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止咳化痰平喘方】

 石门易卜 2019-05-25

凡能消除痰涎,减轻或制止咳喘的药物,叫做止咳化痰平喘药;以止咳化痰平喘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称止咳化痰平喘方。

    咳嗽、气喘与痰涎在病机上常有密切关系,咳喘多挟痰,痰多常致咳喘。因此,临床上止咳化痰平喘药常相互配伍使用。

    按止咳化痰平喘药的不同性能,分为温化寒痰、清化热痰及止咳平喘药三类。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止咳化痰平喘的方剂。

苓甘五味姜辛汤

    【组成】

  茯苓四两(12g),甘草三两(9g),干姜三两(9g),细辛三两(5g),五味子半升(5g)。


    【主治】

  寒饮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脉弦滑等。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注意事项】

     因本方药力较峻,凡中气不足,脾肾阳虚、孕妇等,皆应慎用。 

清气化痰丸

    【组成】

  陈皮去白、杏仁去皮尖、枳实麸炒、黄芩酒炒、瓜蒌仁去油、茯苓各一两(各30g),胆南星、制半夏各一两半(各45g)、姜汁为丸。


    【主治】

  痰热咳嗽,咳嗽气喘,咯痰黄稠,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烦躁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用法】

     姜汁为丸。每服6,温开水送下(现代用法 :以上8味,除瓜蒌仁霜外,其余黄芩等7味药粉碎成细粉,与瓜蒌仁霜混匀,过筛.另取生姜100g,捣碎加水适量,压榨取汁,与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每服6~9g,1日2次,小儿酌减;亦可作汤剂,加生姜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柴胡达原饮

    【组成】

  柴胡、生枳壳、川朴、青皮、黄芩各5克,桔梗3克,草果2克,槟榔6克,荷叶梗5克,炙甘草2克。


    【主治】

  痰湿阻于膜原。证见胸膈痞满,心烦懊恼,头眩口腻,咳痰不爽,间日发疟,舌苔厚如积粉,扪之糙涩,脉弦滑。


    【用法】

     水煎服。

定喘汤

    【组成】

  白果10克、麻黄6克、苏子12克、甘草3克、款冬花10克、杏仁6克、桑白皮10克、黄芩6克、半夏10克。


    【主治】

  哮喘证。咳喘痰多,痰稠色黄,胸闷气促,喉中哮鸣;或有表证,苔黄,脉滑数。


    【用法】

     水煎服。

止嗽散

    【组成】

  桔梗(炒)、荆芥、紫苑(蒸)百部、白前蒸各1000克、甘草(炒)375克、陈皮(去白)500克。


    【主治】

  风邪犯肺。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用法】

    上七味为末,做成散剂。每日三次,每次10克;作汤剂时,水煎服。用量按原方剂比例酌情增减。

二陈汤

       本方为祛痰基本方。方中半夏辛温而燥,最善燥湿化痰,且能降逆止呕,变主药;辅以橘红理气,燥湿化痰,使气顺痰消;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使湿无所聚;使以甘草和中健脾。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和中,理气化痰之功。方中橘红、半夏以陈久者良,故有“二陈”之名。

    【组成】

  半夏、橘红各自10克,白茯苓9克、炙甘草5克。


    【主治】

  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用法】

     水煎服。

贝母瓜蒌散

    【组成】

  贝母一钱五分(4.5g),瓜蒌一钱(3g),花粉、茯苓、橘红、桔梗各八分(各2.5g)。


    【主治】

  燥痰咳嗽。咳嗽呛急,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


    【用法】

     水煎服。

    【运用】

     本方可用于肺结核、肺炎等属燥痰证者。

    【注意事项】

     对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咳嗽,则非所宜。 

桑杏汤

    【组成】

  桑叶6克、杏仁9克、沙参12克、象贝母6克、香豉6克、栀皮6克、梨皮6克。


    【主治】

  外感温燥,邪在肺卫。身不甚热,干咳无痰,咽干口渴,右脉数大。


    【用法】

     水煎服。

   【运用】

     可用于秋季上呼吸道感染、麻疹收没期之干咳无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