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馆馆藏精品:“明代荷鱼朱砂澄泥砚” 砚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历代文人心目中的图腾。可以肯定的说,在没有纸的时候就有了砚,甚至在未出现笔乃至墨的时候,砚就已经作为矿物颜料的研磨器被广泛使用了。 文人耕耘于砚田,抒怀于砚田,寄情于砚田,是文人墨客的心灵家园,也是东方文人文化旅途的精神涅槃。而作为砚雕艺术延续生命的要素,历代文人更多了赋予砚的砚铭,砚盒及拓片等形式的艺术魅力,如蓝天中的无数燧石,永恒闪烁在艺术的长河里,亘古不息。 砚铭,砚铭是镌刻于砚表面的文字,是砚雕艺术的一部分,也是收藏古砚,鉴赏古砚,鉴赏新砚,衡量一方砚是否具有人文价值的重要依据。 因受砚的材质及其面积的限制,砚铭创作不同于一般的文字创作,文字稍少,却字字千金,既是语言的精华,又是智慧的火花。只言片语隽永峭拔,如甘如饴,令人回味;其与砚的设计图案相匹配,相得益彰,也是文学作品在砚上的表现形式,具有人文史记、文学艺术、书法艺术和雕刻工艺价值的总和。 砚铭可长可短,内容亦诗亦文,行式或散或韵,有托物言志,有记事抒怀,不拘一格,韵味深长。其书体的表现有金文、甲骨、篆、隶、草、行等,既有古代碑帖篆刻,也有历代名人名家的手记,所刻之处一般于砚额,砚边、砚侧、砚背等。 好的砚铭充满着哲理,行文精妙,意浅而旨深,得言外之神,具飘渺之致。把精湛的刀笔、书法与砚的自然纹饰,雕刻技艺等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赋予砚更多的艺术生命和文化价值,这就是典型文人砚的重要特征。 而砚铭的雕刻水平直接关系到砚雕的整体的艺术效果、文化品味、金石韵味以及书卷气质。纵观砚林,能刻者众,善刻者屈指可数。如清初给黄任刻砚的顾二娘,供职清内府为皇帝制砚的金殿扬,为阅微草堂纪晓岚刻铭的聂际茂,《砚史》作者高凤翰,清代缩摹百汉碑砚的王子若(1788——1841),把鸿篇巨制缩刻与方寸之中,成为碑刻与砚刻融为一体的典范。为鸣坚白斋沈石友刻铭的吴昌硕,为徐世昌刻铭的金禹民,技艺海派砚雕大师陈端友等都是善刻砚铭的历代高手。 好的砚铭刻制,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字镂去,而是要刻出书法的韵味来。中国的汉字形态千差万别,有的刚劲有力,也有的秀丽妩媚。其文字的内容,体裁章法,书法结体等都要因不同的砚形而反复推敲,精心设计,致力达到完美。 最常见的铭字的雕刻方法有:细刻、浅刻、深刻和浅浮雕等种类,其中浅刻最常见并最能表达书法的书意。浅刻有两种,一种是单刀浅刻法,一种是双刀浅刻法。单刀浅刻法不论是何种书体,都从一点一画开始,刻点以刀刃直接就石,一气呵成。而双刀浅刻法适合各种字体,是刻砚铭最基本的方法,大多用以刻小楷或是其他小一些的文字。力度小的刻浅些,力度大的可刻深些,以浅为主。若刻小篆,圆朱文,因其笔画匀称圆润,须圆口刀刻,形成圆浑的笔画,篆字的特色韵味才能体现的更加完美。 追求砚铭的艺术性,提高砚的欣赏价值,已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作为一名从事砚雕艺术的工作者来说,除了要具备高超的雕刻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各方面的艺术修养,如:诗、书、画、印等。 俗话说:“砚铭刻的好,先要写得好”,即砚外之功夫,若精于书法,最好是自己书写砚铭,自己书写的作品,用笔,意境,字体、行气等都胸有成竹,而且对砚石的特性和刀法的表现力都很娴熟,即使有不妥的地方也能随时做出修改,这样就能刻出很高水准的铭文。 砚盒,制作好的砚,一般都要配上砚盒。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中描述:“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 砚存放在文房书斋内,置身于书案,日夜濡墨耕耘,配制精美砚盒,更显婀娜雅韵,文气朴重。其历代又有烟匣,砚箱,砚室等称谓,具有养护、装饰、防尘、携带方便之功能,与砚同寿,相得益彰。特别是与造型统一的砚盒,尤为精美。 砚盒的工艺制作是汉代历史的产物,依据不同的材质,可分为木盒、漆盒、漆盒纸盒、锦盒、石盒以及金属盒等多个品种。其中石盒和金属盒不适宜配砚盒,二者质地较硬,容易相互碰伤,过沉也不利于携带。而精良的砚,则在砚盒上一句盒面积的大小,刻上名家名画,或梅兰竹菊,或真草隶篆,与砚之设计内容以及砚上的铭文相匹配,言志抒怀,雅俗共赏。久而抚之,爱莫能歇舍。就更加辅助了砚的收藏价值。除了配置砚盒以外再配上砚箱的,砚和砚盒一统放进砚箱,箱内衬柔软的棉制品或是丝织品,为的是不使砚盒来回晃动,形成碰撞。而砚盒的外面再配置上蓝色或是黄色书套,就更显得高贵典雅,真爱有嘉了。 从历代馆藏及拍卖老砚的砚盒来看,木制砚盒居多,主要用材有紫檀木、鸡翅木、香红木、花梨木、楠木等,而随着高档木材的缺乏,如今市场上所配置的砚盒材料有新红木,红豆杉木,百果木,黄连茶木,香樟木等为主。配置砚盒时也要依据砚的实际形状和尺寸,分整块木料挖凿式以及板材拼接镶式两种。砚盒配制完成后,再在砚盒的内外涂刷上生漆或树脂漆,光亮美观,还能防止墨汁水份的蒸濡以及潮气的侵入,致使砚盒胀裂的功效,起到装饰和保护砚及砚盒,有利于开启砚盒及取砚的作用。 砚的拓片,拓是我国古代常用的一种印刷方法,这种传统的手工技艺。起源于唐朝,绵延至今。在摄像技术未出现之前,拓片起到了反映器物真实现状的重要手段,成为了一种承载历史印记留的艺术品。各种铭文、纹饰、经过传拓,不仅可以更直观、更丰富地表达其全面的真实面貌,而且可以美化器物,装裱欣赏,几乎能与原来器物相媲美,使之为后世研究者临摹、刊印及研究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不同时期砚的拓片有着同等重要的研究价值。所谓砚的拓本,就是把精美的砚拓片装订成册,便于保存,研究,使之有利于砚雕艺术文化的传播。 砚的传拓技法中,所用的主要材料是纸和墨。纸的种类很多,约数百种。纸的种类主要是以原材料而定的,如宣纸材料中煮熟的檀皮和漂白的稻草。不同种类的纸,有适应不同的用途。用做拓砚的纸,一般选用薄而有韧性的宣纸,而墨却要选择好的烟墨或高级书画墨汁。 拓包是拓砚中必不可少的使用工具,要根据需要做成大小不一数个,以备使用。当然,棕刷、排笔、毛刷等辅助工具也应该俱全。传拓的各种器物必须以保护原物为前提,对砚的实施传拓也是如此。一般砚的传拓都使用黑色墨,很少是用红色,主要是宫廷用为多,朱色的拓本用于赏赐亲臣,表示吉祥和权威。 而传拓砚的方法,主要有“扑拓”与“擦拓”两种。墨色有浓淡之分,分别被称为“蝉翼” 与“乌金”。所谓“蝉翼拓”就是用至薄墨纸,以淡墨轻拓,墨极淡犹如知了的羽翼。所谓“乌金拓”就是用浓墨拓之并砑光,即黑又亮,墨可鉴人。 蝉翼色较乌金色要难。如上墨时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墨点(俗称死墨),前功尽弃。拓这种墨色不是每方砚都可拓成,所以要有选择地进行。古人称之“墨如蝉翼,纸如黄玉”便是道理。而蝉翼拓因纸吸墨和吸水关系,蝉翼拓本更能体现砚上作品的“雅韵”。传拓砚用墨的浓淡,要求铭刻文字或雕花纹的清晰,又要墨色调和的好,若一副拓本之中浓淡不匀,虽清晰则难称之为佳品、上品。 要充分认识和理解砚雕作品上的每一个画面的层次关系,正确处理好黑、白、灰三者的联系,“胸有画意”、“胆大心细”以便更好采用传拓这种古老的技艺,把砚雕艺术作品,图案,书画,铭文等内涵一一展现出来,从而达到砚雕艺术整体表现的更加完美。 总之,砚以铭文、砚盒、拓片为媒,与文学结缘,相依相伴,天人合一,更多赋予砚的灵性,羽化了人们心中的品格情怀,成为超越时空的文化尤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