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全息阅读校本化实施路径探索

 fuxinlong2019 2019-05-26

“全息”(Holography)原来特指一种三维摄影摄像技术,能全面、立体地呈现出物体的真实情况。[1]在学校的儿童阅读中,我们提出的“全息”理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全人员”“全时空”“全领域”“全素养”。“全人员”指阅读活动由各科教师、学生、家长、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全领域”指阅读内容涵盖爱、成长、自然、历史、生命等多个领域;“全时空”指阅读实现学校、家庭和社区、线上与线下的随时参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全素养”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得到人文、科学、艺术等多方面素养的全面提高。[2]基于“全息”理念的阐述,学校认为,全息阅读是指在“全时空”状态下,“全人员”共同参与“全领域”阅读,以追求学生“全素养”提升为目标的一种阅读模式。全息阅读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以批判性思维、交流合作、创新精神等为核心的阅读素养,在提升儿童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发展综合素养。

在价值追求上,全息阅读是一种基于儿童发展需要、基于整本书寻找信息源,引导学生经历自主阅读、合作分享、探究创造、拓展延伸螺旋式提升的阅读。全息阅读对儿童成长的价值意义,不仅仅是读一本书,更是将阅读作为教育的一个支点,通过阅读引领儿童过有德性、有尊严的美好生活,从而引领孩子完善人格、积淀优雅、从优秀走向优雅,促进孩子和谐生长,让人变得更纯洁、更美好、更善良,实现全人教育。全息阅读意味着全素养,即基于知识生长又超越知识生长,重视学生内在隐性素养的获得,重在引导学生体会书中隐藏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基于阅读又超越阅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让阅读基于当下又超越当下,面向学生未来人生的发展。全息阅读对于孩子来说是通过一本书,给孩子一片思想的海阔天空,唤醒他们的兴趣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把社会打开,让孩子进来,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世界。用一句话说,即用一本书为儿童打开一个世界,实现通过阅读的教育。

2017年,水利部印发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办法》对水功能区管理制度和管理要求进行了细化。其中第五条规定“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水功能区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流域管理机构负责流域内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监督管理的综合协调,并对含有省界断面的水功能区(包括省界缓冲区)以及流域管理机构直接管理的河道(河段)、湖泊、水库的水功能区实施监督管理。”

一、随时——设计阅读时间轴

时间轴是指学校依据时间顺序,用阅读把生活串联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的阅读时间体系。其目的是通过阅读把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时空链接,让孩子时时有阅读、处处有阅读的生活。时间轴最大的意义莫过于可以系统、完整的设计阅读有意义的生活,让每一个时间节点都能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和体验性,让时间和空间不再是阅读的障碍。随时即让学生的阅读随时存在,这个随时不仅是指学校呈现出处处有阅读的氛围、文化、阅读姿态,实现学生随时有阅读的可能,同时将学生的阅读由课内延伸至课外,由校内延伸至校外,实现阅读时间的全时空连通与融合,除了课堂阅读,学生在学校和家中的课余时间,书本也随时进入他们的生活。

在全息阅读课程的实践中,学校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设计阅读时间轴:

1.实现学生课内外阅读时间融合

首先,保障学生的校内阅读时间,课程机制弹性化。必修课时——每周一节语文课保证整本书的指导阅读,每周一节晨诵课进行经典积累,每周一节阅读短课进行阅读分享,清晨绘本蕴养童心,课前古韵怡养心性,课间古诗滋养心智,课后亲子共读;选修课时——根据儿童特长兴趣,进行校本课的选修学习;个性课时——与班队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机整合,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实践活动。其次,我们以教师布置的、学生自发领取的阅读任务为驱动,鼓励和吸引孩子进行课间阅读,通过精心设计的小书房、小书吧等阅读空间,吸引孩子进行课间阅读。

2.实现校内外阅读的时间融合

首先,亲子共读,与家长共读一本书,并由家长带着孩子跟着书本去旅行;其次,我们借用网络平台开设阅读,每一个孩子只要打开阅读网页,就可以自由的阅读,并且能够自主的进行阅读分享;最后,在我们研学课程、博物馆课程中都有相应的纸质阅读和研究性阅读任务,教师除了发布阅读任务之外,还借助APP 来进行阅读数量的跟踪,进行阅读质量的检测,实时反馈,以此来观测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

二、随地——开发阅读共同行动区

随地是指阅读无处不在,随地拿起,随地放下,随地思考,随地想象,即解决儿童阅读地点,不仅仅只在学校、课堂里阅读,更多地可以走向更广空的社会空间和生活空间。全息阅读课程强调阅读环境的全方位覆盖,实现班内与班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时时处处可阅读的“全时空”阅读环境,从“单一阅读”走向“个性化阅读”,从“书本阅读”走向“社会阅读”和“生活阅读”,实现阅读内容和方式的“全领域”,实现“全素养”提升,引领儿童生活学习的新方式。

随地的目的在于促进课内课外的融通,校内校外的衔接,解决阅读“断档”问题。在全息阅读课程的实践中,我们重新设计学校教育的物理情境、语言情境、人际互动与文化熏陶情境,打造七大特色场馆,使学校成为一个打开的图书馆,并由校内延伸至校外,实现校内外阅读情境的有机融通,通过实现线上、线下阅读空间的开发利用,形成学生阅读的共同行动区。学校对儿童阅读共同行动区的开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打造儿童校内全息阅读共同行动区

这主要包括:一馆一园五廊和十方区角。一馆:儿童全息阅读体验馆。将孩子们引进阅读的可感场域中,通过任务选择—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汇报展示—深思体验的路径,在全息阅读馆中游历一番,获得个体阅读感知与群体阅读感悟的交互,最后又在这时空浓缩的场馆中,揣着继续探究的欲望和好奇,走出去,踏上自主研读细究的又一段学习之旅。一园:打造儿童全息阅读园。学校设计、建造了儿童全息阅读园,营造学校浓郁书香,给与学生潜移默化的浸润。五廊:打造儿童全息阅读长廊。学校将对校园环境进行重新打造,围绕学校“求原”文化理念及儿童全息阅读五大主题设计每层楼的全息阅读长廊,形成层层有主题,处处可阅读的全息阅读环境。十方区角:打造儿童全息阅读区角。学校充分挖掘走廊、区角空间资源,每层设计两个阅读角,形成阅读十角,全面覆盖校园,将学校打造成为一本开放的立体书。校园里全息阅读的活动也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校园生活。

2.进行校外环境资源开发

挖掘两大宝地,即家庭小书房天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引导每个儿童家庭创建家庭小书房,书房配置对标——一个书柜、一张书桌,一块阅读进阶展示板,开展家庭小书房亮相展示活动;充分挖掘学校周边高等院校、学习场馆、自然景观、科技企业、历史遗存五大场域资源,梳理出固定实践基地菜单,分年级分时段,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全息阅读活动。

3.进行线上阅读空间的开发

这主要包括线上阅读社区和学生的线上阅读。借助市“青果在线”阅读平台,我们参与到常州市暑期阅读展示活动,让孩子们进入一个阶段性的暑期线上阅读社团。通过线上社团活动,学生既看到各年龄段同学的展示和分享,又能上传自己的内容,实现线上阅读交流,最后进行评比,以此激发更多分享阅读的热情。同时,学校大力优化网络平台,在学校网站上开辟书香校园网,以“好书推荐”“阅读站台”“阅读之星”“阅读论坛”等板块搭建起儿童阅读的另一个阵地,借助应用平台,我们由教师发起共读活动,由计算机算法智能推送材料,发起个性化的阅读活动,最后由平台实现数据反馈和集合,主推有效阅读的发生。市图书馆成为学生拓展阅读的基地,作为学校图书馆最有益的补充,学生走进图书馆,通过线上、线下的阅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市博物馆也是学生的拓展基地,博物馆课程让学生的知识由书面变得更加立体,《走进博物馆》课程,让学生在书中获得的知识变得立体起来,书中人物的真实场景在博物馆被还原,书中提到的物品在博物馆被呈现,学生的学习从二维走向三维,知识被立体建构起来,学生的理解更深入、思考更深邃。

阅读共同行动区使得班级阅读建设能与校园大阅读环境和家庭阅读环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全息阅读将实践的空间从课内延展到课外,从文本走向生活,这样的途径强化了阅读的实践性与综合性。

采火草:采火草叶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至八月十五之间,清洗干净,洒水保鲜并在三天内撕百绒。过了这段时间不宜采,节令过后,火草白色绒不易撕。

就国务院目前已经颁布的三个相关文件来看,已经确定了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生活救助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财政事权范围,并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等6项相关义务教育经费支出按地区划分中央承担比例,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实行中央分档分担办法。在2018年67号文中,由中央制定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标准,确定了中央地方分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支出责任。这些新的改革或指导意见对于前述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改进和回应,但从具体操作层面来看,如何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使政策真正落地,特别是对于省级以下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确定,还有一段较大的距离。

三、随性——开发基于阅读需求的内容网

随性是指孩子可以依随自己的心情,不造作,不迎合,但也不放纵、随性情而定,可以毫无顾忌,无拘无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读就什么地方读,想读什么就读什么。主要是培养孩子们有阅读的兴趣,有阅读的动力,在随性阅读基础上进行有目的引领。我国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一直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虽然不像其他学习工具,有可测量的学习效果,但是这种“隐性”的学习工具却更能融入学习中,促使学生对学习主动靠近。从心理学理论的角度来说,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种积极的需求, 是一种本性的情绪倾向。这种心理特征的存在会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处于被动,更能促进学生大脑的开发。因此,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阅读的积极心向,学校在了解学生个人阅读兴趣的基础上,选择基于学生阅读兴趣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的阅读内容,让学生随性的阅读中产生兴趣,激发活力。

基于关键词共现网络可视化结果拓扑结构的分析,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理论和对原始文献的研读,本研究将日本移民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分为三大方面:日本在东北地区的移民侵略研究、日本移民其他国家地区的政策研究以及侨居广州的日本移民社会学研究。

孩子阅读读什么?学校、家庭作为儿童阅读的原生单位,肩负儿童读物推荐的重责。构建学校儿童“全息阅读”之初,我们就对“六年中给孩子读什么样的书”进行了思考,这些书目的研制和推荐成为儿童“全息阅读”核心的构成内容。我们主要基于“自主选择+共读共赏”“兴趣爱好+科学引导”“图文并存+全媒体介入”“民族文化+世界眼光”,也就是实现三个“基于”:基于儿童生活的生态建构需要促进生命成长,基于儿童核心素养的培育引领人格成长,基于儿童未来人生发展的社会性需求促进核心能力成长,即基于“儿童核心素养培育+儿童群体阅读兴趣爱好+儿童阅读能力基础”。

1.儿童核心素养培育

实施儿童全息阅读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素养,儿童全息阅读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为核心。科学素养指学生能形成学习方法、坚持求真求实、主动合作创新;艺术素养指学生能欣赏作品、习得技能、表达情感;人文素养指感受“爱”,学会“成长”,关爱“自然”,了解“历史”,思索“生命”。中国儿童文学,缺乏科学内容,我们通过“自然”这一领域中爱自然、克服自然、探究自然的内容进行科学内容的渗透。

地表覆被是指地球陆地表层和近地面层的自然状态,它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5]。地表覆被信息包括地球表面由于自然和人为影响而形成的所有覆盖物,例如植被、水体、建筑物、道路、岩石和沙丘等。这些信息对于地表、近地面系统、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环境监测、环境变化等方面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导致地表覆被信息的获取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2.儿童群体阅读爱好

基于核心素养的达成,遵循儿童年级特点和兴趣爱好,我们围绕五大主题,选择适合6~12 岁阅读的课外阅读书籍,开发儿童全息阅读课程内容,形成一至六年级的分级阅读书单。并采取必读与选读并举、专题与渗透共存的多样阅读实施形式。

一二年级阅读以具体形象的图书为主;三四年级增加文字阅读数量巩固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五六年级增加不同题材读物,拓展思维空间,形成个人阅读倾向。

3.儿童阅读能力基础

基础教育阶段,儿童年龄跨度较大,各个年段,儿童能力基础相去甚远。低年段阅读主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理解作品内容;中年段能在他人的提示下边读边思,把握主题,理解内在含义;高年级能迅速大量掌握阅读信息,能与伙伴交流阅读中自己的感受,对读物作出评价。不同的能力基础对书籍的知识信息量、内涵思想意义等有着完全不同的需求,根据这一特性,在书目制定时做出了分级。根据细化的五个大主题,十二个小主题,按照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全息阅读内容的确立,立足语文学科视野,借助教材编写部门指定的课外阅读书籍挑选与语文教材相匹配的补充阅读材料,可以是文体上的同类,也可以是与内容相关联。除了语文学科类的内容选择,阅读的广度还将扩展到全学科视野,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成长需要,选择相对应的适合儿童阅读的学科类文本。项目组还对学生的个性阅读进行统计整理,选择在学生群体中具有广泛认知度的书籍编入推荐书目。阅读的内容将按照语言文学、科学逻辑、科学技术、艺术审美进行分类,形成《三井实验小学儿童“全息阅读”课程推荐书目(试行稿)》。针对各学科的关键能力将从推荐书目中选择每学期各学科的必读书目,作为全息阅读课程实施的推进抓手,确定每一节儿童“学科阅读”全息阅读课的教学内容,形成各年级《三井实验小学儿童“全息阅读”课程安排表》。

图示解读:三大版块确立五大阅读主题。根据“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三大版块,结合儿童成长特点和需求,将儿童“全息阅读”课程分为爱、成长、自然、历史、生命五大主题,并依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细分为十小主题,形成课程群。

儿童“全息阅读”指向三大阅读视野——学科全息阅读、儿童自主生活全息阅读、社会与空间全息阅读。根据全息阅读三大视野,学校建构三大课程形态:“学科阅读”全息阅读、“儿童自主生活”全息阅读、“社会实践”全息阅读,形成各年级《儿童“全息阅读”课程内容安排表》。同时,学校从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维度的八大价值领域中择取“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维度,将儿童全息阅读书目分成几大主题,如爱、成长、自然、历史、生命等,并征集学生意见,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现状进行细化分类,提出针对不同年段主题的不同要求。再根据细化主题推荐适合儿童阅读的主题书籍,构建儿童全息阅读内容的整体框架(见图1)。

图1 儿童全息阅读内容主题框架图

四、随心——设计阅读的自由档

随心是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爱好及能力水平选择自己喜欢且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随心主要解决儿童阅读方式方法和阅读进度问题,随性主要指向阅读的内容,而随心讲求学生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满足自主阅读,实现内在需求和阅读渴望,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自在和自为。自由地选择阅读方式,掌控自己的阅读进度,在阅读过程中自我调节。学校在进行全息阅读课程实践过程中,着力强调学生阅读方式的自主选择与设计,形成自我阅读的习惯与能力。

1.学校根据儿童成长需求融合阅读方式

克服单纯文本阅读的局限,更多地将阅读指向整体、本质的阅读,指向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比较阅读,指向感知式、体验式、综合性阅读。如学科教学阅读主要有精读、略读,跨界融合的对比性阅读,走向生活的实践性阅读。围绕主题必读书目形成阅读交流课、素养提升课、学科整合课、赏析展示课四大课型。如结合博物馆课程,我们开展“走进人文与历史”和“走进自然与科学”两个系列的主题探究活动,拓展学生视野,改善学习方式,丰富学习经历。引领学生以“课堂分享、馆内实践”的方式,了解和经历“博悟历史,探究科学、保护环境”等系列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质疑,善于开拓,力争在活动中鼓励成功,宽容失败,让探究活动充满智慧。结合春秋游研学课程,用全息阅读课程的视角来建构研学旅行的路线。活动中设计多元化的目标和内容,安排实践性和体验性强的活动,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丰富感性认识,提升理性思考。如阅读《窗边的小豆豆》时,每一个同学可以创想自己心目中的学校,自主设计手工作品,并向大家展示。在阅读了《上下五千年》之后的暑假,孩子们跟着书本去旅行,穿越中国走“一带一路”,“小小脚印去阅读”,感受文本中的风土人情,尤其是学生自主合作策划行走路线,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合作交往能力,也使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得到了培养。我们构建了“纵横+”全息阅读成长方式模型架构:横向指学生一年内阅读与能力发展互促互进;纵向代表学生阅读与品格的提升相辅相成,通过达成六年六“阅”,引领孩子们生存为本,生活为源,阅读为核,将世界打开,使品格提升,两向融合促使儿童身心成长和品格提升并举(见图2)。

图2 “纵横+”儿童阅读成长方式模型

2.依据主题跨界融合学习

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力,我们探索出“阅读地图”推进策略。教师充分挖掘文本的内在价值和外在延伸,带领学生围绕一本书,分别从“一张卡了解一个人”“一幅画讲述一个故事”“一张图读懂一本书”三个不同层级学习制作人物卡、创作插画、绘制阅读地图等,有利于促进儿童全方位的精神成长和核心素养提高。如在《斑羚飞渡》的阅读教学中,以儿童全息阅读的目标为导向,采用目标导行机制进行资源开发,设计出不同课型、不同主题的课程内容,并通过不同学科教师共同教学的合作机制促进目标的达成。在阅读中,学生通过读、绘、说、赏、演等多种途径体验阅读,并用不同形式进行展示,实现多元创新。从而实现三大阅读视野的整合融通,引导儿童从书本阅读走向生活阅读,社会阅读,引领全新的生活学习方式。

3.全息阅读课程实现了学校文化设计的融合创造

基于“学校是一本打开的立体书”,从场馆、长廊、基地文化建设进行融合。如一楼长廊以“文字之源”为主体进行设计,展现人类文明发生、发展过程,从汉字演变文化,互动体验的空间设计让孩子们享受到无处不在的阅读氛围,并通过才能特长展示场、多元智能展示场、儿童快乐游戏场、生态体验场、阅读文化场、跨国文化知识场开展丰富活动,让阅读文化无处不在。

儿童是好奇的、好玩的、好学的,全息阅读借助各方资源,为儿童设计随时阅读的时间轴,开发分享阅读的共同行动区,设置广泛阅读的内容网,让他们随时、随地、随心、随性的阅读,实现生命成长之精彩。

参考文献:

[1]任超奇主编.新华汉语词典[M].武汉:崇文书局,2006:737.

[2]徐燕娟.全息阅读课程:从学科本位到“全人”发展[J].人民教育,2016,(24):46~4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