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科大二实验校长唐晓勇:新课标背景下,学校如何适应学习环境与方式的变革?

 桃李守望者jhw 2022-05-08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校长会  观察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堪称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育人蓝图。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双减”与“新课标”产生的叠加效应,意味着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面临课程改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一线教育工作者该如何行动?

2022年4月26日,深圳市龙岗区校(园)长大讲堂举办了第二期校(园)长专题培训讲座,特邀深圳市南山区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南山)第二实验学校校长唐晓勇做客讲堂。唐晓勇校长以《着力课程改革,推进高质量“双减”》为主题,深入分享了南科大二实验的7年课改经验。

自2015年开始,南科大二实验便已展开了统整项目课程改革,共开发了贯穿1-8年级的20多个基于学科、基于主题的统整项目课程,构建基于互联网思维、以STEM理念为引领,多样化的读写为基础,针对“数字原住民”即现代儿童的特点设计的,以跨学科为特征的开放性课程体系——正与“新课标”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育原则不谋而合,可谓课改领域的先行军和示范者。

下面跟随校长会(ID:xiaozhangclub)一起来聆听唐晓勇校长的思考和总结,相信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图片

图片
1

“双减”和“新课标”

呼吁聚焦能力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

今年初,全国中小学迎来了“双减”后的第一次期末考试。北京西城区、海淀区的中小学期末试卷让人直呼“难出天际”:语文卷字多、量大、题活;数学卷轻计算,重情境;英语卷图形化比例相当高……作为全国教育“风向标”,北京释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双减”以后,学校教学和考试评价,将逐步往拓展性、实践性、探究性、生活化的方向发展。

“双减”是目前我国最重要的教育新政,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也为学校和学生释放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接招”,承接高质量的“双减”?

图片

我们可以从以往的课程改革困境中看减负问题。2001年,我国进行了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甄别选拔的倾向。20年后的今天,这些课改目标落实了吗?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了吗?

了解当下教育现状的校长和老师们应该都清楚,以知识获取为主要目的,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是当前学校教育的常态。“纸上谈兵”式的学习正在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日前,又一重磅新政来袭: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培养时代新人奠基。新课程方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的修订原则,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积极探索新技术背景下学习环境与方式的变革。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推动能力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问题是,怎么变,怎么改?课程统整、跨学科、联结生活、问题解决、做中学……这些在课程创新中被频频提到的词汇,又浓墨重彩地出现在了我们的育人蓝图之上。

图片
2

新生代儿童

需要什么样的课程?

掀起能力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教育工作者该如何行动?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弄清两个问题:为谁而设计?他们的核心需求是什么?毫无疑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课改必须围绕学生学习的核心需求来展开。

新时代的儿童,是这个时代的“数字原住民”。数字技术给儿童的生活带来丰富的多样性,各种数字设备为儿童创造了更多的可能。他们倾向于从多种数字渠道获取信息,善于并行处理或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偏爱适时学习和有用又有趣的学习,能在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直接自由切换……

整齐划一、流水线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合时宜了,个性化学习成了“数字原住民”迫切的内在需求。教育工作者们必须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重新思考教育,重新构建课程,重新设计学习。

图片

那么,儿童需要怎样的课程?

我们要把教育放在全球背景下思考。世界各地学校课程发展是什么走向?整体趋势就是从程序型课程向项目型课程转变。程序型课程是线性的,建立一个目标,达成这个目标,最后给出评价。而项目型课程则是基于某个主题或问题,让学生们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探究,通过想象、创造、实践及改进自己的想法等方式表现自身的创造力。

结合世界趋势、新课标要求和“数字原住民”特点,好的课程应当是采取儿童视角,尊重儿童多元智能和脑科学规律,聚焦学生素养和能力,联结真实世界,置身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的课程。

在这样的课程当中,“混合学习”显得尤其重要。它指的是分科学习和跨学科学习相结合。分科学习解决了学科知识学习的问题,而跨学科学习则完成了学科知识与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跨学科学习和分科学习一样重要,分科让人专业,而跨学科让人完整。

对于以上词汇和观念,我们并不陌生。但在过去,它们更多的是出现在我们的PPT里,而没能在一线课堂落地生根。课程创新与改革,就是要解决一线实践的问题。

图片
3

跨学科统整项目课程

让学习和真实世界深度联结

经过7年基于跨学科的课改探索,南科大二实验共开发了贯穿1-8年级的20多个基于学科、基于主题的统整项目课程,构建基于互联网思维、以STEM理念为引领,多样化的读写为基础,针对“数字原住民”即现代儿童的特点设计的,以跨学科为特征的开放性课程体系,并通过课程重构,推动学校的空间设计、技术支持、教师发展、管理变革等方方面面。

图片

为何称作“统整项目课程”?

“统整”,指的是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供儿童开展跨学科学习。“项目”,则包含了两个概念,一是PBL项目式学习,是该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一是项目化管理,用以推动该课程的科学实施。统整项目课程还有一个关键词,“技术”。它作为底层支撑,可以帮助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统整项目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四类课程。一是生涯教育课程,一年级开启职业体验,六年级展开职业探索,八年级进行职业规划,让儿童在无形的浸润中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二是绿色STEM课程,结合联合国“千年计划”,探索“人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基于学科教材内容的学科拓展课程;四是研学旅行,让儿童在真实世界中行走和探索。

每一期统整项目课程,总课时为16-18课时,为期2-3个月,与国家课程并行融合。课程学习路径包括了7个阶段,分别为:前阅读-集体大课-分组课-分科教学-PBL探究-答辩评价-路演展示

首先通过前阅读和集体大课,让学生对课程主题有初步的认识,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积累经验为探究奠基,随后根据学生的意愿,打破班级壁垒,把学生们分到不同的学习小组,比如科学组、经济组、技术组、生态组等上分科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及合作等方式进行主题探究。

那么,分科学习如何进行?比如在三年级上学期《一棵树的价值》主题课程中,各科老师会把教材中和主题相关联的知识内容挑出来,进行统整和重构,于常规班级教学中传授。

比如语文的分科教学,老师在教授《父亲,树林和鸟》的课上展开了“群文阅读”,结合《白杨礼赞》《桃花心木》《行道树》等篇目,让学生们学习和树相关的知识。

图片

PBL项目式学习又如何融入?它会在前12课时结束之际,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被嵌入到学生的统整项目课程学习之中,与为期2-3周的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们像科学家一样探索,不断地观察、提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比如《一棵树的价值》的环保组,会围绕“噪音防治”的问题,探究树木为什么能防治噪音,怎样降低学校周围的噪音。周末到植物园里考察树木,实地检测不同绿化带的防噪效果,还制作了自己的小小发明:有人做了一个家庭防噪箱,有人设计了学校降噪设计模型,有人发明了水管防噪设计……

最后,学生们通过答辩和路演,乃至举办“PBL学生论坛”,向外界展示自己及小组团队的问题解决办法,为一场PBL探索之旅画上圆满的句号。这个过程,也让他们锻炼了主题演讲、互动对话、自主合作、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等能力。

为了保证统整项目课程的正常进行和不断迭代,南科大二实验实行项目负责制和教师合作制。针对每个主题课程组建项目组,项目团队对项目事务负责,包括课程设计开发、管理实施、反馈总结和团队管理等。学科教师之间实行跨学科合作,通过互动互促、协同反思,达成共同教学目标。

如今,统整项目课程已在南科大二实验整校推进,常态实施,推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促使学生学习与真实世界的深度联结。

图片
4

应试与创新并行融合

才是好学校的模样

在整校推进统整项目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有家长曾向学校表达过担忧:“创新教学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日常学习?”家长之所以有这样的疑虑,是担心学校会因创新而忽略了正常的学科教学。

但我们可以看到,在南科大二实验,统整项目课程和国家课程是并行不悖的,并且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学校强抓学科教学,通过提升教师备课质量、关注课堂教学效果、检查学生作业批改、了解学生课堂状态、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等多方举措,为夯实学科知识,提升学习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

在人们的惯常认知里,所谓的“应试教育”,需要学生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上,这样才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但传统的“应试教育”,解决的只是知识的获取问题,却忽视了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更妄论创新。

国家为什么要出台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就是希望打通“知识”和“能力”之间被堵塞的管道,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综合课程和跨学科学习,促进知识的活化运用,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图片

因此,只有应试的学校,不是好学校;只有创新的学校,也不是好学校。只有让传统的应试学习和创新的跨学科学习并行融合,基于教材、基于真实世界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学校才有可能为国家培育真正的时代新人。

图片

相关阅读:

在举办“校(园)长大讲堂”之前,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便已连续举办了21期校长分享学习会,众多校长在学习中受益良多。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教育局为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让更多的校长、园长获益,在原有的校长分享学习会的基础上,推出了“校(园)长大讲堂”,相当于校长分享学习会的2.0版本。

龙岗区教育局长丁左发指出,启动新一轮龙岗区“校(园)长大讲堂”,是区委区政府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是落实“学有优教”十大专项行动、实施“校长领导力提升工程”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本期讲座为龙岗区“校(园)长大讲堂”的第二期专题培训讲座,首次尝试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开展,由龙岗区卓越校(园)长培养工程校长领航班学员代表主持,线上1000余名校(园)长与线下参会代表龙岗区教科院主要负责人、公办学校校长代表、民办学校校长代表、龙岗区中层干部导师制双向提升研修班学员代表同步聆听唐校长讲座,并进行互动交流。

唐晓勇校长的分享结束后,校长、园长们纷纷向唐校长提问,请教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培养、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的问题,与唐校长深入互动。活动现场还举行了一场交流研讨会,唐校长与线下参会代表就学校课程改革的重难点、实践经验展开了深度讨论,令大家受益匪浅。

图片
——

PBL作为一种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和协作能力的教学方式,与中国当前基础教育的理念和目标不谋而合,可以预见,它将在未来的学校教育中大放异彩。

自2015年至今,南科大二实验一直深耕PBL教学领域,不仅推动了学校的育人方式革新,形成了校本教学特色,还链接了众多国内中小学校,向教育界输送了大量PBL教学经验和案例。

接下来,校长会将与南科大二实验携手合作,共同推出PBL相关系列活动,诚邀各位教育同仁、有意于推行PBL教学法的学校汇聚一堂,共探“中国式”PBL的落地方向和实践方法。



关于PBL

您最想了解哪方面的内容?

您希望以何种方式参与活动?


扫码填写报名表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和联系方式吧!

图片
图片

● 高水平的“中国式”PBL应该怎么做?

 又是一年劳动节,劳动教育该“迭代”了丨劳动教育专题

● 新课标和方案传递了哪些关键信号?学校教学怎么跟着变? | 权威专家深度解析

 新课标和课程方案来了,八大理念帮校长换换“脑子”|校长会独家解读

●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成趋势,考试会发生哪些变化?学校如何转变教学?| 深度

 校长会智库人物系列丨郭其俊:人迹罕至的地方才有“诱惑”

● 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什么、怎么评?特等奖、一等奖是如何“炼”出来的?



图片

来源丨深圳市龙岗区校(园)长大讲堂(演讲人:唐晓勇)

整理丨校长会(整理人:帆沫)

图片
责编 | 小东邪  排版 | 小东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