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行将消失的成都银花丝

 zzm1008图书馆 2019-05-25

银花丝是成都最具特色的汉族传统金银工艺品,这项金属工艺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明清时就已经达到过极高的艺术水平,它与蜀绣、竹编、漆器一起更号称成都的“四大名旦”。可制作花丝首饰、摆件。传世文物有清末民初花丝珐琅凤鸟嵌宝红玛瑙耳环、银花丝编织松鹤纹盖罐。

成都金银器的制作源于公元前1700年的殷商,至汉代便出现了金银花丝制品。至汉代,成都的金银器工艺水平已有了很高的造诣。西汉政府在成都、广汉两郡设立工官监造金银器等,规模已较宏大。它除宫廷享用外,并赐封疆大史,有功之臣。在长沙马王堆、湖北江陵凤凰山及贵州清镇等汉墓中,乃至朝鲜平壤、蒙古诺音乌拉古墓中都曾发现大批署有“蜀郡西工”、“成都郡工官”戮印的金银器。

多样银花丝工艺品

到宋代,成都的金银器制作已十分精美,出现了丝、片结合的产品。1969年在四川德阳孝泉镇发现了窖藏的一批宋代成都造的银器,有莲花杯、菊花杯、镂空盒、瓜形壶等,造型多样,结构巧妙,做工精美。到了明清,成都的金银花丝工艺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平填”花丝技艺。明清时期,成都的金银花丝大量使用'堆丝、填丝、垒丝、炭丝、錾刻'等工艺,逐步形成了地方特色。

精美的银花丝制品

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内迁,成都云集了一大批文化名流、达官商贵。金号、银楼大量涌现,华兴街、东大街、打金街、署袜街、鼓楼街一带均采用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生产大量银花丝产品。今南起文武路,北止楞伽庵街、通顺桥街交会处接白云寺街一段,其时银器、银丝手工作坊多汇聚于此,遂得名银丝街,至今尚在。但在抗战后,这一市场逐渐萧条冷落,成都的金银器制作陷入低迷的历史低谷。

1949年成都解放前夕,仅有老庆和、五凤、老凤祥、天成亨、天宝等少数金号、银楼勉强维持生产。品种也只有戒指。1951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川西分行将成都部分金银器制作艺人组建成立了国营成都金银饰品店。1959年,国营成都金银饰品店与民族用品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国营成都银丝工艺制品厂,后来成立成都金银制品厂,2000年改制组建成都金银制品有限责任公司。80年代初期,成都金银饰品行业的成都金银制品厂、成都市金属工艺品厂两个厂家,先后被列为涉外旅游参观购物定点单位。广州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对成都市银丝工艺品实行包销,产品经苏联转销欧美。1994年,成都金银制品厂被确定为生产花丝镶嵌的“全国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

银花丝工序繁多,银丝最细的仅有人头发的一半,粗的也仅几毫米。把白银抽成不同粗细的银丝后,按照已制作出的图形边框,用掐丝、填丝、织编和累丝四大技法对中间的图纹进行填充和编织,这种独特的技艺全凭艺人的艺术感悟和熟练的手上功夫。旧时花丝工艺讲“三年零一截”,意思是至少三年才能出徒,至于那“一截”多久,则由师父说了算。由于“银花丝”工艺复杂、工序繁多,不能由一人独自完成,很多匠工即使学会了制作,也无法独立门户,这也是银花丝学徒大量流失的原因之一。

银花丝制品体现出的繁复工艺

银花丝的烧蓝、堆景、无胎成型等技术已经面临失传,而錾片这一技术更是已经失传。据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道安介绍,錾片技术原本只有原成都金银厂的张永昌掌握,但张师傅并不愿意将这一技术外传,而其儿子又不愿意学,故此技术在张永昌去世后就完全失传了。道安无奈地表示,目前“银烧兰、堆景、无胎成型”三大技术也只有自己能够掌握。

2008年6月7日,银花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