认为,喜欢写字的人很多,唯独仓颉创造的汉字流传下来,是因为他用心专一。其后《韩非子·五蠹》《吕氏春秋·君守篇》都有仓颉作书的记载。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则说得更为详尽:“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史者,记事者也。仓颉为记事之官,思造记事之法,而文生焉。”相传仓颉是黄帝时代的史官,他的记事之职倒是颇合造字者的身份。《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古人把创作汉字看作神圣的事情,因此文字的发明惊天动地泣鬼神。文字的出现,是中华文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重要标志。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和构造

汉字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创造的,从最早的图画文字和记事符号,发展到今天独具魅力的通行字体,经历了数千年的演进和变革,结构方正,形体美观。

一、汉字的主要形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字的形体不断演变,经历了甲骨文(殷、商)→金文(西周)→篆书(春秋、战国、秦)→隶书(秦、汉)→楷、草、行书(汉、魏、晋)→简化字这么一个过程。 在形体演变过程中,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由形义结合紧密到形义相离,由造字方法的表形表意到形声,由笔画繁复到简化。由于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所以每个汉字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二、汉字的构造

关于汉字结构的分析,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在《左传》中就有“止戈为武”、“皿虫为蛊”之类的记载。但真正形成关于汉字结构的理论体系,是在汉代。东汉许慎概括汉字的造字法有六种,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理论发展到清代,王筠《说文释例》提出了“四体二用”说,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是用字之法。这种说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下面主要介绍前四种。

(一)象形字(印刷时注意,下面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字体应大一号)

许慎《说文解字·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顾名思义,象形是摹拟事物的外部形状造字的方法,是用尽可能简单的线条勾勒事物的轮廓,来表现事物最突出的形状特征。凡象形字,《说文解字》都注明“象形”二字或“象……之形”。如: 日 日(甲骨文)日(金文)日(小篆),象太阳之形。 月 月(甲骨文)月(金文)月(小篆),象弦月之形、象月亮常缺之形。 水 水(甲骨文)水(金文)水(小篆),象水流貌,象小河之形。 子 子(甲骨文)子(金文)子(小篆),象大脑壳两臂上扬的婴儿形。 雨 雨(甲骨文)雨(金文)雨(小篆), 象天上下雨之形。 心 心(甲骨文)心(金文)心(小篆),象心脏之形。 酉 酉(甲骨文)酉(金文)酉(小篆),象盛酒之器,亦“酒”字初文。 册 册(甲骨文)册(金文)册(小篆),象编连一起的简册形。 果 果(甲骨文)果(金文)果(小篆),象树木上结果实形。 人 人(甲骨文)人(金文)人(小篆),象人体侧面之形。 木 木(甲骨文)木(金文)木(小篆),象树木形。 右 右(甲骨文)右(金文)右(小篆),象右手之形。 大 大(甲骨文)大(金文)大(小篆),象正面站立伸开两臂两腿的人形。

(二)指事字

许慎《说文解字·叙》:“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所谓指事,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方法。指事字分为两种。

1.纯粹象征性符号

例如:表示数目的“一、二、三”皆集画而成。上上(金文),下下(金文),二字是通过两个线条的位置关系来表现其意义的。

2.在象形字基础上添加提示性符号

本 本(小篆),在木之根部添加提示符号。指树根。 末 末(小篆),在木之梢部添加提示符号。指树梢。 亦 亦(小篆),在人之两臂之下添加提示符号。“腋”之古字。 元 元(小篆)在人之上添加提示符号。指人之头部。 刃 刃(小篆),在刀之口部添加提示符号。以示刀刃之所在。 寸 寸(小篆),在手之腕部添加提示符号。以示寸口。 甘 甘(小篆),在口中添加提示符号。以示舌头。后亦用作动词,意思是 品尝。天 天(小篆),在人之上添加提示符号。《说文解字》:“颠也,至高无上。”实为人之头。

(三)会意字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并把它们的意义会和起来,以显现一个新义,武、信二字就是这类会意字。武,下“止”表示步行,上“戈”表示兵器,会意为人和兵器,征伐用武。信,从人从言,会意为人言诚信,说话真实。 从 从(甲骨文),会二人相随之意。 北 北(甲骨文),会二人向背之意。“背”之古字。 明 明(甲骨文),会日月之意。 益 益(金文),会水在皿上之意。“溢”之古字。 盥 盥(金文),皿从双手从水。会洗手之意。 休 休(小篆)人依在木旁,会休息之意。 炙 炙(小篆)肉在火上,会烤肉之意。 男 男(小篆)人用力耕田之意。 友 友(小篆)从二手同一指向,会同志者为友。 卡 卡(小篆),上不上,下不下。 采 采(小篆),手在树上摘东西。 莫 莫(金文)从日在艸中。“暮”之古字。

(四)形声字

许慎《说文解字·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是一种由表示意义类属的形旁加表示读音的声旁来结构汉字的方法,由这种方法造出的字叫做形声字。它是一种造字能力极强的造字方法。《说文解字》在注解形声字时都注明“从某,某声”。如:江,从水,工声。河,从水,可声。肝,从肉,干声等。 关于形声字,我们应注意它的结构形式。 左形右声:江、河、理、沐、腑、诂。 右形左声:期、胡、攻、顶、领、教。 上形下声:药、空、草、巅、宇、篇。 下形上声:基、盲、恭、灸、贡、裳。 内形外声:问、闻、闷、辩、凤、輿。 外形内声:裹、褒、固、闾、圃、氲。 声居一角:旌、旗、咫、飓、徒、徙。 形居一角:修、颖、题、荆、旭、聖。

第三节 汉字与中医文化

中医学作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代表,以其独特的疗效和别具风格的理论思维立足世界科技之林,与汉字、国画、京剧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国粹。汉语言文字和中医药的关系非常密切。就在汉字出现“隶变”而定型的秦汉时期,中医药也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峰。在两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文字的普及、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古人为后世留下了数量巨大的中医古籍文献,中医药也因此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一定意义上,汉语言文字是中医药学的文化载体。

一、汉字对医药史实的反映

(一) 毉—醫

最早的医字下半部是一个“巫”字,写法是“毉”。为什么把医字下半部写成了“巫”呢?这就涉及到医学起源问题——“医源于巫”。商周时期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巫师,既能交通鬼神,又兼及医药。当时巫术盛行,人们缺乏医疗知识,人生病后以为是鬼神作祟或者是祖先处罚他们,因此巫师便用祈祷、祭祀、念咒等方法来治病,以求得祖先保佑他们,鬼神宽恕他们。甲骨文中就有“武丁”身体不好、牙痛、舌头生疮,祈求祖先保佑的卜辞。可是巫师的这些活动,对患者仅具有安慰、精神支持的心理作用,真正治疗身体上的病,还需要借用药物,或采取技术性治疗。因此他们不得不在求神拜祖的同时,采集一些民间有效的处方和药物来治病。《山海经·海内西经》就记载有巫咸、巫彭等10个巫医来往灵山采药的事。这就是古代将医字写成“毉”的原因。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自然常识和医药知识逐渐丰富起来了。人类学会了酿酒,中国的酒主要是由谷物酿成的,属于水谷之精华,可使人通神明,还可以通行经脉,在医治疾病中,用酒的机会越来越多,自然地“酉”就代替了“巫”,“毉”字就变成了“醫”字。“醫”字左上方是个“匚”,古代画方的工具,意为方正、规矩,就是医学首先是医理的问题。“匚”里面是一个“矢”,“矢”为箭,代表中医常用的针灸。右上方是个“殳”,为古代常用的一种兵器,用竹木制成,有棱无刃,属棍棒打击类武器。所以“醫”字在整个上半部不仅涵盖了医理,还涵盖了敲打按摩、针灸等治疗手段。

(二)樂—藥

“藥”是“药”的繁体字,小篆写作“药”,《说文解字》曰:“药,治病草。”在甲骨文中它与“”(乐yuè)字同源同构。“”的本意:下面为“木”,表示架子,上面为两根丝线,代表琴弦,中间一个“白”字,表示调琴的器具。音乐可以使人快乐,所以“乐”又读作快乐的lè。药物以草木为主,在“乐yuè”在上面加上“艹”字,组成“藥”。表示治疗疾病不仅要靠草药,而且通过音乐来调理人的心情。

(三)砭—箴—鍼

在针具的记载上,先后有“砭”“箴”“鍼”等字。“砭”,《说文解字》称:“砭,以石刺病也。”砭,即指砭石,它是一种锐利的楔形石块,作为后世刀针的前身,是中国医药史上最早的医疗工具,既可以用来破开脓肿、排脓放血,又可以用来刺激人体的体表穴位。它的出现应该是在新石器时代之后,一般据此把针术的起始定在新石器时代。“箴”“鍼”皆为“针”之古字,箴字从“竹”,说明在历史上曾有过用竹针的时期,鍼字从“金”,很显然则是进入了金属针具时代以后的事了。

二、汉字对生理病理观的反映

古人对于生理病理现象的认识,作为一种社会生活体验,很自然地也反映到了汉字的创造中来。如: “心”字甲骨文写作“心”,像人体心的形状。古人认为,心主神志,主管着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因此,心部的字大多与思想、意识、感情、情绪等有关,如思、想、忘、忐、忑、愁、虑、恐、怒、悲、意、念、感、愿、忆、怯、恼、慕、恨、情等(“忄”与“”为“心”之变体)。同时,古人还认为心居人身之中,因此,“心”又有中心、中央之意,如圆心、江心等。 “思”字小篆写作“思”,这是一个会意字,上部为“囟”,代指婴儿的囟门;下部为“心”之象形。在古人看来,婴儿囟门的跳动与心脏的跳动节律一致,因此将两者联系起来,认为大脑和心脏都是与思维相关的器官,心主感知,脑主思考,二者结合起来便成为思。

三、汉字对疾病的认识

“疾病”现在是一个双音节词,但在古代,它们分别有着不同的含义。《说文解字》曰:“疾,病也。从广,矢声。”“病,疾加也。从广,丙声。”可见,东汉时期的许慎认为,病为疾之重者。后世有人从甲骨文等字形来分析,认为“病”表示人卧床不起,浑身出汗,当指内科病证;“疾”字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其字均像一个人腋下中箭之形。因此,“疾”字中的“矢”并非单纯表音,当兼表义,说明其与刀箭有关,而指外科病。后来二字间又连用,内外科区别消除,而发展至今,其轻重之别的程度界限也就消失殆尽了。 “蛊”是传说中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专门用来害人,人受其毒则病。甲骨文中的“蛊”字,像虫在皿中,“皿”字上面有三个“虫”字,表示器皿里的虫子很多,它们互相吞噬,剩下最强最毒的一条叫蛊。皿是一种食器,虫在其中,人误食之则进入人体,造成疾病。《说文解字》称:“蛊,腹中虫也”,表示腹中的寄生虫。 “盲”,指目不可见之病,它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说文解字》曰:“盲,目无眸子也。从目,亡声”。“目”为形符,“亡”为声符,“亡”,本义为逃离、出走,亦有丢失之义,在此兼有表义功能,表示失去眼眸,眼失眸自无可见之理。 对于外伤类疾病,在字义中也有相应反映,如“伤、创、折、断”四字,就是对不同程度外伤的指称。如《礼记·月令》载“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汉代蔡邕注为:“皮曰伤,肉曰创,骨曰折,骨肉皆绝曰断。”较准确地区分了外伤的轻重程度。

四、汉字对脏腑组织形态的描绘与命名

对某些脏腑器官的形态已有所认识,如“心”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中极像“心”之形,金文中略有变化心,但仍像心之外形,小篆写作“心”,更像心之剖面图形。这说明古人很早就对“心”之形态有了直观认知。 又如“胃”字,最早也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中的胃字像胃之形,胃腔中小点,像胃中之食物;金文中在其下部又加入“月”成“胃”,以示胃的肉质属性;小篆写作“胃”,和金文近似。说明古人已经比较准确地掌握了胃的形态,及其为空腔脏器,内可盛饮食物的特性。 对于某些经穴的命名,利用汉字表意的功能,充分地反映了其生理特性。如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经穴,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溪”字为“谿”字的异体字,《素问·气穴论》云:“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谿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太溪穴在脚踝内侧,肌肉浅薄,故名曰“谿”。而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经穴,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其处肌肉丰厚隆盛,故以“谷”名穴。 总而言之,由于汉字具有表义的功能,它所承载的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是其他拼音文字所无法替代的,这也正是古诗文和中医药术语在译作其他文字时面临许多失真的原因所在。

第四节 趣谈中医药学中的语言文化现象

中医语言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体,不仅孕大含深,而且气韵生动。从独具匠心的汉字到言简意赅的成语典故,从富有诗意的药名到妙趣横生的对联,从充满智慧的神话传说到含义隽永的寓言以及形象深刻的比喻等,无不蕴涵着丰富的语言文化现象,无不与中医的起源和发展、人体的生命与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解读这些趣味盎然的语言文化现象,来探索中医之渊源,领悟人体生命之真谛,揭示其深刻的文化意义。

一、寓意深刻的成语典故

中医药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壤,传承这一文化的载体是语言,成语、典故是语言文化中的精华成分。作为与人类生命、生存、生活休戚相关的医学,毫无疑问是成语、典故产生的重要源头。例如,成语有肝胆相照、心惊胆颤、精疲力竭、病入膏肓、三折肱知为良医、妙手回春、吮痈舐痔、六脉调和、薏苡明珠、乐极生悲、杯弓蛇影、起死回生、头昏脑胀、对症下药、讳疾忌医、如法炮制、上医医国等;典故有“岐黄”、“悬壶”、“杏林”、“橘井”、“青囊”、“坐堂”等,有的直观、形象或间接、含蓄地表述了中医学医理,有的揭示了中医学的源头,有的是对医学家精湛医技、高尚医德的赞扬。凡此种种,都与医学紧密相连,令人叹为观止、心悦诚服。

(一)悬壶济世

“悬壶”是中医行医的专用名词,典出《后汉书》卷八十二《方术列传》。壶公是汉时一位卖药的老翁,有道术,常用符治病。每天悬一壶于市头卖药,“药不二价”,“治病皆愈”,“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费长房发现此秘密,认为神奇。因此奉酒脯前往拜访,老翁邀他一起进入葫芦中,只见大厅布置地整齐华美,佳肴满桌,他立刻拜壶翁为师,学习医术与修仙之道,学成之后也开始悬壶行医。从此以后,“悬壶济世”就成为中医行医的专用名词。这一典故流传甚广,至今人们日常语言中还有“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样的口语。

(二)杏林春暖

“杏林”是中医的别称,语出晋代葛洪《神仙传》:“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奉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两万余斛。”从此“杏林”一词就流传衍变为中医药的代名词了,人们在称赞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时,也往往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高手”等词语来形容。

(三)橘井泉香

“橘井”一词 与“悬壶”、“杏林”一样,在中医学界脍炙人口,出自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卷九《苏仙传》,也与道医有关。相传汉代苏仙公得道仙去前,对母亲说:“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以疗人。”第二年,果然发生疫病,他的母亲便遵照嘱咐,用井中泉水泡橘叶施救众乡邻,活人无数,一时传为佳话。当代医学大师叶橘泉先生之名也出自此典故。

二、妙趣横生的药名诗词

(一)药名

在丰富多彩的中药宝库里,几乎每一味药名都很讲究,有的大方雅致,有的含蓄秀气,有的纯朴厚重,有的灵动飘逸,大都意韵丰富而充满诗情画意,让人过目难忘。如仙鹤草、何首乌、三七、黄连、牵牛、人参、柴胡、当归、玉竹、独摇草、合欢、刘寄奴等,这些药名不仅与它的自然属性、药理功效有着密切关联,而且还与人们对自然界的美好希冀、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也有着深切的联系,因而好多药名都有着美丽动听的传说。如“何首乌”的传说: 根据古医籍记载,何首乌这味药其名有五:野苗、夜交藤、野合、地精、何首乌。据民间传说,有个叫何田儿的人,体弱多病,年五十八岁,尚未娶妻成家,有一天夜里,他酒醉后睡卧于山野间,朦胧中看见两株藤本植物,相距三尺多,苗蔓忽然相交在一起,久而始解,解后又交。田儿见此情景,甚为惊异,次日凌晨就连根掘回。遍问众人,没有一人能够认得这是什么植物。后来有一位山老忽然走来,田儿出示询问,山老回答道:“你既然年老无子,此二藤相距三尺多,苗蔓忽然相交在一起,久而始解,解后又交,实在奇异,这恐怕是天赐的神药吧,你何不服用试试呢?”于是田儿便将所挖之根捣为细末,每天早晨空腹时以酒送服一钱。七天后即思念家室,连服数月后更感强健,因此常服不断,又加至每日二钱。一年后所患诸病完全痊愈,原已花白的头发变得乌黑油亮,原已苍老的容颜变得光彩焕发,遂娶妻成家。十年之内,生了好几个男孩,于是将本名“田儿”改为“能嗣”。从此以后,他家即将此药当作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能嗣又让儿子延秀依法照服,父子二人都活了一百六十多岁。延秀生儿名“首乌”,首乌依爷爷、父亲之法亦服此药,也生了好几个儿子,活了一百三十多岁,虽为百岁老人,头发却乌黑如漆。 何首乌有雌雄:雄者苗色黄白,雌者苗黄赤,它们夜晚时苗蔓相交。在采摘时要雌雄一起采集。何首乌其块根常长成各种形态,或象人,或似龟。何首乌以其块根入药,有“益气血、黑须发、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之作用。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涩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须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 
 (二)药名诗词 在我国古代还曾有药名文学这一说,所谓药名文学,就是以中药名为语汇创作的文学作品。如南朝时期,有萧钢《药名·朝风动春草》一诗,其中“烛映合欢被,帷飘苏合香”一句最是巧妙贴切。 宋代著名文学家辛弃疾曾有几首药名词流传于世,如《定风波·静夜思》: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镂织流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苁蓉)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 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荒。 词中共用了云母、珍珠、防风、沉香、郁金、硫磺、柏叶、桂枝、苁蓉、水银、连翘、半夏、薄荷、钩藤、常山、宿砂、轻粉、独活、断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菊花等药名。整首词以25味中药连缀得如穿线珍珠,深含亲切缠绵之意,读来饶有兴味,既表达了词意,又不显得牵强,作者文采、学识尽显其中。据传说妻子接信后,亦以药名回书: 槟榔一去,已历半夏,岂不当归也。谁使君子,寄奴缠绕他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妻叩视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来了白芨书,茹不尽黄连苦。豆蔻不消心中恨,丁香空结雨中愁。人生三七过,看风吹西河柳,盼将军益母。 信中句句嵌以中药名,表达了情意绵绵的思夫之情。 最典型的是清代名医叶天士写过的以春夏秋冬为题的中药名四季歌,不仅可帮助初入药房的学徒熟记药名,而且具有春光秋景的情趣。 春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问泽兰。 夏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几多红娘子,笑道槟榔应采莲。 秋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回香。 扶童便取葡萄酒,醉到天南星大光。 冬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纸糊窗一层层。 睡到雪消扬起石,户悬门外白头翁。 四首诗歌嵌有常山、芍药、牡丹、远志、使君子、当归、泽兰;半夏、菖蒲、红娘子、槟榔、防风、白芷、阳起石、白头翁;又拆分了地黄、茴香、童便、天南星等,是药名本字嵌入、谐音和拆分法的综合运用之典型,同时还道出了先生的情趣。

三、充满智慧的药名谜语

明代唐伯虎博学多才,不但会吟诗作曲,能书善画,还通医道,常为亲朋好友治病。其处方怪异,却有奇效。有一次为好友祝元明的小儿子腹胀疼痛开了一张处方:“尖顶宝塔五六层,和尚出门慢步行,一把园扇半遮面,听见人来即关门。”写完即将“处方”递给祝元明说:“将此物挑三个大的,同一撮韭白捣碎,外敷小儿肚脐眼,不日即愈。”祝元明一看处方,略一思索,笑了。忙命人去菜市场买“药”,按医嘱为小儿治病,不到一天,小儿病愈。原来唐伯虎所开“药方”是“田螺”。 总之,这些药名诗词、对联、谜语、书信等给药物以活力,赋草木以生机,妙趣横生,寓意深刻,使人们既能得到艺术享受,又能增进中医药知识,对于学医者来说又便于记忆。

四、形象深刻的比喻

中医古籍中广泛地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分承等各种修辞手法,文采斐然,笔力雄厚,虽非文学作品,却具有浓郁的古典文学色彩,好多篇章都可与历史上的文学名篇相媲美。如“危若冰谷”,“用药如用兵”,“德教,兴平之粱肉;刑罚,治乱之药石”,“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等等。除此以外,治疗方法上也有许多新奇有趣的比喻,如“滋水涵木”、“培土生金”、“扶土抑木”、“补母泻子”、“泻南补北”等,借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人体与自然界五行相生克的原理联系在一起。 综上所述,中医药文化是一种遵循自然、敬重生命、关怀健康的文化,既具有深刻的医学价值,又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然而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往往是“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具有“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的特点。不通古籍,就难以把握中医之道,更不可能成为中医名家。凡学医者,定当知文,才可为医;医文并晓,理义兼通,始成名医。正如人们所说的“文是基础医是楼”,“秀才学医犹如笼中抓鸡”。凡能阅读并汲取中医经典精华者,除了具备中医学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以语言学为功底的传统文化修养。这样才能透过简洁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文化现象,把握到中医发展的脉搏,领略到中医文化的智慧和魅力,体悟出生命至尊至贵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