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草药那么多味,功效是怎么发现的?

 半梦书斋 2019-05-25

中草药的功效,是长期实践积累的结果

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实践过程中,哪种草药能治什么病,会被大夫记下来,传给徒弟子孙。时间长了,再相互印证,慢慢的就会积累下来,成为大家共同认可的药物形状。

尝百草,定药性,纯属传说,不可信

中医向来神化传说不绝如缕,神农尝百草就是其中之一。然而,这种文学传说仅仅就是传说,当真不得。

(神农氏尝百草,定药性)

中草药品种众多,每一味草药药性,以及几种草药之间的药性,都相当复杂。仅仅靠尝一尝,便能定药性,基本不可能。即使是经典医药典籍的记载,也不足信。

例如:《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种缺乏基本可信度的神话传说,听听而已,当不得真。茶能解毒,还能一日解七十二毒,不是胡扯是什么?

宋·郑樵《通志》中有“神农尝百药之时,一日百死百生,其所得三百六十物,以应周天之数。后世承传为书,谓之《神农本草》”记载。不用说,也是文学家言,不足信亦。

中草药药性划分太过笼统,不适应现代要求

中药药性划分太过笼统,缺乏计量标准,对于治病救人有百害而无一利。

中药药性基本可以归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这种划分,尤其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太过笼统。

在古代,认知和技术水平低下时期,还可凑合治病救人。在现代科学认知和科学检验标准面前,这种药性划分,远远达不到治病救人的基本要求。

仅仅把药物分为“寒、热、温、凉”,根本不能准确定义药物属性。再说,寒热温凉的定义和标准是什么?中医根本无法定义和划分。中医在药性方面,认知水平非常低下。这样定性的药物用来治病,其不可靠性和危害性显而易见。

结束语:

中药药性是长期时间积累的结果,与尝百草、定药性的美丽传说不搭界。尝百草,定药性,不足信。

中草药的药性划分,太过笼统,且不能计量,已经远远达不到现代治疗疾病的药物要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