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卦掌走转中的“分步呼吸法”   关朝

 天地虚怀xia 2019-05-25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选题,因为不少武友都主张自然呼吸,不主张将一定的呼吸方式和练拳结合起来。我想通过本文介绍一下为什么在八卦掌走转中要讲呼吸方式,与走转结合的呼吸如何练习,这种练法有什么好处。

 

一、什么是分步呼吸法:

 

        所谓分步呼吸法是一种内功的训练手段,有些门派把它叫做“小呼吸”。我们知道,内家拳强调“内”,即内功的练习。当你的功夫逐渐加深的同时,不管你采用哪种呼吸方式,你的呼吸会越来越长,越来越深。此时就会遇到如何协调呼吸节奏与走转的步伐问题,此时我们可以把一吸一呼为一息的呼吸方法做一个变化,即把一次的深吸变为分几次吸气,每一次吸一小口,分次递进。呼气时同样分几次呼出。这种方法就叫分步呼吸法,当然这种方法适用于练拳到一定层次的人。

 

二、“分步呼吸法”有什么好处?

 

1、首先的好处就是方便呼吸与走转步伐的协调:

 

       这时有武友会担心或指责这种练法会造成强制适应某种呼吸方法而出偏。其实这里陷入了一种错误的思维定式,即拿呼吸的节奏去适应拳架的节奏。我们不妨改变一下思路,让走转的快慢、节奏去适应呼吸的节奏。走转的快慢调节起来并不难,而无需改变你此时的呼吸节奏,每走转一步对应呼吸的一小口吸或呼,这样你走转的频率与呼吸的频率就是一种谐振的关系。用这种方法练习时建议走转时速度尽可能的慢,这样训练的结果是呼吸的频率也会越来越慢,这是练习内功的很好的方法,我和一些八卦掌高手交流过这方面的体会,主张慢练这是大家一致的看法。用这种方法慢转练习转掌,一息(一吸一呼)转一圈或二圈不是难事。

 

2、这种练法有助于呼吸的放松:

 

       很多练习内家拳的武友都知道在站桩或练拳时身体要放松,但却很少有人谈到呼吸也要放松。程派八卦掌前辈孙锡坤在其著作《武道秘诀八卦掌真传》中提到:“拳术先天气练匀,刚柔相济细推寻”,他又指出:“调气之法,一言以蔽之曰轻出缓入,呼吸以鼻,切忌用口。”轻出缓入,也就是呼吸时要慢、柔、细、长。但如何做到他没有介绍。我们以大家使用最多的逆腹式呼吸为例,吸气时小腹收缩,肚子瘪下去,呼气时放松,肚子鼓起来。当我们随着功夫的加深,我们会发现小腹收缩(瘪进去)会越来越多。此时的小腹收缩是靠腹部肌肉的的收缩达到的,一些门派形象的称其为“肚脐找命门”。我个人的体会,到了这个层次,如果继续这样练习下去,会影响你的心率和血压,也会影响你内功的进一步提升。如果你把呼吸变为分步呼吸法,由于每一小口你吸的不深,小腹不必用力,分步吸进小腹的收缩要远小于一口深吸小腹的收缩,这样就有利于腹部的放松,也就利于全身的放松。实际上如果你内功层次进入到胎息法之“神阙功”或称脐吸法,肚脐周围肌肉是必须放松的,否则真气是难于进入到丹田的。此时“肚脐找命门”并不是用收腹让肚脐尽可能接近命门,而是用意念导引的路线。

 

3、这种呼吸方式有助于加强太极拳“节节贯穿”等导引法内功练习的效果:

 

       我以李经梧先生的“太极抓闭功”为例来说明这种呼吸方式的作用。“太极抓闭功”是利用导引术打通下肢经络的内功练法,既属于丹田功,也属于大周天的一种练法。其导引路线是涌泉-脚踝-膝盖-大腿-会阴-命门,再由命门原路返回。具体练法我将原文附于后边,有兴趣者可以参看。这才是四两拨千斤之“千斤”的练法,而不是某些人标榜的“千斤之力”,一看腿部经络就没有打通,哪来的“千斤之力”?

在练习此功时,一般的练法是吸气时由涌泉开始,一口气由涌泉逐节导引到命门,呼气则由命门原路返回,逐节导引到涌泉。很多人由于气息不够长而产生困难。如果改用分步呼吸法,配合导引的路线涌泉-脚踝-膝盖-大腿-会阴-命门,把吸气分为若干口,每吸一小口导引一小节,呼气时同样分步呼出,配合下行导引逐节贯穿,就会大大提高练习的效果。

       在此说明一下,李经梧先生的练法中有“闭息”的练法,遭到很多人的质疑或怀疑,其实是不了解功法原理。此闭息法不同于少林硬气功的闭气法,是气通周天练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激活气机及形成先天呼吸。实际李经梧先生的“太极抓闭功”与庄子的“呼吸以踵”内功练法就隔着一层窗户纸。

 

4、“分步呼吸法”有助于技击中连续发力

 

       不管哪种发力结构,也不管你采取哪种呼吸方式,在发力时,蓄力时一定是吸气,发力时一定是呼气或短暂闭气。如果连续发力,是不可能连续深呼吸的。如果平时有“分步呼吸法”的训练,则连续发力时呼吸不会有任何困难,大家自己体会一下。

 

       总之,“分步呼吸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内功辅助练法,希望有助于提高大家练拳的质量。

 

附:太极抓闭功   李经梧的功法

  

         身体立正,左脚横开,脚尖朝正前方,宽与肩等,头悬颈树,下颌内敛,含胸拨背,两手自然贴于身体两侧(手背向前,两肘用意外撑),松肩垂肘,全身关节、肌肉放松,两眼向前廓视(将眼前景物移到天边,无限扩大,心旷神怡地凝视)至神凝后,将所视之景物收回到眼前1尺左右处再凝视,至所视之物变为模糊不清或重影,或变为白色气团(旧称采气雾)时,上眼皮下闭至微露一线之光,用意念将景物送至会阴,同时头慢慢低下神视会阴。进行呼吸(吐纳)练习。呼气时,屈膝下蹲(蹲至两膝发痠为度),用意把气向下引导至涌泉穴,两手同时自然微张,闭息,意守涌泉穴处(闭息至不能再闭时),转吸(纳)气:以意领气,从涌泉经足踝、小腿、膝关节、大腿,至会阴合二为一后,再从会阴引到命门,闭息守住命门;吸气时同时两脚趾用力抓地,两手用力握拳,舌尖轻贴上颚,紧缩肛门并上提,将气引到命门并吸气饱和后,闭息意守命门(闭息时间以不憋气为度)。闭息至不能再闭时转呼(吐)气,以意领气从命门从原路返回涌泉(手指脚趾放松,随后全身放松)。如此周而复始地练习。

 

      练习时注意气运行要缓慢、均匀、无声无息,不可过急过快,不可用力。初练时,呼吸不深长,气不能随意同时达意守部位时,可不管呼吸,任其自然,此即“气断意不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